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整版报道《一江碧水映渝州》

27.04.2016  12:57

 

   ●我市完成《长江流域片重庆市重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方案报告》并通过长江委专家审查,是长江流域第一个通过审查的省市。

  ●修订后的《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转化为了具体的法律制度。为守护一江碧水,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法律依据。

  ●我市纳入重点整治的污染较重次级河流达28条,累计完成整治项目8000余个。全市地表水水质良好,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持稳定。

  蓝天冉冉,碧水悠悠。

  阳光下,鸟儿轻盈地掠过水面,飞向树林深处,只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啭。

  这里并不是公园、景区,只是云阳县巴阳镇牛角丘的一条小河。由于太小,这条河没有正式的名字,当地人随口叫它“巴阳河沟”。

  再往东南方向流4公里,巴阳河沟就汇入长江。和长江相比,它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它的影响却绝不能被忽略。

  长江在重庆境内679公里的流程,有无数条这样微不足道的小河小溪汇入。

  据统计,在重庆全境,仅划定水域功能的长江次级河流就有223条。要保证长江的生态环境,就要保证这些汇入长江的大小河流清洁、安全。

  2013年以来,重庆启动新一轮“碧水行动”,重点实施十项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通过工业污染防治、次级河流治理、湖库污染综合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取得新的实效。

  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800余亿元,先后实施了水污染防治项目1万余项,截至目前,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保护先行

  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看好护好长江水,既是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重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重庆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保护,被摆在第一位。

  为守护一江碧水,重庆紧锣密鼓地在行动——

  出台《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及《关于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

  出台电镀、电解锰、化工园区等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为水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完成《长江流域片重庆市重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方案报告》并通过长江委专家审查,是长江流域第一个通过审查的省市;

  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启动新一轮“碧水行动”。56个湖库治理被列入25件民生实事重点推进。

  2015年,修订后的《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开始施行,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转化为了具体的法律制度;遴选丰都县包鸾河、合川区南溪河为试点,开展中小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行动带来巨大的改变。

  南岸区长生桥,苦溪河从这里流过。居民赵慧琴坐在河边的长廊上休息,一只白鹭从她的头顶掠过。对此,她早已见惯不惊。

  过去又黑又臭的苦溪河,如今已是碧波荡漾,两岸的堤坝上绿草如茵,成为了周边居民的休闲好去处。

  苦溪河重现水清岸绿,只是我市在水环境保护上见到的成效之一。

  市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全部实现。

  保护先行,标本兼治。通过一系列举措,目前,我市地表水水质良好,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15个断面总体达到III类水质,61个城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持稳定。

  河水治理

  纵横我市的长江网状水系,由数不清的小河小溪组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长度在2.5公里以上的次级河流有1700余条,其中,划定水域功能的次级河流就有223条

  暮春时节,渝北区盘溪河边上,生长着茂盛的刺桐和柳树,不时有鱼儿浮出水面。家住河边天一新城的居民陈建明有个习惯,每天都到附近的盘溪河公园里走上两圈。

  但在几年前,盘溪河还是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从2010年开始,渝北区采取污水截流及生态修复措施,通过安装排水管道,把污水截流引入市政污水管网,切断污染源;对河流清淤26万立方米,并对垃圾进行清运;随后是水体消毒,栽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多管齐下后,盘溪河水质明显好转,建成的盘溪河公园已成了附近居民休闲首选。

  盘溪河的蜕变,正是得益于我市开展的次级河流整治工作。

  纵横我市的长江网状水系,由数不清的小河小溪组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有长度在2.5公里以上的次级河流1700余条,其中,划定水域功能的次级河流就有223条。

  为确保这些大小河流的清洁、安全,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了次级河流水污染整治工作。

  早在2001年,我市就成立了次级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督导组,以及区县次级河流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将28条污染较重次级河流纳入重点整治范围,累计完成整治项目8000余个。

  在次级河流治理上,重庆摸索出了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

  在河流的源头处,建设生态化的水源湿地林区;所有城市污水实现截流;用自然河道,开凿水湾,增大水面,创造原始泊岸景观;广种植被,引入动物、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自我新陈代谢、生物种类多、景观独特的森林生态群落,成为城市新的“绿肺”。

  常态清漂

  2013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清理水面漂浮物约150万吨、消落带垃圾306万吨,通过常态化清漂,确保了长江干流及次级河流江清岸洁

  治理次级河流,是保护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一个方面。保护南北纵横的长江网状水系,清漂也尤为重要。

  今年53岁的熊人建身材不高,有一张被江风吹得发红的脸,他跟50岁的妻子秦兴明,已经在清漂船上工作了10多年。

  一到汛期,他们夫妻俩几乎天天都在忙,垃圾最多的时候,光到垃圾处理场每天就要来回走3趟,当天没法回家,他们就在船上过夜。

  像熊人建夫妇这样的清漂工,在万州还有很多。

  万州区内共有长江干流83公里,上接忠县,下接云阳。由于三峡蓄水,河床变宽,水流速度减慢,自净能力变差。为应对江面上出现的漂浮物,更好地保护母亲河,2003年起,万州便开始进行系统清漂工作。

  目前,万州区内沿长江干流共设有7个清漂点,依靠区环卫处自有的8艘清漂船,以及雇用的社会船只进行机动作业,每个点常年安排有2艘清漂船只进行日常保洁,确保垃圾漂浮物及时得到清理。

  万州下游的云阳,也有一只专业化的清漂队伍,负责境内68.1公里的长江干流,以及澎溪河、汤溪河、磨刀溪、长滩河四条支流河面一年365天的清漂工作。

  云阳生泰市政园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水运清漂部部长陶云告诉记者,目前云阳清漂部共有清漂船20艘。过去主要依靠人工清漂,每天可以收20-30吨垃圾。今年他们将新增13条全自动清漂船,1小时就可以完成人工清漂一天的工作量。

  这些,都只是我市开展三峡库区常态化清漂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我市启动新一轮“碧水行动”以来,全市已累计清理水面漂浮物约150万吨、消落带垃圾306万吨,通过常态化清漂工作,确保了长江干流及次级河流江清岸洁。

  梁平 将水生态文明融入城市建设

  在梁平县仁贤镇,有一条清流悠悠而过。

  居民陈大爷告诉记者,这条高滩河的支流,昔日竟是一只让人提心吊胆的“水老虎”。

  “以前每逢下暴雨,河水就上涨,冲刷两岸的泥土不说,有时还会漫到街道上来,我们这些住得靠近河岸的居民,晚上都不敢睡觉。”说起河道治理以前的景象,陈大爷还心有余悸。

  改变,从去年5月实施的河道整治工程开始。

  县河道管理站通过新建护岸3673米,河道疏浚195米,并设置排洪箱涵、排洪管涵、农田排水管涵、下河梯道等措施,对2020米的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陈大爷的担忧再也没有了。

  近年来,梁平完成城区河道及屏锦、福禄、袁驿等16个场镇总长约61公里的重点河道综合整治任务,在提升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也发挥了加强水土保持、改善水生态环境的作用。

  “这得益于我们正在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梁平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入选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除了进行河道综合整治外,梁平还开展了水资源涵养修复、骨干水源、水土保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

  “去年我们对4处水源地实施了水资源涵养保护及水生态修复建设,配置了水源涵养林、岸边植被带、自然湿地、生态浮床、生态隔离、生态护坡植被带,共清淤6600立方米。”通过加强蓄水、保水及山、水、路的“三边”绿化,梁平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专家访谈

  保护库区水环境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访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

  三峡水库是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关系着全国35%的淡水资源的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的饮水安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补充水源地,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影响范围大,涉及人口多,要求我们须更加重视对库区水环境的保护。”近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

  谢德体已担任15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4届全国人大代表。从1998年起他就一直关注长江生态保护,并连续提交了近30份相关提案和议案,呼吁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针对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提案,谢德体说,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产品大量供给本区域外的需求,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谢德体认为,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首先应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基金机制,以此确保生态建设合理补偿,并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他建议基金专门用于对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扶持,统一划拨、专款专用,以此推动库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要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工作协调机制。”谢德体提议,可以在三峡库区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转移支付方式的确定和支付资金的拨付,以避免众多的行政权力冲突、职责不明而引起管理上的不连贯。

  谢德体呼吁,在三峡库区率先进行生态补偿立法,加快制定《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条例》,使生态补偿机制法律化、规范化,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周芹、首席记者张亦筑、记者卢波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