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一家下浩老米房,看重庆百年老米市文化

18.06.2017  14:00

今年以来,75岁的蒋朝吟老先生,着手忙于一件事——为南岸区南滨路上消失的蒋记米房,争取一次重建机会。

昨日(17日),他的愿望更加强烈,南岸区下浩老街的最后一批老居民即将搬离,包括蒋老在内的老居民,在老街院坝上摆圆桌、搭戏台,碰杯离别。

下浩坝坝宴

我希望搬离不是结束,而是崭新的开始。”蒋老找到记者述说心愿。他认为,下浩老街作为重庆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米市街和龙门浩片区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接下来的保护规划方案中,酌情还原蒋记米房的历史,填补长江南岸米市文化的不足。

老街旧照

今日,听完蒋老、蒋家、蒋记米房的故事,你会对重庆老米市文化有新的理解。

起家

插占为业垦荒务农

对于蒋记米房的过往,南岸区文管所信息收集后,确认了它的价值——对重庆老米市研究方向,提供了新参考。

今日,我们在米市街走访发现,经历数年封闭修整后,已正式开门接客的米市街,虽然最大限度还原了历史建筑风貌、保持了街巷格局不变,却没更多有关米市街的历史描述。

当地管委会介绍说,民国时期,重庆长生、老厂、黄桷垭一带的米商,就在这里贩卖大米,这里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区,米市街因此而得名。而红砖砌成、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合记堆店”,就是米商们堆放大米的地方。

蒋老在翻看自己蒋家家谱

其实米市街的文化,早在民国前就开始萌芽,清代就形成大规模的粮食集散地。”蒋老拿出家谱,以示他的说法有出处。家谱记载,蒋老先祖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遵照《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结伴而行,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大岗村来到重庆。最初,享受清政府优惠政策“插占为业,垦荒务农”,居住在巴县(现巴南区)鹿角场大坪岗,以后迁至长生桥施家沟。经过170余年艰苦创业,大约在1871年(同治十年)左右,蒋家既保留了巴县长生桥小湾的农业基业,又邀约亲朋好友,迁入米市街、龙门浩一带经营粮食生意。先居住在米市街老禹庙坎下麻柳嘴(洋酒馆),大约在1880年(光绪六年),在米市老街川主庙侧旁,修建了“蒋记米房”,经营米生意,谋求更好发展。蒋家,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米商之一。

遗憾的是,家谱上并没有记载当时的米房产量和产值。

兴起

江边经商看风水看交通

蒋老童年时期,与祖父蒋德斋同睡一间床。祖父是典型生意人,起早贪黑、精打细算,曾告诉他,蒋家选在米市街一带做生意,最先看重地理位置,这里是连接水码头的重要通道,商贾云集、水陆交通便利。尤其重庆开埠后,英、法、美、德等国,相继来南岸境内设海关、修仓库、开洋行。要说当时重庆沿岸最热闹的地方,米市街一带的繁华,最为突出。

蒋记米房坍塌前,如图般穿斗结构

我家米生意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这种经营风格,代表当时米市街多数业态。”蒋老认为,米市街当年生意兴隆,离不开三大原因——有发展商机,有稳定客源,具备绝佳地理交通优势。

而“蒋记米房”的选址,除了看交通,建房时还看重了风水。蒋老说,这是当时多数商人建铺、搭房时所考虑的两个先决条件。

米房造型系人字形屋顶,穿斗夹壁结构,泥土筑成墙,篾片编成壁,整体面积大约380平方米。这种规模,在当时的米市街商铺来说,只能算是较好水平。该店背靠杨家岗大山,左邻川主庙,右邻湖北禹王庙,有神灵保佑。前面有二股银水,一是董家桥瀑布,飞流直下马脚凼;二是滚滚长江和龙门浩月,不愁银两不来。因此,房屋主体,建在14级条石砌成的堡坎之上。房屋中部,建有一层楼房。木柱支撑的吊脚楼,则属以后添加的房屋。

我们看见,蒋家先祖在米房旁栽种的黄桷树,如今根深叶茂,仍旧向上生长,寓意美好未来。

业态

前面开店后面办厂

米市街一带的黄桷树,多数是老商人种的,有的种在商铺旁的岩壁,有的种在住家院坝正中,图的是吉祥和好收成。可以想象,这一带商业特点,是商铺和住宅前后混搭,前面开店、后面办厂,这种生活模式,在当时很新潮。”在蒋老童年印象里,街坊邻居不分贫富,商业氛围一团和睦。

堡坎上建筑为原蒋记米房旧址

蒋老说,希望重建的“蒋记米房”,其实是蒋记米厂和仓库,位置在下浩正街原6号,其中,米厂设施并不复杂,只有一座米碾、一架风车、几担罗筐、几个簸箕。而3号,则是蒋记招牌门店,是蒋家的部分住家大院。

除此之外,祖父曾描述,米市街最早做米生意商贩,从川主庙到狮子口,沿途石梯和平坝,摆放着许多口袋、箩筐。商贩肩挑背扛,骡马驮运,贩卖粮食。除了行商,还有坐商。

蒋老感叹,这种处于重庆主城核心地带,至今少有的厂店合一业态,居然在重庆开埠时期形成了气候,当时长江沿岸鼎盛的商业氛围,真好。

转行

机器米越过传统山米

对于重庆米市街米文化起源,蒋老曾与祖父、父亲有过探讨。

根据查阅史书,明朝,重庆修建了九开八闭17座城门。由于太安门为闭门,所以到南岸只能走东水门。与东水门隔江相望的龙门浩、太平渡,远在800年前南宋绍兴年间,就形成水陆码头,是通往真武山、涂山、禹王庙、涂后祠、老君洞朝圣烧香拜佛的古道,也是往来川黔货物运输的要津。而巴县长生桥、樵坪、鹿角,甚至南川等地,盛产的稻米,经龙门浩、米市街一带销往市区内外。食盐、百货则人挑兽驮,经龙门浩、米市街一带运往长生桥、樵坪、鹿角,甚至贵州。

蒋老祖父蒋德斋

米市街最早的米产品,以什么为主?蒋老说,据祖父言传,当地最早米产品分为山米、大河米、小河米、东关米,其中山米在南岸最为常见,谷粒饱满、味道甜美、口感好。

这些山米,带油浸色,用石碾碾成熟米发售,大部分土货来自南川附近的石滩和凉水井一带,经石岗、界石,运来长生桥、鹿角,转运到市区各米市场出售,被称为上等米。其中,长生桥产的米,最著名。”蒋老说,据史书记载,南岸米市集散,分布于黄桷垭、南城坪、上新街、下浩米市街等处。

蒋老说,重庆开埠时期虽然引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同时也带来了商业竞争,洋商人引进的机器化设施,让机器加工米越过了传统的山米。

由于形势发展,大约1936年,蒋老祖父与兄弟分家后,才放弃米生意,转行开设中药房。

坍塌

米铺没了米商精神还在

放弃做米生意的蒋家,在而后药材生意发展中,也让“利东药室”,在米市街一带小有名气。

蒋记米房”因多种原因,如今属于蒋家的产权,只剩下原米房门店。米房厂房因年久失修,破损坍塌,不过,地下还埋藏着加工工具米碾。

我们走访时看到,蒋记米房厂房原址已荒置,门店在简单翻修后,由蒋家亲戚经营“下浩里”茶室。当年鼎盛一时的米商,除蒋家以外,如今去往何处?

蒋老有些遗憾,如今都不知去向,只记得,解放前下浩桥左边曾有黄家米房,桥右边曾有陈家米房。他还不忘机器碾米以后,下浩黄天瑞经营的天瑞米厂、董家桥何新民经营的鸿翔米厂、玄坛庙何青松经营的华南米厂、下新街张少云经营的吉祥米厂。

蒋家人合影

据蒋老查询史书记载,1942年,全市联营承销米店共91家,分为甲、乙、丙三级。南岸属于甲级米店有3家,其中下浩正街汤炎卿米店属其中一家。乙级有18家,米市街一带有两家,分别是门朝街程南平、米市街程福堂。

米铺没了,米商精神还在。”蒋老说,祖父曾提过,做米商懂得一个道理,白手起家没想象中简单,一挑扁担、行万里路,离不开奋斗二字。在与蒋老、蒋老大妹、幺妹交谈中,我们体会到重庆米商后人,性格里流淌着满满的耿直和随和。

蒋老94岁老母亲许世愈如今还健在,一张爱笑的脸面对着我们。

我从长生桥嫁进米市街的时候,是花轿子抬进来的,穿的花衣裳,摆了好几桌宴席。我的爱人曾说,做生意要沉住气,礼貌待人,不能骂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许婆婆大声说,如今子孙为人谦逊,重庆米商精神得到传承,她很骄傲。

链接>>

南岸区文管所: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蒋老说,他希望重建“蒋记米房”的初衷,是希望米市街文化的不足得到填充,也希望让更多游客,见识重庆米商的奋斗过程。因此,他多次向南岸区文管所提出两个希望,一是希望在接下来重庆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米市街和龙门浩片区保护、规划中,加入“蒋记米房”重建计划;二是,申请“蒋记米房”成为文物保护。

米铺变成现在的具有重庆老街文化的下浩里茶社

对此,南岸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根据国家文物法规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具有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等。“蒋记米房”是否能成功申请文物保护,目前还不能认定。

该负责人表示,将把米房的人文历史推荐给规划方,作为文化元素参考,并建议蒋老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程序,走文物保护申请、审批程序。

记者手记>>

让消失的老重庆逐日重现

一条小道要经过多少年发展,才能形成店铺林立的繁华街道,一间小店要耗费几代人心血,才能成为一家世代传承的商铺。如今重庆诸多老街,似乎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即将迎来旧城改造变身。这时,我们却有幸了解更多少为人知的老重庆。这笔城市历史财富,就封存在每个重庆老百姓的记忆里、家谱里、相册里。

我们希望,即日起,涌现出更多如蒋老一般的热心人,让消失的老重庆逐日重现。如果您有线索,请致电慢新闻—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李琅 李野

原标题:一家下浩老米房,看百年米市文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