重庆掌故| 三清洞里的楹联让探访者备感神秘

12.04.2017  07:49

三清洞

三清洞内的对联

“对非小道,联本大观。”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哪里有亭台楼阁、宅第府院、寺庙观庵等古迹,哪里就有对联相伴。从一定程度上讲,古迹既孕育和催生了对联,又存活于对联之中。

位于永川、大足交界处的巴岳山脉玉龙山山顶、牛斗山东侧,保存着一处道观遗址——“三清洞”,洞内洞外共雕刻对联10余副。这些对联或描写巴岳山胜景,或宣扬道教思想文化,给巴岳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特别是其中两副字形特别、字音难辨的怪联,不禁让观者驻足,副感神秘。

洞内现存11副对联

三清洞,又称三仙洞、老君洞,现存主要遗址为一石壁上开凿的洞窟和洞窟内外的雕像。洞窟上方刻有“三清洞”三字,单字直径约80公分,笔力遒劲。洞顶椭圆,洞深约10米,宽度在6-8米之间,平均高度3米左右。洞内清泉如镜,凉爽宜人。洞前有石狮柱础,左雄右雌,高约1米。洞外左侧有观音等数尊雕像,其中有五尊雕像端坐在用石牌坊隔成的五个神龛之内。据明代曹学佺撰写的《蜀中广记》卷十七记载,“老君洞在治(大足)东南三十五里玉口山巅,洞一弘敞,可容十余人,内石床、石臼、丹灶尚存。洞巅一隙透明,有泉自石罅中流出。山麓惟一小径可通。相传老子炼丹于此。”

三清洞的对联,主要雕刻于洞门两侧、洞内石柱和洞外石牌坊上。仔细数来,现留存下来的竞有11副之多。由于石质风化或人为破坏等原因,11副对联中仅有7幅对联保存完整,其余几副要么缺对句要么缺文字,无法完整辨读。

雕刻于三清洞洞门两侧可辨读的两副对联分别是:自由信仰大法定,重建名山群贤观;朝观云海千帐起,暮看灯火众星落。简短的两联,就把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融合了起来。

雕刻于洞内石柱上可辨读的一副对联是:你敬吾神一心诚意,我赐善士六畜兴旺。一“敬”一“赐”,内容通俗直白。

洞外左侧石牌坊上共雕刻对联四副,可准确辨读的两副分别是:德重尊府君善恶传闻彰感应,功高司厨命岁时监察著灵威;孝可格天锡杖挥来脱母难,铎能振地明珠照处超焭(同“茕”,qióng)魂。对信众的教化意义隐于联语之中。

与众不同的是另外2副“怪联”。一副是“□□□□□脞□,□□□□□□□”(注:由于字迹模糊不清,故以“□”代替);另一副是“石砳磊□南海岸,木林森□普陀山”。独特之一:雕刻手法系阳刻(其余9幅对联均为阴刻)。对联上的字虽然经历几百年风雨,但是绝大部分笔画清晰,反映出当年选材之好、雕工之细。独特之二:单字叠加成字。如靠近洞门那副含有“脞”字的对联的下联,首字用两个“天”字上下叠加而成,次字用两个“门”字内外相套而成,第三字用三个“三”字呈金字塔形叠加而成,第四字用四个“先”字、第五字用四个“男”字、第六字用四个“牛”字呈田字形叠加而成。另一副以石字开头的对联,其结构是上下联的前四字依次为一个“石”字、两个“石”字、三个“石”字、四个“石”字和一个“木”字、两个“木”字、三个“木”字、四个“木”字组成。

三清洞对联已被收录书中

像这种由几个单字叠加组成的字该如何认读?据相关专业人士解释,以“石”字开头的那副对联应读作:“石乐磊累南海岸,木林森坝普陀山。”相传此联为武当派祖师爷张三丰所撰,内容为描写中国道家的源流情况,上联中“砳”为“石头撞击声”之义。

查阅有关资料后进一步发现,在成都龙泉驿石经寺观音殿内,就有“石砳磊(此处为四个“石”)南海岸,木林森(此处为四个“木”)普陀山”一联。在政协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和《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编委会共同编写的《武陵仙境》一书中,也收录了这副以“石”开头的对联。而那副上联含有“脞”字的对联,则无从查考。

“这两副怪联,看似文字游戏,并无多么深奥的含义,但它却彰显了汉字的魅力和特点。”据区楹联学会负责人介绍,因为对联要求整齐对称,要给人一种和谐匀称之美。汉字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恰好具备整齐对称的条件。无论横写还是竖排,它都能达到疏密有致、整齐美观的效果。而英语等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式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汉字才能“创造”出这些怪联来。

据悉,为全面反映永川对联文化,三清洞的相关对联已被区楹联学会收入《永川楹联——中国楹联集成重庆卷永川分卷》一书中。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洋 通讯员 张义骞 图/王国梅 陈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