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建“美丽山水城市” 让市民有更多幸福感

22.05.2017  18:28

 

      5月12日,蓝天白云下的璧山区观音塘湿地公园。记者 谢智强 摄 

      “周末到了,一起到大自然中放松放松吧!”每到周末或是节假日,重庆人的“朋友圈”中总是不缺呼朋唤友到公园、湿地、古镇、森林、湖泊游玩的邀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美丽山水城市’建设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市园林局相关技术人员表示,重庆城市山水环绕,具有独特的景观、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美丽山水城市”建设,不断优化生态和生活空间,突出城市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2014年,更是将“美丽山水城市”纳入城市定位中。

      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座与自然交融的“美丽山水城市”已然进入我们的视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让山更清水更秀

      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为此,我市将自然山水作为城市的“图底”,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优化生态空间。

      湛蓝天空倒映水中,远处的青山绿树、近处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无数的水鸟在水面尽情飞翔……在开州区,与城市和谐共生构成“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美丽画卷的汉丰湖,如今已成为当地最美生态的代名词,让不少外地游客流连忘返。

      “汉丰湖的变化,得益于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理念的引导。”开州区一负责人表示,汉丰湖源于三峡工程蓄水,起初周边区域森林并不繁茂,而在水位下降的时间段,消落带的存在也让汉丰湖看上去不太美丽。

      为加快美丽山水城市建设,当地加大了汉丰湖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一方面大力实施造林与补植补造,另一方面在消落带和湿地中,实施“林泽工程”“鱼道工程”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这些工程的开展,极大改善了汉丰湖生态环境,使得湿地内动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有效增加。

      在全市范围内,改变的远不止是汉丰湖。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划定了林地、森林、湿地、物种保护等生态保护红线,还加强了对现有湿地、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在全市构建起以21个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4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88个市级以上森林公园、72个国有林场为骨架的生态保护体系,使9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加强生态修复,完成人工造林近12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达到45.4%,全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得到大幅改善,山清水秀逐渐成为重庆的标志性符号,为“美丽山水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生活空间更宜居适度

      如果说“美丽山水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是基础,那么,城市中市民生活的宜居适度就是核心。为此,我市积极利用山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着力建设山水交融、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的美丽山水城市。

      河水穿城城如画,一步一景景醉人。如今的璧山,开窗见景、空气清晰、生活舒适。春暖花开时节,置身其中,随处可见色彩斑斓、风景秀美,宛如打开了一幅幅天蓝、水清、地绿、鸟语花香的宜居城市画卷。

      近年来,璧山紧扣城区山水脉络,按照“老百姓步行出门15分钟到达一个公园、20分钟到达一个休闲亭”的设计理念,高密度实施街面绿化,修建了秀湖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电视塔公园、人民广场等30多个免费开放的公园、20多个广场、100多个休闲亭,将山水、人居、建筑融为一体,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8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

      同时,对环境污染实行“零容忍”,持续推进环保“五大行动”,举全区之力治理璧南河等水体,在城市建设中,采取遇水架桥的方式,为水开道、为水让路,每年还新建一批水库、湿地,用于拦截雨水,让无根之水在璧山“安家落户”。

      如今,璧山“一河六湖十八湿地”架构已形成,城区水面占比已提高到10.5%,人均水域面积达到10平方米,水网密度接近3公里/平方公里。

      实际上,为了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让生活空间更加宜居适度,全市上下都在积极行动。仅2016年,全市新增城市绿地1936万平方米,新建城市综合公园40个,新建社区公园62个,城市义务植树356万株。

      而来自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为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我市全面开展了28条受污染支流重点整治,累计实施整治项目8000余个,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支流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累计完成了2700余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98座,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58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座,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6万吨/日。

      截至2016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1天,较2013年增加95天;2016年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22.9%;空气重污染天数为6天,比2013年减少30天。

      保护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彰显重庆之美

      特色风貌既表现为城市的外在形象,又体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美丽山水城市”的灵魂之所在。

      特别是重庆因水而建、因水而兴,两江环抱、地势起伏,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和“街巷肌理”,造就了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看似凌乱实有韵律的风貌,生动展示着重庆城市的独特魅力。为了将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我市各地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璧山以重塑“文化古城”为切入点,在遗迹原址或重要节点,恢复建设寺庙、文庙、祠堂、书院、牌坊、塔楼、戏楼、会馆、宅院、驿站、古桥等,通过对唐、宋、元、明、清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现,将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完美相融。

      南门唐城,满眼汉唐风韵的仿古建筑群,似乎至今弥散着璧山置县时的喜庆与骄傲。而这里,正是1259年前,璧山置县时的县衙所在地。

      依照明清风格复建的秀湖水街,又是另一番风韵:高挑的飞角屋檐、精巧的楼亭院阁、高大的牌坊、巧笔勾画的彩画以及潺潺的流水,仿佛让人穿越回到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

      状元桥、诗圣岛、流光坊、秀湖公园……如今,璧山的每一个景点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23万平方米仿古建筑拔地而起,成为璧山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主城区,为了将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我市则出台了《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按照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西南大区等5类传统风貌特征,确定了磁器口、金刚碑、湖广会馆及东水门等28个传统风貌片区,412处重要传统风貌遗存,以及52个重要文献可考历史记忆点。

      目前,我市各地正在通过加强保护、注入现代服务业态并挖掘传统风貌的旅游价值等手段和方式,带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展现重庆“美丽山水城市”与众不同之美。
链接: http://epaper.cqrb.cn/html/cqrb/2017-05/16/006/content_167984.htm
(重庆日报2017 年 05 月 16 日第6版)

大城重庆,越来越有“范儿”!
    从空中看,重庆渝中半岛宛若一艘巨轮,人民政府
央媒看重庆 | 大城重庆,越来越有“范儿”!
从空中看,重庆渝中半岛宛若一艘巨轮,重庆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