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评论 | 落实“双减”要做好“加减法”

08.09.2021  06:54

双减”之下的开学季,校园生活焕然一新——增加体育程、一二年级不再有纸笔考试、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课后托管服务……这些积极的变化,是“双减”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

落实“双减”,减去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目的是让教育回归常态,让家长回归平常心。但是,破除“唯分数论”后,我们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之下,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何去何从?解决这些问题,“做减法”只是走出了第一步。

教育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措施,处处考验着治理的智慧。如果你仔细研读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你会发现,三十条相关意见中,多条涉及“做加法”。比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等。如果说“做减法”是纠偏,那么“做加法”则是政策落地的有力保障。

在此背景下,重庆提出了“三个一”(一减、一增、一提)行动。其中“”就是要增加课后服务时间,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加强课后服务监管;“”就是要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近来,重庆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江北区探索实施“五个一点”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沙坪坝区推进“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这些举措,向课堂要质量,同时提高课后延时服务效能,在保证“”的力度同时,关照了“”的需求,有利于实现平稳过渡,确保政策落地落实。

当教育主阵地回归校园和家庭,学校的角色更加重要,家长的作用更加凸显。目前,“双减”政策出台不久,家长存在担忧也是客观现实。越是此时,越要聚焦课后服务提升,在课堂上寻找增量,做到“加减法”并用,真正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教育是持续一生的课题,其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建立更长远的目标——比如,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模式的训练,独立人格的养成。“双减”传递出一个非常确定的信号:我们正在竭尽所能“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充分地发展,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重庆日报评论员  张燕

原标题:落实“双减”要做好“加减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