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宝顶山石窟猜想

06.05.2017  12:23

重庆晚报消息 八百年前的一个夕阳时分,一群衣着简朴的工匠,静静地站在大足宝顶山,再次回首凝望着大佛湾崖壁上的雕刻。一位年老的工匠说:我们还是快走吧,说不定战争就要来了!历史就在这一天,封存了宝顶山的记忆。其后,八百多年的风雨,不知多少世人站在这里,发挥着他们的想象。

一代高僧赵智凤 

在宝顶山的诸多疑惑之中,主持营建者赵智凤的生平,一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目前看来,宝顶山石窟开凿时间在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主持营建者为赵智凤。然而,在这一时期的文献碑刻中,极少有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记载。在那些寥寥可数的史料中,大约在1210年成书的《舆地纪胜》中,有这样23字的记载,“宝峰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这部属于当时宋朝官方的地理志书,可见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而关于赵智凤较为清晰的史料,则是出现在宝顶山停止雕凿后的一百多年以后,在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刻在当时一位叫刘畋人的官员撰写的《重开宝顶石碑记》之中。这件极具史料价值的碑刻,叙述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月十四日,赵智凤出生在大足的米粮里沙溪,在他五岁的时候,于附近的古佛岩为僧;十六岁时前往成都弥牟,三年之后回到重庆大足。由于他“御灾捍患,德洽远近”,颇受民众的推崇,其后七十年里,苦心经营宝顶山石窟的雕凿。

在这件简短的碑刻文献中,才大致清晰宝顶山石窟营建者的情况。不过,仅凭赵智凤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这处大型石窟群的雕凿,这其中,极大可能有昔日长期在大足雕刻的匠师。然而,参与宝顶山营建的工匠究竟是谁仍是一个谜,正如明代忠州刺史战符来到这里,不禁写下诗句问到,“谁凿莲花漾佛前”?

还有,赵智凤昔日是如何经营这一如此规模巨大的石窟群?他的人生还有什么经历被历史封存?其后又归葬何处?众多的疑惑,迄今仍是—个谜团。

开凿宝顶山石窟群原因

出生于寻常人家的赵智凤,为何要开凿宝顶山这个大型的石窟群?这个疑惑,令每一位走在崖壁之下的来者,都在反复地思考着。

最为直接的答案,无疑就是赵智凤自身的叙述。但是,在宝顶山多达两万余字的石窟铭文中,未见有赵智凤自身讲述为何要开凿石窟的碑刻。而这些文字,以及万尊石像,似乎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向世人彰显着它的目的。

毋庸置疑,赵智凤对于佛教文化是极其崇尚的,这处山野之中的石窟艺术殿堂就是最为直接的证明。八百年前赵智凤的真实意愿,就在这上面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依据众多的碑刻文献和造像,可以看到,赵智凤 很可能就是为了尽自身孝道而作。在宝顶山开凿的同时,有一位叫宇文屺的昌州军州事这样写道,说赵智凤“刻石追孝,心可取焉”,并以“大孝不移神所与”的诗句加以赞颂。与这件碑刻相印证的是,在宝顶山很多处造像中,可以见到弘扬孝道的作品。尤其是“父母恩重经变相”,雕刻十一组连环画般的组像,从父母祈求子嗣开始,把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在崖壁上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孩子长大远行出发之际,父母出门送行依依不舍的场景。

还有可能,赵智凤就是为了继承佛教密宗而在宝顶山雕刻佛像。赵智凤在西往成都弥牟镇时,修行柳本尊的密宗,并一直将远在他两百多年之前的柳本尊作为其师。在宝顶山有一壁巨幅的雕刻,就是专门讲述柳本尊事迹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这位曾经在巴蜀一地影响甚大的佛教密宗传播者的生平。密宗作为佛教一个重要支派,在宝顶山开凿的时代也继续得到了传播,宝顶山的大量雕像中,不乏有密宗特点的造像。因此,有学者发出“宝顶山是一处完备的密宗道场”的感慨!

这些有理有据的说法,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但是,历史的真相或许就如那曾风化而掉的砂石,随着风雨不知身在何处?也许有一天,一件珍奇的地下文物的发观,会印证这些说法。

未完工的天才杰作

漫步宝顶山大佛湾内,环崖五百多米的崖壁上,连贯的造像鳞次栉比,似乎一气呵成,而就走在柳本尊事迹图时,当视线移到柳本尊像下方的十大明王,正惊讶于明王造像的狰狞恐怖之时,却发现这是一处未完工的造像!

这十位明王依次布列在柳本尊事迹图下方,上半身基本雕凿完毕。居中的一位,名叫大秽迹明王,口出獠牙,毛发倒竖,身出四臂,但是下半身却是几块条形的石块,一眼可见这是一件半成品的雕塑,不过,粗犷的线条,与大块的条石,给予世人另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感受。

那么,宝顶山这处石窟艺术最后的丰碑,为何成为未完工之作呢?

往往历史上一些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就有关于与当时战争相关的说法。就在建造宝顶山石窟最后的时间,从北方远征而来的蒙古军队,进军到合川钓鱼城下,从此开始了一场持久战。而此时的巴蜀地区受到战争的影响,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公元1247年大足南山石窟一件碑刻叙述到此时的情景,可谓是“环千里皆荆榛矣”!受此影响,或许久居于此的僧尼和工匠们,被迫离开他们经营了大半生的宝顶山。

但是,历史的真相也有可能不是战争所引起的。世人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会不会是因为赵智凤圆寂之后,宝顶山出现什么变故,从而导致工匠们放下握在手上多年的刻刀,各自奔散?

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我们都难以想象那正从事着雕凿明王的工匠,当所有构思都成熟之际,忽然放弃离开的心境。

原标题:宝顶山石窟猜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