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依托生态优势 提升小康品位

09.11.2015  23:4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林业是承担物质、生态和文化产品供给,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重要产业。加快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巴南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庆主城天然氧吧,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林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依法管护、提质增量、科学利用,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在城乡建设中宜居宜业的生态功能和富民兴区的经济功能,推动林业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 
      硬件与软件并重,严抓管护质量 
      经过“十二五”期间大规模造林,巴南林地面积较“十一五”期末增加23.7万亩,达到105万亩,占主城林地面积近50%,森林覆盖率达到43.5%,目前可用于新造林的空间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心从造林绿化转向现代森林培育,在现代化、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是强管理、重审核,严防资源流失。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严格控制采伐限额,项目建设必须为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等让路。除重大工程征占地等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予审批经营性占用林地,即使合法征占地,也须达到占补平衡。同时,强化林区治安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行为。二是强基础、建队伍,严防森林火灾。围绕基础设施、先进工具和科学的指挥体系,以林区公路环山、重要林区有蓄水池、林区视频监控全覆盖为目标,着重规划建设全区性防火基础设施。目前,已维护及新建阻隔带和林区公路16条150公里,全部配备了消防水泵、森林消防运水车等先进设备,并建成一支以退伍军人为主的专业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和以专家为主的扑救指挥队伍。三是强责任、保经费,严防病虫灾害。加大以松材线虫病防控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每年落实经费3000余万元,保障人力、财力、物力、考核责任追究“四个到位”。通过空中飞防、地上伐除焚毁、传播媒介诱杀等措施,严把关键环节,堵塞防控漏洞,疫情逐年大幅下降。 
      政府与社会合作,建设美丽林相 
      鉴于巴南林业资源以马尾松纯林为主,景观价值和经济效益较低,抵御山火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能力弱。我们把提升林相品质、调整资源结构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规划统筹、项目整合、社会合作”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林相改造。特别是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召开以后,巴南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近“大美巴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碧水彩山的魅力林业,为全区生态养生、养心、养老“三养”产业奠定优美的发展环境。一是提升规划,突出重点。对四大山脉、六大林区林相改造工程进行全面规划,计划在未来20—30年内全面完成主要山脉20余万亩松林的改造。按分期实施、择伐补新的原则先期对主要景区、铜锣山等重要山脉实施改造,开展大山林木品种更新,栽植常绿、阔叶、彩色树种,逐步更替纯林林相。二是统筹项目,整合资金。统筹交通、水利、农业相关造林项目,充分整合三峡后续生态屏障、第二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资金,将林相改造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大力开展多彩森林培育。三是政策驱动,政社合作。结合森林进城、园林下乡等城市美化设计理念,重点引导群众栽种使用价值高的经济苗木,大力发展经果林、特色花木等。特别是将征占林地、林业开发等与林相改造挂钩,鼓励业主投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2238亩的林相改造,6000余亩正在建设之中。 
      保护与开发互动,分享生态红利 
      重点实施生态林业、魅力林业、富民林业三大林业工程,到2020年,全区森林面积将超过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45%,森林蓄积量达到400万立方米,林业产值超过25亿元。结合全市实施五大林业行动,区委区政府提出创新驱动资源变资本,在生态富民行动中盘活林地、林木资源,打造产业林业。一是依托专业市场,打响产业牌。围绕商贸物流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依托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以全市最大的木制品交易市场——铠恩国际家居名都为龙头,规划建设西部木材贸易港,打造进口木材口岸、交易展示区、加工产业园三大功能板块,建成后木材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已连续举办多届国际家具博览会和木制品采购会。二是发挥综合效益,延伸产业链。依托林业特有的生态旅游优势,积极打造10万余亩花木、经果林产业链,全区各镇街积极开发赏花、品果等游、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产品,二圣采梨节、采茶节已举办多届,跳石五洲红枫园正式对外开放。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森林苗圃、林下生态种养殖、森林公墓等二级产业,使林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共赢。三是深化林权改革,拉动投融资。出台《重庆市巴南区林权流转交易办法(试行)》、《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自愿放弃林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林地流转、抵押政策,拉动融资6.3亿元,有效盘活了森林资源,反哺了林业生态建设,形成了保护与开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模式。

      链接: http://www.cqrb.cn/html/cqrb/2015-11/06/024/content_114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