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重庆共青团吹响改革号角

16.05.2016  05:27
 

渝东北青锋创业训练营,“青锋计划”创业导师杨军为创业青年们讲解商业模式。

梁贤安(中)和刘强(右)两位“青锋计划”创业导师到创业青年李渊的菌棚巡诊。

 

自我市启动群团改革试点工作以来,重庆共青团以凝聚青年为核心目标、以服务大局为工作主线,以当好桥梁为重要职能,努力在群众所急、党政所需、自己所能的领域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为群众办事。一系列改革探索,让共青团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把广大青年更紧密地团结在了党的周围。

团市委建立“青锋计划”“五个一”直接帮扶机制——

助有志青年突破创业瓶颈

本报记者 罗静雯 黄乔

今年4月下旬,重庆莱诺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贤安一直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考察。不过,他考察的内容与服装行业并无关联,而是深入城市的创客空间和微企孵化园,了解各地帮助青年创业的经验。

我还有一个身份,是团市委‘青锋计划’的创业导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贤安说,他此次考察的目的,是为我市创业青年提供更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梁贤安所说的“青锋计划”,全称为“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是重庆共青团改革试点以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建立密切联系青年群众长效机制的重点举措之一。

群团改革启动后,重庆共青团根据当代青年创新创业欲望最强、潜能最大的时代特征,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抓好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建立“五个一”直接帮扶机制,帮助有志青年突破创业瓶颈。“五个一”即提供一笔10万元以内的无息免担保借款,组建一支导师团队“滴灌式”辅导,创建一个与创业项目紧密相关的商业资源网络,打造一系列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项目,培育一个互促共进、相生相长的创业生态圈,帮助青年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截至目前,“青锋计划”已覆盖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和重庆大学等20个区县及高校,整合资金7000余万元,累计为1800名创业青年提供了帮扶,被扶持企业存活率超过90%,成为大批创业青年的“圆梦人”。

帮助创业青年迈出“从0到1”重要一步

几年前,梁贤安以创业导师身份前往黔江,见到了他的“一对一”辅导对象——种大棚蔬菜的彭秋艳。他至今还记得当时彭秋艳的满脸愁容。

梁老师,我真的不想干了!”这是彭秋艳对梁贤安说的第一句话,说完便啜泣起来。

不要哭,我们是来帮你的,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梁贤安安慰道。

创业太辛苦了,啥事都要亲力亲为,我完全管不过来。”彭秋艳说,她的合作社既种植蔬菜,又要联系运输和销售,各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大家都来找她解决。“事情太多了,创业这一年我没有哪天能吃好饭睡好觉。

小彭啊,是你自己没有建立公司化的组织架构,造成了越位管理!”梁贤安一针见血指出了症结所在,并耐心给她讲解解决办法。随后,梁贤安和彭秋艳一起到生产基地,交流探讨市场行情、品种遴选等。

几天后,梁贤安接到彭秋艳的短信:“梁老师,我现在一顿能吃两碗饭,睡得也香。”此后两人常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每次合作社遇到问题或是要发展新业务,彭秋艳都会向梁贤安请教。

就这样,在梁贤安的指导下,彭秋艳的合作社走过了艰难初创期,并逐步发展成为黔江区的蔬菜种植大户。

像彭秋艳这样获得创业帮扶的青年还很多。他们在“青锋计划”的帮助下,迈出了创业“从0到1”的重要一步。

据了解,通过“青锋计划”这一抓手,我市共青团组建起一支由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组成的700余人的导师志愿者队伍,年服务青年约1.5万人次,累计受益青年超过5万人次,导师累计贡献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

推出系列培训项目

提升青年创业能力

资金、经验、营销等方面不足,对刚创业的我们都是拦路虎。”25岁的重庆云威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力感慨,他的成功离不开“青锋计划”的帮助。

几年前,还在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读研究生的李力尝试做APP外包开发。虽然明确了创业方向,但他的团队仍然面临资金短缺和营销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此时,他从重庆大学团委获悉,可以申请“青锋计划”无息借款。

凭借团队开发的“轻应用”APP,李力获得了“青锋计划”支持,并先后参加了“青锋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培训项目,认识了创业导师和不少企业家。“通过分享成功与失败经历,我学到了很多。”李力坦言,他的思路也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打开了。

目前李力的公司已从最初7个人发展成150余人的大团队,并和新浪、中国移动等合作,月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

在巴南区界石镇开创“春姿花坊”的残疾青年樊登勇,也是“青锋计划”培训项目的受益者。几年前,樊登带着多年积攒的20多万元,在镇上租下了300多平方米场地,开始创业搞花卉批发。

然而梦想和现实总有距离。由于花卉批发生意惨淡,樊登勇一年就亏掉了所有积蓄。

樊登勇说,虽然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却让他明白了练好“内功”的重要性。他一边到广东、云南等地学习花卉管理技术,一面参加了巴南区团委组织的“青锋创业训练营”,和其他创业者深入交流,逐渐萌生了将电商营销和实体公司结合发展的念头。

如今樊登勇的电商网络平台已顺利入驻京东,刚运营就接到了许多订单,预计今年将实现网络销售50万元的目标。

建创业生态圈

让青年互促共进相生相长

青锋计划”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几年来,在该计划的推动下,我市已初步打造出了一个互促共进、相生相长的创业生态圈。

重庆新家道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欣,既是“青锋计划”的创业导师,同时也是联合国在中国选拔的创业培训师。他表示,每个导师都是从创业者起步的,所以最明白初创青年要什么。借助“青锋计划”平台,导师不仅能在企业管理、商业经营、技术支持及情感交流等方面为青年释疑解惑,还能陪伴青年企业共同成长,实现“创业传承”。

梁贤安对此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他在创业时经历过“三起三落”,多次有过放弃的念头。如果当时得到资金扶持和导师辅导,创业之路或许能够走得更快、更顺。“现在我们作为导师帮助创业青年,既是为青年服务,也希望通过他们为社会带来更多创业激情和成功案例。

创业青年蒙昌琼和丈夫本是深圳腾讯公司的高管,回重庆后创办了睿一网络科技公司,并得到了“青锋计划”支持,在团组织的帮助下完成了版权申请。前不久,他们主动在公司建立了团支部,现在夫妻二人已成为创业导师助理。

创业青年彼此也在“青锋计划”中碰撞出不少新火花——

张晓娇是荣昌区双河街道的食用菌种植大户,为收集制作蘑菇菌包需要的原材料曾到处奔走。而另一名创业青年莫东是当地的养兔专业户,一直苦恼于兔粪处理问题。

通过“青锋计划”创业沙龙,两人找到了“变废为宝”的双赢路径——莫东把兔粪低价卖给张晓娇,既解决了兔粪的处理问题又增加了收入;张晓娇把兔粪变为蘑菇菌包原材料,既拓宽了材料来源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样的例子在“青锋计划”里还有很多。团市委有关负责人称,这个帮扶平台让创业青年之间、青年与导师间相互交流学习,自愿分享创业资源,形成了多维交叉的社群圈层。通过“青锋计划”,一大批创业青年和青年企业家团结在党团组织周围,凸显出群团改革的群众性,传递出志愿服务的正能量,“未来我们将拓展计划服务的覆盖面,帮助更多青年创新创业,形成创业资源不断累积、创业成功率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4110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起群众连心桥

本报记者 罗静雯 周尤

日前,2015年度重庆市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工作第三方独立民意调查结果揭晓,群众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平均社会知晓率为25.08%,社会平均满意率为63.35%。

作为服务和凝聚广大青年的有力载体,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经过近四年发展,已成为重庆共青团的一项品牌工作。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潜心打造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是“深入基层,融入青年”实实在在的举措,“我们要把团组织的服务深入到社会的‘毛细血管’,在‘微循环’中注入更多正能量。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建立开放共享的活动机制

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缘起,来自于2011年7月的一篇网帖。帖子反映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占道经营、乱倒垃圾、小区脏乱差等问题,希望政府部门加强管理。

民心佳园是重庆的第一个公租房社区,入住居民多数是“农转城”的新市民。尽管住进了城市社区,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尚未完全融入城市,如何通过有效引导服务,提高新市民的文明素质,促进社区和谐?共青团接下了这块“硬骨头”。

当年11月,第一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在民心佳园诞生。重庆共青团要求专兼职团干部就近就便在居住的小区或社区创办市民学校,带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实施公益项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民学校志愿者在走访中发现,仅仅靠自身力量很难覆盖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社区人群,必须有的放矢地针对居民最急迫、最现实的需求开展服务,才能取得实打实的效果。

这次改革之中,共青团建立了开放共享的活动机制,通过网上团组织实施“广征集、组织提、共策划、青年选、同参与”的“青年点单五步工作法”,利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抢票系统”,增强普通团员青年的获得感,提升活动的有效吸引力。

以观音桥街道富力海洋社区市民学校为例。刚刚获得“重庆青年五四奖章”的市民学校校长张雅丽沙告诉记者,截至2015年底,富力海洋社区市民学校共有志愿者2104人,总服务时长为52917.5小时,“现在只要市民有需要,我们都会‘点单定制’服务项目。

稻草人”少年儿童守护计划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每天放学时,志愿者驻守在学校门口、公交站点、社区服务中心等地,确保没有家长接的孩子安全回家。

截至目前,该计划已经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200次,先后被评为第六届重庆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十佳项目。

助推志愿服务供需接轨

吸引群众参与奉献

上清寺街道上清寺路社区道路的围墙上,贴着一张长期招募志愿者的告示,12个常态化开展的志愿项目都列出了服务内容、对志愿者的要求以及联系人电话,居民可以拨打电话或通过“暖青汇”志愿服务APP随时申请加入。

上清寺街道团工委负责人说,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对接供需双方,实现志愿服务的有效接力。目前各个社区市民学校都建立了志愿者库,鼓励有意愿的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并推出志愿服务明星榜,对服务时长和服务事迹突出的志愿者进行公示;同时,还完善了志愿服务相关征集机制,征集社区群众志愿服务意向和需求,助推志愿服务供需接轨。

为了让更多群众熟悉市民学校、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市民学校还针对少儿开设了“成长课堂”,针对青年组建了篮球、足球、瑜伽等兴趣组,定期开展锻炼和竞赛;针对楼宇白领青年开设了“7点课堂”;为中老年人提供健康养生资讯、培训和帮助,以主动服务增强社区市民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以微信为平台,用虚拟空间打造网络家园。

据了解,今后市民学校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在全市各群团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都将设立市民学校。团市委有关负责人说,预计5月下旬,全市将建成12000余所市民学校,真正让志愿服务深入千家万户。

引入第三方独立测评

倒逼团组织改进作风

此次针对市民学校开展民意调查,团市委专门委托中国电信重庆分公司利用“地理围栏”技术,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对本市2595所社区市民学校(截至2015年12月31日)所在城乡社区(小区)居民实际户数1%为有效样本量,进行随机电话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以对社区市民学校的“知晓度、满意度”为主要指标,共收集有效样本59333份,整个过程独立、公开,全程录音备查,以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客观。据悉,该项民调结果将成为全市各级团组织和专职团干部年度考核、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市民学校是共青团组织承接各种工作的基础单元,是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办得好不好群众的感受最可信。因此这种来自群众的量化评价指标理应成为工作的指挥棒。团市委将充分运用民调结果对既有的工作作出评判,以此为依据加强和改进未来全市共青团工作,探索出对各级团组织的倒逼机制,让群众成为考官,以此推动共青团工作进一步符合群众需求,响应群众呼声。

探索“四位一体”工作模式

构建密切联系青年群众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罗静雯

在深入推进群团改革中,重庆共青团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实施“紧密联系青年、有效服务群众、正面引导青年、让群众说了算”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逐步构建密切联系青年群众的长效机制。

一是全力推进“支部上网行动”,建立紧密联系青年工作机制。紧密联系青年是做好一切青年工作的前提。随着青年聚集、沟通、交流方式多元化发展,工作、生活的流动性增强,为了破解日益凸显的团组织覆盖不到、联系不上团员青年的突出问题,重庆共青团在全市各级团组织全力推进“支部上网行动”。依托微信、QQ等即时通讯手段,在每一个基层团支部建群。通过“支部上网行动”,让团组织找到团员青年,让团员青年回到团组织,最终实现“支部全上网,团员全覆盖”。

二是整合资源服务青年,动员青年服务社会,建立有效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根据当代青年创新创业欲望最强、潜能最大的时代特征,重庆共青团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抓好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依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为群众做好事,影响带动社区居民也成为志愿者为社会做好事,努力将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同时,通过建立团组织开放共享活动机制,让各类团的活动由团员青年唱主角,形成团员青年和团组织的“双向选择”机制。

三是寓引导于服务之中,建立正面引导青年群众的工作机制。团组织主动承担起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通过共青团对各类青年群体的长期联系引导,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党团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同时大力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榜样形象,带动更多团员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建立“让群众说了算”的工作评价机制。重庆共青团把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主要标准,让团组织和团干部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补齐工作“短板”上,聚焦到青年群众的现实需求上,以此“倒逼”各级团组织真正“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实效。改革以来,重庆共青团开展的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社区市民学校第三方民调工作和团员青年对团支部书记的“满意度测评”,在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大家普遍评价“这次改革是动真格的了”。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
第二届轨道交通摄影大赛优秀奖《穿梭城市间》
  为重温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