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污染防治攻坚这一年

21.12.2018  09:22
丰都县的长江航道、沿江高速、沿江景观大道,构成美丽交通画卷。通讯员 高志相 摄 璧南河水质越来越好,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璧山区宣传部供图)

12月初,万州瀼渡镇污水处理厂通过竣工验收,开始投入试运行。自去年8月份开工以来,这座占地面积3151平方米、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结束了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常年直排的历史。

  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2400余座,完善城乡污水管网约2万公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500余万吨/天,4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由一级B排放标准提高至一级A排放标准,4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改扩建。其实,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改扩建及升级改造,只是重庆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

  今年,重庆出台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建、治、管、改”并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并按照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扎实推动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工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全力建设

  补齐环保设施短板

  面对环保设施建设缺口大、欠账多这一“卡脖子”问题,重庆各级部门从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道路交通污染防治、船舶码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保监管大数据等5个方面着手,加快补齐设施短板。

  除了前文所说的新建、改扩建及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外,为了解决城市危废处置能力短板日益凸显的问题,重庆出台了《重庆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规划(2018-2022年)》。计划在2020年底前,建成投运长寿危险废物处置场二期等项目,每年新增集中处置能力42.25万吨;鼓励和支持璧山、江津、涪陵、万州,以及黔江等地区新建(扩建)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和填埋设施;到2020年,全市每年新增水泥窑协同处置能力43.1万吨;新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1.13万吨;在10个区县开展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规划(2019-2035年)工作,布局一批重大处置设施。

  除了提升危废处置能力,重庆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截至目前,重庆全市建成运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共60座,其中主城区建成运行焚烧厂3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运行易腐(餐厨)垃圾处理厂3座;启动并推进渝北洛碛垃圾处理产业园区建设。

  在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暨清漂码头工程建设方面,已完成长寿、涪陵、忠县码头项目主体工程的95%,云阳县码头项目也已完成90%。同时,重庆高度重视环保信息化建设,大气、水污染防治管理系统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水污染防治管理系统目前已集成37条重点河流数据,将“一河一策”通过移动APP带到现场。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了“数据舱”和“作战图”,集成多种可视化形式,实现了市域、区域、区县、站点等不同层级的实时数据分析。

  狠抓治理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堆存二十多年的生活垃圾不见了踪影、数千吨不合格石灰一扫而空……11月中旬,生态环境部在“清废行动2018”中发现的重庆4个部级挂牌督办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达到了销号要求。从今年5月挂牌督办,到半年后全部销号,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重庆着力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合力与决心。

  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今年,重庆对纳入市级监测的劣V类河流和纳入国家、市级考核的不达标河流开展全面“体检”,设置约1100个监测断面,详细掌握流域干支流水质总体情况,形成“一个流域一张图”,指导区县完善“一河一策”。

  为最大限度遏制工业污染,重庆全面完成“十一小”企业关停取缔,完成主城区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或关闭;截至11月底,完成34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去产能退出煤矿2个、产能87万吨/年,关闭7个煤矿、产能169万吨/年。

  为治理城乡生活污水,重庆取缔了全市106艘餐饮船舶,实现了污水、垃圾“零排放”管理。

  截至今年11月30日,重庆全面完成153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9个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8.1%,达到了年度目标要求。

  今年,重庆累计建设和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1740个、示范道路1700条;治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376家;完成34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完成国电投合川电厂1#等7台机组共252万千瓦改造工组,全市累计完成15台共616万千瓦机组的改造量,占全部改造任务的91%。完成10家玻璃企业的脱硝深度治理和2台燃气锅炉烟气脱硝及低氮燃烧改造,以及539家烧结砖瓦企业整治;督促全市33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和539家烧结砖瓦生产企业实行错峰生产。

  截至12月16日,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同比增加11天。

  强化管理

  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2.04万平方公里,是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覆盖的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82%。

  为守好这道生态安全“生命线”,今年,《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工程随之推进。

  现已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矢量数据、评价数据等基础数据的归档工作;渝北区玉峰山的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工作目前已启动界碑界桩制作,并对勘界定标试点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

  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公安局联合开展了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执法专项行动,对行业内违法行为形成了震慑。

  除了开展专项行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还采取信息公开、定期抽查、指导督促等方式,确保自动监控数据的真实准确,同时不断完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目前,自动监控平台的升级方案已编制完成。

  目前,重庆市级环保集中督察已实现全覆盖,重点督察了各区县党委政府对中央和全市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突出环境问题及处理情况、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有力压紧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环保责任,有效推动解决了一批生态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

  生态环境监管,不仅仅是对违法行为的重拳打击,更有对合法企业的主动靠前服务。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今年,重庆从优化环保法治环境、建立“四张清单”、推行“全渝通办”等10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制定了《全市环保系统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环境执法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通知》;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了10大类41项具体举措。

  深化改革

  完善充实体制机制

  “上游水质变好了,就由下游补偿上游;上游水质变差了,那就得由上游补偿下游。”9月3日,为了促进县域内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改善,按照2015年4月发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流域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原则,垫江开始实施县域内流域生态保护激励补偿机制:流域上游乡镇(街道)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同时享有水质改善、水量保障带来的权利;流域下游乡镇(街道)对上游乡镇(街道)为改善生态环境付出的努力作出补偿,同时享有上游水质恶化、过度用水的受偿权利。

  表面看似“扳手腕”的横向补偿机制,实质却是对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巧妙运用。在永川,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仅仅4个月,永川区内的流域水环境质量就得到了明显改善——过去多为劣五类水质的120余处监测断面,如今已基本达到四类。

  近年来,重庆对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且流经2个区县以上的19条次级河流,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截至11月底,璧南河、御临河等19条河流已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务和重点改革专项的相继实施,重庆进一步加快环境监管制度改革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制度建设,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释放了政策红利,增添了强大动力。

  不良企业违规排污,收到的不只是来自环保部门的罚单,可能还要面临政府多个部门的联合惩戒……今年年初,市生态环境局对445家企业开展2016年环境信用等级评价中,57家环保诚信企业被纳入环境保护领域“红名单”,10家不良企业被纳入“黑名单”。

  据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指标体系涵盖了企业从环评、建设,到投产运行、污染治理的各个环境管理环节。既有过程管理的指标,也有排污结果的指标;既有大量的扣分项,也设定了8项加分指标,鼓励企业在守法、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

  今年,重庆还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将改革工作纳入《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任副组长,13个市级部门(单位)为成员的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和具体责任部门。同时制定了配套制度,并注重强化宣传培训和督察指导,以确保改革达成实效。

重庆建成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管理系统平台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新华网
重庆大二女生自掏1万元校园食堂开书屋
梨重庆消息,12月16日,重庆綦江,重庆晨网
重庆市环境执法总队前11月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4906件 罚款3.35亿元
2018年进入尾声,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重庆市环境行政执法总队圆满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值得一提的是,3.重庆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