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美国记者镜头下的民国重庆,那是一座混搭洋气的大都会

25.03.2018  08:22

当年重庆的心心咖啡馆广告。 图/《重庆生活》摄影展

福尔曼镜头下的当时重庆CBD。

华华公司店面。

正在重庆湖广会馆展出的美国1940年代著名摄影家哈里森·福尔曼 《重庆生活》摄影展,让时光倒流,昔日重临,一个真实美丽的民国重庆在黑白光影中浮现眼前。福尔曼还是美国著名探险家和战地记者,曾以《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身份在重庆和河南等地活动,拍下了大量中国生活纪实照片,曾出版《北行漫记》和《西行漫影》。本期我们打望他拍的民国重庆生活光影。

1、CBD

在福尔曼的镜头下,战时重庆是一座相当洋气的大都会。

一位漫画家穿着很“资格”的西装,坐在斜面画桌前画画。画桌上还放着一本《米老鼠-唐老鸭》原版精装画册,还有一个米老鼠的小布偶。湖广会馆管理公司副经理杨路女士说:“有人猜想,这个画家当时是不是在给迪斯尼公司画外包的动画稿哟!”细看他画稿上的图案,又不完全是米老鼠-唐老鸭,而是中国儿童造型的卡通人物,还拿着步枪,有点像迪斯尼画风的抗战主题漫画。

橱窗是商业的脸面,当时没有喷绘和电脑设计,橱窗海报全靠手绘,上面的图案和字体,跟我们在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看到的美国街头橱窗一个调性,有的还是中英双语:lCE Cream COLD DRlNKS(冰淇淋冷饮)、圣爱娜咖啡室。一个皮鞋橱窗里呈梯级陈列着“英国出品”的哥夫牌、邓禄普、巴力士的男女皮鞋。杨路说:“你看它的广告虽然强调‘特别便宜’,但1218、864、1696的价格,还打着美元“$”的符号,在现在都很吓人,这些皮鞋当时就是奢侈品了,不晓得是哪些人才穿得起!”

在这些老照片上,在“集体结婚”典礼上观礼的西方外交官和在望龙门对岸龙门浩爬梯坎的外国游客,脚上穿的正是这种皮鞋;而中国人脚上一般都是布鞋、草鞋,有的还打着光脚板。

有一张街景照片,堪称当时中央商务区(CBD)的完美呈现。被福尔曼摄入镜头的,不过五家门店两层楼,但上面的招牌字号,密密麻麻,有一股战时商业的野蛮生长气息:南洋皮件厂、首创第一家平民什物寄售处、振华油漆厂发行所、大陆百货商场、黛吉餐厅、江西周三益毛笔店、宝氏银楼,还有一个外文字号DAl一LOO BAZAAR。其中保留到现在的,只有一家留真相馆,而且在二楼,门店也很小。原来赫赫有名的留真,当时门面也不大。

门面最大的,可能是华华公司,1970年代改名红旗棉布商店,位于解放碑邮局斜对面,80年代恢复名称,前几年拆除,原址现在一片平地,是一个临时停车场。杨路说:“1936年会仙桥开的心心咖啡厅,开创了重庆人喝咖啡的时尚;1938年上海著名的华华绸缎公司来渝,先后在民族路、会仙楼、大梁子开设分店,最后定址都邮街中华路口,很气派。

重庆商业当时就流行混搭风。福尔曼的镜头前,很洋气的心心咖啡馆招牌和很接地气的百宝绿豆汤牌子镶在一起;而华华公司高大上很气派的“国产丝绸、呢绒饰品”门面隔壁,地上支着一个小吃店的水牌:“点心、包子、发糕、汤圆、饺子、烧卖,经济卫生,美味可口”;沙坪坝1931年创办的土湾牛奶厂是重庆第一家牛奶场,它的一家乳品店的招牌,可见产品非常丰富:上午牛奶、土司,下午coco、牛奶、咖啡、土司。乳品店窗口下面,摆着两个擦皮鞋的摊位,是不是当时吃得起牛奶的,也是穿得起皮鞋的?所以擦鞋人就堵到起要擦他们的皮鞋。

2、房子

福尔曼拍到的一些老房子,大都现已无法对上,但有一些历经大轰炸和大拆大建后,还留在今天的位置上,堪称奇迹,也是上天的厚爱,都是一些地标性建筑。杨路说:“七星岗打枪坝重庆自来水厂的水塔,是1929年修建的,很容易和观音岩的金刚塔搞混,现在依旧完好无损,还在自来水公司老厂区原地。

重庆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美丰银行仍在。照片显示,当时楼壁上有轰炸过的弹痕,顶上有被炸烂的砖石;1935年修建的私立义林医院,即现在的观音岩中山医院,飞檐翘角,地标性明显,当时没被炸,但其周围的街区,有炸毁的房屋,但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街上车水马龙,直到日机下次来袭。

临江门现在的重医附二院,前身即是著名的教会医院“宽仁医院”,福尔曼拍下了它的前身和“宽仁医院”的院名,还有医院下面一幢体量巨大的中式楼阁,上面写着巨幅地名“飞仙岩”,不知是不是那一块当时的地名?

3、市井

市井交通,也是十分混搭。有一张照片上,一架人抬人的滑竿、一个骡马驮队和一队挑夫,在一个小巷的坡道上不期而遇,相安无事,互相避让,各走各的。

相传重庆战时防空洞分两种,一种是公立的,一种是私立的。福尔曼记录了一个公立防空洞的情景:一个老头坐在一个防空洞门口,门外挂牌上写着“公字第三号、容量145人、理者周玉光”,这个老者可能是通过福尔曼镜头留下来的唯一有名有姓的重庆民国普通市民了。

福尔曼还留下了当时报纸的名字:一个戴眼镜的长衫男子,正对着城墙上的贴报栏看报纸,报栏边上的文字显示报栏由市警察局制。里面有一个布告落款的时间和发布者,证明照片是1941年拍的。

墙上的报纸是《扫荡报》,当时的国民党军委机关报,也曾出现在1980年代的主旋律话剧《报童》和同名电影里面。

最有趣的照片,福尔曼拍到七名穿草鞋和打光脚的壮汉,即重庆最早的棒棒兄弟,从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往外抬一架漂亮的立式钢琴。他们抬的方式,是像抬大轿子那样,也有点像是抬寿材一样。这就是重庆战时的市井情景,在大轰炸的弹火轰鸣声中,在生生死死之间,重庆人还没忘记把他们的钢琴抬来抬去,弹来弹去,音乐就是生命,钢琴就是反抗!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