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那些看不见的古桥

05.07.2017  09:52

名桥不见桥

寻找重庆失踪的桥

历史上,

重庆已经拥有众多桥梁,只是随着城市发展,

许多桥失去功用而逐渐消失。

不过,在重庆,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名桥不见桥。比如当你站在时尚华丽的观音桥,

即便是挖地三尺,也寻踪不到桥的身影。

会仙桥:上三步,下三步

会仙楼

我们常去的解放碑,就有一座消失了的古桥——会仙桥。说起这个桥,可能知道的并不多了,但要是说起会仙楼,老重庆都肯定知道,15层楼的会仙楼宾馆,那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最气派的大楼。

会仙楼就是在会仙桥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那个时候的解放碑,可没有现在的繁华,运输主要在水路,所以自然由码头开始,先发展起来的是下半城。而上半城的解放碑在二三十年代还属于“新区”,类似于现在的渝北区,至今仍保存的罗汉寺多少可以算是一个证明,因为历来庙宇都是修在郊区或者城区的边缘。

那时的桥,基本也都是修来跨越山涧山沟的,为行人行路方便,所以都不大,会仙桥就是跨在一条流向洪崖洞的小溪沟上的,石拱桥,也是小桥,小到它有个外号就做“上三步,下三步”,因为上桥下桥都只有三步梯坎。

 

说起会仙桥的历史,

现查最早可在清光绪年间的重庆府治全图中所见。

其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前,洪崖洞嘉陵江边有一渔郎,为人勤劳善良,以打鱼为生。渔郎打鱼的收入除了自己生活,还经常拿出来接济遇到困难的人,自然没有余钱讨媳妇。渔郎也不着急,还是打鱼过日子。

这天,有一个姑娘在河边洗衣,不慎掉进深水里。正巧渔郎经过,见有人落水,一个鱼跃钻入水中,把姑娘救了上来。渔郎救人后,提起东西回到自已船上。以后渔郎每次上岸,都看得到这姑娘。久而久之,互相都心生了好感。渔郎晓得了姑娘兰花与母亲相依为命,做些浆洗缝补的活计,日子过得清苦,所以每天进城卖鱼时,都要拿一条鱼放到她洗衣服的地方。姑娘知道渔郎独身无人照顾,也时常替渔郎浆洗缝补衣服。

也许是上天眷顾,这天渔郎打了满满两大篓鱼。想着卖掉鱼之后就可以取兰花过门了。哪知船靠岸就看见兰花在岸边哭泣。一问方知,兰花的母亲去世了,没钱安葬。渔郎善良,也不管自己娶亲的事了,安慰道:“兰花,你不着急,母亲的后事有我,先把后事办了,再来说其它。今天打到好些鱼,等我去卖掉后,就有钱去买老衣回来做白事了。”说完挑着鱼框就往城里赶。

 

渔郎怕鱼死了卖不起价紧赶慢赶,上气不接下气到了这三步石梯的桥边,一看篓子,里面的鱼都不动了。鱼一死,就卖不出去了,拿啥钱给兰花母亲办后事?渔郎心一急,不禁大哭起来。

此时却听桥上说说笑笑过来一群人,看到渔郎在哭,都笑他。走在最后的瘸子,往萝筐里丢了一块石头,说:“你看你的鱼都扳出来了,还不快点挑去卖了?”渔郎一看,果然,萝筐里的鱼全部又都活蹦乱跳起来。渔郎总算卖了鱼,办了兰花母亲的后事,最后也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有人说是八洞神仙路过,渔郎的仁义感动了神仙,让铁拐李使的法术。于是这座桥就被称作了会仙桥。

可惜的是,民国时期为了扩建城区,会仙桥被拆掉,现在还在世的真正见过会仙桥的重庆人没多少了。不过后来在其旧址修建的名噪重庆的“皇后餐厅”,是很多人都见过的,周围还有著名的心心咖啡馆和老四川,解放碑那时就已成为了重庆最时髦最热闹的地方了。再后来70年代皇后餐厅被拆掉,旧址上又修了15层高的会仙楼。而现在,在同样的地方,就是300多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大厦。

化龙桥:曾是重庆女孩最想嫁的地方

说起化龙桥,一些“老重庆”心里可能马上想到的就是厂矿集中和非典型原因堵车,破旧和落后是它的代名词。可谁能想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经还是重庆女孩子最想嫁的地方,热闹,繁华,富庶。而热闹之地,必然是交通繁忙之所。重庆的第一座公路桥——化龙桥也正跨立于此。

化龙桥之所以名为化龙也有一段传说。

明朝建文皇帝,被其四叔朱棣篡位。永乐皇帝怕建文回来复辟,就派人四处搜寻追杀。相传,建文帝逃至重庆府,从建文峰一路跑到了化龙桥。追兵已追到了眼前,可谓避无可避,基本再没逃脱的希望了。但离奇的是近在眼前的追兵怎么也找不到建文帝,不见其踪影。有人说当时隐约见有金龙一闪而过。所以传说建文帝是化身为龙,躲过了追杀。从那后此桥也就被称作了化龙桥。

 

后来,在传说中建文帝化龙之桥的旧址修建了现代的化龙桥,它是重庆历史上第一座公路大桥。上世纪30年代初,重庆大兴公路修造,最著名的“三条公路”就是此时修成,即成渝公路、川黔公路和川湘公路,化龙桥不光是成渝公路上连通主城的交通命脉,还一举拿到了当时的三个第一:第一座有传统桥梁风格的现代桥梁;第一座城市公路大桥;同时它也是当时重庆的第一大桥。

   

历史上,化龙桥是与朝天门和磁器口齐名的重庆水码头,是中药材、水果、陶瓷等物资的集散地。随着化龙桥这座第一个能通汽车的公路桥的建成,陆路运输也发展起来后,在化龙桥周边便开始形成大的居民区。越来越多的工业厂矿也开始在化龙桥落户,当时最具代表的就是中南橡胶厂。这里鼎盛时有200多家工业企业,近5万人,其中超过一半属于厂矿企业职工,可谓人口集中的繁闹之地。由于当时的国营厂矿效益好,铁饭碗,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百姓都想进化龙桥的国营大厂。当时流传很广的段子:“小妹小妹快快长,长大嫁给弹簧厂,三天一只鸡,两天一个膀。”可见化龙桥片区其时之盛。

如今,沙滨路的修建基本替代了以前化龙桥的功能,为了周边片区的改造和重庆整体交通的升级,化龙桥最终还是拆掉了,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只剩地名依旧。

一号桥:足足修了25年

一号桥

说起渝中区的一号桥,严格来说,它并没有消失,是一座尚还存在的桥。不过尽管每天车水马龙,但过上过下的人,除开一号桥这个地名,几乎是没人能注意到它是一座桥,所以一号桥是一座“看不见”的桥。  如果有心要看,则必须走到其下才能看出其桥的本形。

在早年,一号桥是非常雄伟的。那时候周围还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号桥片区依山而建的都是些低矮的吊脚楼和平房,所以当初哪怕是从远处的长江上也能看到依傍在嘉陵江边的一号桥。一号桥也是美丽的,可谓当年重庆的一道城市风景线。那时候的重庆城晚上还没多少路灯,所以配备新型路灯的一号桥也以其晚上的灯光出名,吸引很多人来看。

当然说起一号桥,更不得不提及它的功能设计和对于重庆公路的重要性,其修建过程也颇为曲折和传奇。重庆城公路建设始于1927年,当时重庆刚刚建市,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在规划中,重庆公路分为南、北、中三条干道,一号桥属于北区干道,东连一匹山,西接华一坡。南区干道和中干道分别于1935年和1937年完工,而北区干道最后直到1952年才全线通车,比另两条道晚了十几年,其原因正是因为一号桥这个“拦路虎”。

以现在的眼光看,一号桥只是一座普通的高架桥,长度和跨度都普普通通,但在数十年前修建时,一号桥曾难倒了无数桥梁工程师。一号桥跨越的山沟中间很深,整个沟虽不大不长,但却又陡又深,按当时的技术水平,很难克服这个地形限制,难以做架桥的施工。所以虽是同时规划的,但在南区干道和中干道相继竣工后,一号桥的建设迟迟没有进展,成了“胡子工程”。所谓“胡子工程”,是当时的重庆土话,是说等得胡子都长出来了,实在漫长,风趣又贴切。

   

到1947年,一号桥又再次动工,这次总算是把桥墩架起来了。据资料记载,一号桥的桥墩全凭条石垒成,底部长10多米,宽5米,一层一层地砌上去,整整80多层,30多米高。当时来说这是何等巨大的工程!

桥墩立起来了,但桥面架设却因设备问题又再次陷入停顿,由于设计时考虑不足,桥墩立好后,预制好的桥面由于重量太大,当时的设备跟不上,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竟然没有办法把它搬上桥墩。一号桥的架设又再次搁置。直到重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一号桥的工程才得以继续。其实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也没什么特别的工业进步,不过劳动人民总是智慧的。有人想出办法,在一号桥的大桥墩旁架起木桥,硬是一点一点的把沉重的桥面挪了上去。终于在1952年,一号桥总算竣工通车,算起来,这座桥足足修了25年!

雄踞半个世纪后,一号桥于2003年进行了改造,拆掉了老桥墩,重支了细桥柱,形成了两桥并列的复线桥。两边竖立起隔音板,没有了桥栏和灯柱,尽管比以前更为现代,但一号桥昔日的雄姿隐去了,整个桥体深深陷埋在周围高楼大厦森林中,默默地继续承担着连通北干道,输送过往车辆的责任。虽不再显眼,一号桥却始终都是重庆交通发展的一个不可遗忘的纪念碑。

观音桥:观音庙旁有座桥

近年观音桥商圈可说是已大大超过了解放碑,成为了重庆最热闹最时尚的地方。其地名直白,肯定是跟桥有关。虽现在建有仿制的景观古桥,但真的老桥在哪里,还是经常会让人追思。细查掌故,其来历有两说:

一说是观音菩萨化身老妪架桥。 此地地处合川、邻水等地来渝必经之处,以前有两条小河沟,缝雨涨水便阻路,行人深感不便。于是观音菩萨化身一老妪,随手施放木板四块,变做木桥,以方便行人通过。后周围居民感其恩德,命名为观音桥,1751年,本地乡绅捐资改原木桥为石桥,还是沿用其名观音桥,并在旁边立观音庙以纪念,其间供奉观音菩萨,香火日盛,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了集市,观音桥也因此而声名远播了。

另一说是说湖广填四川时,有关姓移民见此地好山傍水,遂初定居于此,于是造屋开田,燃火烧荒,此地逐渐有了人气。 人烟兴旺起来后,来往的行人多起来,但常常被此地的两条河沟所阻,于是老关又利用农闲在小溪沟上架起了石桥,之后学过石匠的老关还索性在桥旁修了个观音庙,有桥有庙,最后到巴县衙门去落籍时,遂将这个本身荒芜的地方命名为了观音桥。

 

不过,记者寻找了多位对重庆城史颇有研究的人士,他们也无法说清楚到底观音桥位居当下何处,至于桥的规模有多大,保存时间有多长,更是无从得知。不过,桥名成地名的传统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起码让我们知道,这里曾经真有一座桥。

四维桥:四维不存,国将不国

︻四维︼

四维,古义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标准,

借东、西、南、北四方维度为四方之常之意,

指此四种道德标准为确定人伦纲常的基本要求。

语出《管子·牧民》,毛泽东也曾说过: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重庆曾经就有一座以四维命名的老桥,位于现在的大溪沟人和街口附近,修建于民国时期,其功用为连通渝中区和牛角沱,是当时出城,走成渝路的要道。 据了解此桥的人士介绍,此桥新修成时,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桥头四根精美的罗马造型灯柱,同时其路灯也是当时少见的电气灯,给当时的重庆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取义“四维”也意在振兴国纲,可说是重庆最有文化底蕴的一座桥了。

 

新中国后,重庆的公路建造发展迅速,大溪沟的沟填平了,路修好了,四维桥也再不用承担其设计功用而终于拆除了。不过其四周的很多地方都还留有四维桥的影子,近段时间比较出名的大溪沟巷道豆花饭,取名就是叫“四维豆花”,想必店主对四维桥这段历史也有所知晓吧。

写在最后

从千百年的第一座石桥,到如今遍布两江之上的座座现代桥,重庆城与桥的故事还在被续写, 中国桥都 的名录上还在继续延长。我们完全有理由憧憬,在不久的将来,重庆会成为享誉全球的 世界桥都

本文转载自重庆旅游CQ,有删节

原标题:重庆老龙门阵:那些看不见的古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