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33)| 重庆沱茶兴衰史 曾用4000吨茶叶换回136架苏式战斗机

02.05.2017  09:44

△重庆沱茶。图片来源@小煮茶圜

时代信报讯 1983年8月23日,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2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重庆茶厂生产的“峨眉牌重庆沱茶”获得金质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的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奖。

18年后,伴随着计划经济远去的背影,在国家统购统销取消、茶叶采购价格暴涨、下关沱茶冲击川渝市场、技术改造因资金缺乏难以实施、原料产地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接踵而至的灾难打击下,2001年,重庆沱茶的摇篮———重庆茶厂宣布倒闭。

3年之后,重庆茶厂的部分员工集资50万元成立了新公司———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意图背水一战,重拾旧山河,让重庆沱茶这块曾经享誉世界的金牌产品起死回生……

8月16日,星期四。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格外安静。从过道里望进两旁半开着门的办公室,偶尔可以看到一两个人,但却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

△重庆沱茶。图片来源@小煮茶圜

在总经理阙成清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只印有“重庆沱茶”几个手书烫金大字的盒子,盒子上,“荣获世界金质奖章”一行小字十分耀眼。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印制精美的重庆沱茶包装图,那是阙成清为了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而专门做的一款重庆沱茶,但最终因为资金问题,他只能让这款产品留在图纸上。

茶叶原材料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50%左右,现在企业资金非常困难,我们想购买质量更好的原材料,也显得力不从心。”刚刚亲自到云南采购原材料归来的阙成清无奈地说。

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重庆茶厂。今天,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名称听起来让人有些陌生的“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曾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拥有全国最早的立体生产线,并获得了建国以来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奖!

不过,20多年之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度红极一时的重庆沱茶早已走下其辉煌的巅峰,正在风雨缥缈中苦苦挣扎。

阙成清,原重庆茶厂厂长、法人代表,现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与重庆沱茶一起,经历了这块金字招牌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图片来源@小煮茶圜

4000吨重庆茶叶换回136架苏式战斗机

据阙成清介绍,解放初期,刘邓大军在重庆组建了西南区茶叶公司,成立不久后,1951年8月改建成重庆茶厂。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其投资达到了1000多万元,职工2000多人,年产量7000多吨。

作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当时的重庆茶厂享尽了计划经济的各种好处。西南地区的茶原料云集重庆茶厂,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重庆茶厂从来就不缺茶叶原材料,更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茶叶没有人买,就连自己的职工想买茶叶也得找主管部门批条子。

阙成清记得,1952年,国家曾用了4000吨重庆茶叶与苏联换回了136架战斗机,这让他一直觉得很骄傲。据他回忆说,当时的大米才几分钱一斤,而茶叶则可以卖到两三元一斤。

这样的价格差距,凸显了茶叶对当时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经济的重要性。“那个时候,中央号召要建立500个年产量1万担(一担相当于现在的100斤)以上的茶叶基地。

阙成清告诉信报记者说,最初重庆有茶园10万亩,到上个世纪70年代,茶叶种植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万亩。

图片来源:@重庆茶话

重庆沱茶年销量曾经数倍于下关沱茶

上个世纪50年代初,重庆茶厂开始研制生产重庆沱茶,这款茶叶以川东、川南地区14个产茶区的优质茶叶为原料,经精制加工而成,属于上乘紧压茶。

当时的加工技术比较落后,茶叶生产基本上属于半作坊式。直至上世纪70年代,重庆茶厂才拥有了一条立体生产线,“这条立体生产线是从意大利进口,当时的价值约为700万元左右。

据了解,在那一时期,全国只有两条立体生产线,除重庆茶厂外,另一条生产线也落户在重庆。

获得立体生产线对于重庆茶厂而言意义重大,这使得重庆茶厂在当时快速超越了其他茶叶生产企业。当时大多数茶叶生产企业仍然是手工作坊生产,相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重庆茶厂的立体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而且标准化程度更高:“每一包成品茶叶的大小、重量以及口味都差不多,这是手工作坊难以做到的。”阙成清说。这条生产线极大地提高了重庆沱茶的质量,技术改造使重庆沱茶将其他茶叶远远落在了后面。到上世纪70年代末,重庆茶厂的沱茶年销售量已达8000多吨,数倍于云南“下关”沱茶产量。

中国第一块国际金奖敲开海外市场大门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重庆沱茶声名远扬。

1983年8月23日,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2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重庆茶厂生产的“峨眉牌重庆沱茶”获得金质奖,这是建国后中国获得的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奖。

获奖后,重庆沱茶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其他各种奖项也纷至沓来,其口碑声名,再一次远超“下关”沱茶。

与此同时,重庆沱茶的生产能力也达到一个顶峰,最高时年产量达到2000吨,其营业额若以现在的市值计算,已经达到了近1亿元。而且,随着国际声誉的建立,重庆沱茶已经走出国门,出口到欧洲、日本等30多个国家,出口金额每年达到了600万美元。

重庆沱茶获得这枚国际金奖,对重庆茶厂并无意外可言,阙成清对当时的重庆沱茶充满信心:“这款积聚了计划经济时代所有宠爱的茶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远远超过了其他茶叶。

那一时期,对重庆市民而言,外形酷似圆面包、底下看似厚壁碗的重庆沱茶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当时,火车、轮船到达重庆时,广播里最先介绍的特产就是重庆沱茶”。

图片来自网络

重庆沱茶之死见证了计划体制的盛衰

重庆沱茶的好运,伴随着计划经济背影的远去,逐渐走到了尽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经济体制开始逐渐转向市场经济。茶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大量兴起,一口一口地抢食重庆沱茶的市场。阙成清说回忆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庆茶厂迎来了最为猛烈的一场暴风雨:不但要面临满地开花的私营茶厂的竞争,而且它长期享受的统购统销待遇也突然被取消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企业的利税全部上缴给了国家。所以转制之后的重庆茶厂拥有资金很少,更让经营管理层焦心的是,这个企业还遗留了大量老职工。“在我们的职工队伍中,小学及中学学历的职工居多;而在文革前显赫一时的中国首条立体生产线,在此时也已显得格外寒碜陈旧。

就在这个时候,重庆茶厂在原料采购上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茶厂以前的原料来自全国各地,在国家取消统购政策后,原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一些私营企业比较灵活,马上就提高了收购价抢夺茶叶原材料。”重庆茶厂一位老职工告诉信报记者,“重庆茶厂属于国有企业,在采购上一直采用国家规定的价格,因此马上就丧失了大量茶源。当时我们的茶叶仍然很受欢迎,但是由于缺少原材料,造成了生产上的严重脱节。

屋漏偏遭连夜雨,就在重庆茶厂连续下滑的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具有茶叶产地优势的“下关”沱茶趁势冲击重庆市场,其来势凶猛。据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末,重庆茶厂生产的“山城”沱茶的年销售量已不足100吨,而“下关”沱茶在重庆市场的年销售量则超过了2000吨!

同时,从2000年开始,欧盟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规定门槛不断加高,出口配额巨减,严重阻碍了我国茶叶的对欧出口,重庆沱茶地出口也受到冲击。

2001年,位于南岸区弹子石的重庆茶厂被迫关门。

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明星企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来源:@小煮茶圜

凤凰涅槃能否成真囊中羞涩梦想何遥远

今天,40岁以下的重庆市民,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重庆沱茶这个一度红遍大江南北的品牌了;而留在老茶客唇齿之间的那一点与重庆沱茶有关的美好记忆,也正被风吹雨打去……

2002年,为了拯救重庆沱茶,重庆茶厂部分老员工集资50万元成立了新公司———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这家新公司的职员仅数十人。阙成清说,当时大家成立这个公司时,就是想背水一战,重拾旧山河,恢复重庆沱茶昔日的辉煌。

这群背水一战的人是否能重新拯救重庆沱茶?市场上还有重庆沱茶的发展空间吗?

2004年,重庆益丰茶叶公司生产的重庆沱茶正式恢复生产。据重庆唯一一家经营高档茶叶进出口公司———重庆联益公司称,该公司这两年出口的高档重庆沱茶,出口量保持在30-40吨,占全公司高档茶叶出口的90%以上。不过由于本地茶叶多属中小叶种,茶多酚、咖啡因等内含物质不及大叶种的云南茶丰富,用来生产沱茶的本地茶叶先天不足,加上茶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超标,无法闯过国外条件苛刻的环保关,所以用于出口的重庆沱茶,其原料茶叶绝大多数采购自云南,这肯定就增加了生产成本———没有茶叶基地的支撑,成为本土茶叶品牌发展的一大障碍。

此外,在出口价格上,由于重庆沱茶多是传统的“半成品包装”(大坨盒装),其出口价格仅为云南沱茶的1/4———仅仅因为云南沱茶多为袋泡茶包装。

阙成清介绍说,你看看如今在市面上销售的下关沱茶,早就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不断开发新品,演变出了多种造型的外观与包装,其中一些产品的精致程度,堪比工艺品。

阙成清无奈地说,如果重庆沱茶要生产小袋装茶,必须引进相应机器设备,建设恒温车间,设备加厂房至少要投入500万元。而这笔资金,对公司来讲并不是小数目。“其实这两年我也在思考制作些新品种,或对原有沱茶进行重新包装,只是囊中羞涩。

同时,茶叶原材料价格也在这两年急剧上升。据阙成清介绍,2006年,公司沱茶经营额在500万元左右,虽然每年出口量大约在100吨左右,也无法与当年相比。

出口造成的资金滞压比较大,而贷款困难,则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

原标题:重庆沱茶 二十年风雨金牌梦碎

本文转载自时代信报,如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