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整版报道《满目青翠绿两岸》

27.04.2016  12:56

  

 

  ●我市在《重庆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首次划定了湿地生态红线,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310万亩。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工程实施后,在长江及支流第一层山脊范围内,我市共完成营造林334万亩,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9%,基本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

  ●三峡库区冬季175米高水位运行,夏季145米低水位运行,我市库区两岸,形成了涨落幅度达30米,面积达46万亩的消落带。消落带治理被称为世界级难题。

  日前,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冬季水鸟同步调查成果公布,重庆已经成为中华秋沙鸭的又一重要越冬栖息地。

  中华秋沙鸭素有鸟类“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次调查发现有14只中华秋沙鸭在我市越冬。此外,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在内的多种重点保护水鸟在我市也有一定数量。

  重庆正逐渐成为水鸟越来越多的地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迈入新阶段。

  来自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到49%,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98亿立方米,全市基本形成以21个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6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88个市级以上森林公园、72个国有林场为骨架的生态保护体系……

  数据,是枯燥的,却真实反映出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尤其是长江两岸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

  江岸绿化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工程实施后,在长江及支流第一层山脊范围内,共完成营造林3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2%提高到49%,基本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

  3、4月间,云阳县凤鸣镇长江沿岸,漫山遍野的晚熟柑橘硕果累累。

  “目前云阳境内长江沿线及其支流海拔600米以下的乡镇全部种上了柑橘,全县共栽植以柑橘为主的经济林20余万亩。”云阳县林业局副局长彭明表示,漫山遍野的柑橘从无到有,源于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项目的实施。

  2011年,国务院三峡办在三峡库区全面开展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项目建设。云阳在实施这一项目建设中,坚持景观林、生态林与经济林共建的原则,突出打造了沿江“三带”景观。

  如今,云阳县长江干流及支流两岸绿化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干流两岸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70%以上。

  云阳的森林覆盖率变化仅是我市加快国土绿化的一个缩影。

  2014年,我市在《重庆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首次划定了湿地生态红线,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310万亩。

  2014年市政府正式批复实施《重庆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这标志着我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又一核心内容——林地和森林红线正式划定。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市实施林地、森林和湿地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十八大以来,我市加大了生态修复的力度,启动实施了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大批林业重点工程。

  长江两岸地区改变尤为明显,在长江及支流第一层山脊范围内,我市共完成营造林3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2%提高到49%,基本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

  市林科院多年监测发现,按照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标准测算,我市森林生态系统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年价值已超过3000亿元。

  水土保持

  十八大以来,全市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累计投入116.4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8560平方公里,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较治理前增加10%-15%,土壤侵蚀量较治理前每年减少近50%

  暮春时节,荣昌仁义镇三奇寺湖畔的水保公园内草长莺飞、花香四溢,沿岸遍植马鞭花、黄葛树、香樟树等,偶有飞鸟穿梭其间。

  “过去,水库周围受传统农作物影响,库区顺坡种植、开荒种植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流失面积达到5.93平方公里。”荣昌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3年,三奇寺小流域启动了“观光型”水土治理模式,在湖岸边大量种植观赏花卉和苗木,达到既治理水土流失,又美化生态环境的目的。

  治理水土流失,荣昌并非个例。

  在永川,上游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的建成,让合兴村桃花源及上游水库周边实现花果飘香,催生乡村旅游;

  在万州,甘宁镇庙沟村,依托坡耕地治理发展榨菜产业,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全村有45户185人实现脱贫;

  在梁平文化镇,依托水保项目探索“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建管模式,整合资金3000余万元发展了九叶青花椒特色产业8000余亩。

  在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我市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全市“大城市大农村”的基本格局,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加强整治坡耕地和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

  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全市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累计投入116.4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8560平方公里,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较治理前增加10%-15%,土壤侵蚀量较治理前每年减少近50%,受益人均增加500元/年。

  消落带治理

  以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切入点开展三峡库区湿地综合治理,以三峡库区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为主要目标,推进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3月17日,开县汉丰湖消落带区域里,一个个基塘正在建设中。

  “别看现在基塘只是一塘静水,到了5、6月间,基塘里会长出生机勃勃的绿叶,开出美丽的花朵。”开县汉丰湖湿地管理局副局长黄亚洲说道。

  在汉丰湖的消落带区域内有200多亩基塘。此外,开县还建设了300多亩适应动态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林泽工程,1000亩左右的消落带鸟类生境工程和面积达4107公顷的消落带生态浮床工程。

  三峡库区冬季175米高水位运行,夏季145米低水位运行,我市库区两岸,形成了涨落幅度达30米,面积达46万亩的消落带,涉及我市22个区县。

  “消落带作为陆地与水域的过渡地带,存在库岸失稳及水土流失等问题,其生态系统也将受到水陆两个界面的交叉污染。”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夏一平介绍,消落带对水土流失、养分循环和非点源污染有较强的缓冲和过滤作用,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敏感地带。

  目前,市内外专家学者已经从生态学、生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消落带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至今尚未产生成熟的治理经验,消落带治理仍是一个待开拓的领域,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我市以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切入点开展三峡库区湿地综合治理;以三峡库区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为主要目标,推进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在万州,中山杉在170米至175米水位区间的生物性治理试验取得初步成功,林木成活率达到80%以上,将进行逐步推广示范;

  在云阳,竹柳和香根草在消落带湿地的种苗培育,经过蓄水期4个月的全部浸泡,存活率超过90%,今年将完成3000亩种植;

  在主城区两江四岸的消落带区域里,枫杨、柳树、中华蚊母、疏花水柏枝等植物保存率达到了90%,已经形成了长期的绿化效果……

  目前,我市已在三峡库区建立了开县澎溪河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长江三峡巫山段、云阳小江、丰都龙河等9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碚嘉陵江胭脂鱼自然保护区。

  此外,我市还在三峡库区建立了忠县皇华岛、开县汉丰湖、丰都龙河、巫山大昌湖4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近8万亩,其中湿地面积4.22万亩。

  长寿湖消落带 昔日板结地今朝披绿装

  2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湖中岛屿林木葱茏,湖水浩渺,鱼跃鸟鸣。作为全市最大的生态湖泊,如今的长寿湖,随着消落带的治理完成,更添了绿意。原本脏乱不堪的消落带,成了人们游玩踏青、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消落带,曾经是长寿湖的硬伤。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作为长江支流筑坝形成的长寿湖,也形成了落差达10米的消落带。

  “2009年7月,正是水库水位下跌的时节。整个消落带低洼部分,泥沙淤积严重,一踩一个坑。而消落带陡坡处,灌木、杂草都枯萎了。”长寿湖镇移民王开全回忆说,站在长寿湖上看周边,感觉萧条而荒凉,间隔地带除了荒草就是板结地。

  长寿区移民局副局长陈志刚介绍,冬季,消落区水位上升,形成一片泽国;夏季,水位下降,泽国变为陆地。就在这一升一落中,草木荣枯,死亡腐烂,枯水期不随水退走,留在原地,沉淀为污染物,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形成的有毒物质对水库的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难题,长寿如何破解?

  长寿区结合当地实际,与中科院合作,在长寿湖实施了库周绿化,在长寿湖消落带种植中山杉、枫杨、池杉、水松、杨柳等树种,在水淹2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存活80天,解决了长寿湖消落带种树难的问题。

  为保护长寿湖水源,长寿投资30万元在湖上设置污水收集船舶。为提升湖岸景观,长寿还引进优质耐水植物,治理2000亩消落带,使库区四季绿树如春,打造独具特色的环湖绿化带、消落区生态绿化带、湖心岛绿化带、景观道路绿化带、西岸休闲绿化带,目前,已投资1.3亿元,造林1.47万亩,栽植苗木103.8余万株。

  专家访谈

  消落带治理是重大生态机遇

  ——访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袁兴中

  “消落带治理是重大生态机遇,对于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产品供应能力、引导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兴中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消落带形成后会给长江沿线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形成岸边污染带,水路交叉区的环境污染,长期的水位变动造成库岸失稳等地质灾害,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受损等。

  三峡库区面积广,流域人口多,人类活动与消落带环境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消落带治理在整个三峡流域的重要地位;同时,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也将严重影响长江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流域内人们的生活质量。

  “事实上,在消落带治理上,我们通过探索生态友好型利用综合模式,能够化害为利。”袁兴中谈到,目前重庆正在积极探索的基塘工程、林泽工程、生态浮床工程、消落带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工程等,即是以减源(减少碳源、污染源)、增汇(增强碳汇、生态经济汇)为基础的消落带友好型利用模式及技术体系。

  “消落带其实也是生态经济带,例如大面积消落带植被在露出水面的生长季节里,所蓄积的碳及营养物质,就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针对消落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他建议走生态友好型利用之路,使其向环境净化、增加碳汇、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旅游休闲等多功能生态经济效益转变,将环境治理与生态经济结合起来,对于维持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本版稿件均由首席记者陈维灯、记者申晓佳、卢波采写,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谢智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