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船棺葬与巴国消亡之谜

24.06.2017  13:52

如今的巴人博物馆,布展内容以我区铜罐驿冬笋坝出土的巴人墓葬发掘的文物和近年来三峡巴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为重点,主要有巴人船棺、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杂类等文物共计藏品1000余件,并充分利用直观场景、雕塑、图片和文字说明,为我们还原了4000多年前,巴人这个古老的民族的起源、生活和灭亡。

大约4000多年前,在现在的重庆、湖北、四川境内曾经生活着一个远古族系,他们被人们称作巴人。古代巴人在长江流域创造了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然而,在2000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伴随着文献资料和种种神话传说,巴人文化像一团云蒸雾霭的谜,留给后人无尽的想像空间。

4000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究竟是怎样生活的?而之前从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坝考古发掘出的巴人船棺,也许能为你提供一个穿越时空的机会,看看那时的巴人是怎样生活的......

巴人船棺葬遗址棺材头部均正对长江

巴人船棺葬遗址,位于铜罐驿镇冬笋坝,如今已没有了关于巴人船棺葬的半点痕迹,周边除了镇政府办公大楼,其余都建起了当地居民的房屋。 

巴人船棺葬遗址

唯一能够证明这里就是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船棺葬地点的,只有一块“巴人船棺葬遗址”的标牌,静静地竖立在镇政府大楼外。

1954年,重庆第一机制砖瓦厂准备在这里建厂房,挖地基时挖出许多铜器。随后,西南博物院考古专家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了土坑墓52座,时代为战国后期到西汉。  

在众多的墓葬中,17座排列整齐的墓葬引起了考古人员注意。这17座墓葬的棺材,看起来就像是独木舟,头部均正对长江。由于外形像船,墓葬被专家命名为船棺葬。

巴人先民为何要以船为棺?“以船为棺,是古人视死如生的体现。”熟悉巴人船棺葬情况的区文化馆非遗办工作人员杨维义介绍,古人认为,灵魂不灭,为了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像生前一样生活娱乐,人们常常将死者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安葬,以便他继续使用。而船,正是巴人先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    

铜罐驿和巴人先民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冬笋坝附近的小南海,当地人至今呼为亀亭子,即巴志所说“巴人立市于亀亭”之地。“铜罐就是铜鼎,铜罐驿镇一带,在古代应该是巴人的聚居区。”区文史专家何承玖说。  

那么,在哪里可以看到船棺葬的原型呢?杨维义表示,铜罐驿镇冬笋坝是迄今为止重庆境内发掘出土的唯一一处巴人船棺葬,同种类型的墓葬,同期在四川昭化县宝轮院也有出土,如今想看船棺葬的原型,可到巴国城的重庆巴人博物馆。

重庆巴人博物馆还原巴国兴亡史

在建筑外形为仿古城楼的重庆巴人博物馆,走进大门,两只5米长的巨大船棺交错而放,悬于空中,伴随着古老的背景音乐,让人无比震撼。

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到巴人习俗,博物馆还原了当年的发掘场景。从博物馆2楼往下望,两只船棺里依然躺着完整的骸骨,在他们身边,还零星地摆放着破旧的瓷器、木梳和木盘,勾勒出两名主人在世时的生活图景。原来,船棺就是巴人死后的家,他们生与死都与水联系在一起。 

巴人船棺

如今的巴人博物馆,布展内容以我区铜罐驿冬笋坝出土的巴人墓葬发掘的文物和近年来三峡巴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为重点,主要有巴人船棺、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杂类等文物共计藏品1000余件,并充分利用直观场景、雕塑、图片和文字说明,为我们还原了4000多年前,巴人这个古老的民族的起源、生活和灭亡。

陶敦

冠札

凤鸟一对

巴人制糖

铜钫

起源 周初分封为巴子国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最早关于巴国的文字记载,出自《山海经》。

从部落到立国,几经迁都,在与自然和强敌不断抗争中,巴国人民的足迹遍及川渝鄂陕黔的大巴山之间,留下了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战国烽烟后,巴国灭亡,其文化精华渗入秦汉文化,成为博大精深华夏文明长河的一条涓涓细流。  

据成书于秦汉的《世本》记载,巴人是“廪君之种”。可惜《世本》早已佚失,好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录下了廪君的事。这段夹杂神话色彩的文字,是研究巴人早期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它向人们透露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大约在夏、商之际,随生产力发展,需要一位统帅来治理五姓氏部落事务,今鄂西的清江流域有巴氏之子名叫务相,与其他同样居住在武落离山的四姓(樊、瞫、相、郑),通过掷剑于洞穴、乘土船而不沉等竞争,终于胜出,被推举为王号廪君。廪君统一五姓部落,标志着巴人的正式形成。  

那时的巴人以虎为图腾,好鬼神,崇拜祖先,廪君则是他们最伟大的祖先。在廪君被拥戴为君长后,率领巴族沿清江扩展疆土,来到了长江流域。期间,巴人为夺取盐业资源曾与以“盐水女神”为代表的某个母系氏族展开争战,并赢得了战争。这是巴人与盐的第一次结合。“其后巴盐”与“盐巴”在三峡一带上演了一场横贯4000年的大剧。  

到公元前12世纪,由于殷商对各部落的压迫,使巴族与活动在陕西中部的周族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巴人给予周武王很大支持,并派兵参加了著名的牧野之战。后来,周初分封,将巴氏封为子国,因首领巴子之名称为巴子国,简称巴国,建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区)。自此,巴族以一个南方诸侯国见之于史册。

生活 因盐而兴

关于巴国是否存在文字,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博物馆的展板上对此有如下介绍:巴人文字符号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象形纹样、符号及形似汉字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主要取自于兵器、乐器、玺印等器物。巴人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其文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由于历史久远等各种原因,现在尚无法判读文字的内容。  

馆内“巴人经济活动”展区,陈列了许多大小不一的陶器和精致漂亮的饰品等。据介绍,商周时,巴人经济以渔猎、畜牧为主,而到了春秋前期,巴国农业生产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从出土的大量器物可以看出,在当时,巴人的生产活动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市巴人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管维良曾经在采访中介绍,上古人类对盐的需求很迫切,盐在巴人的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巴人可以说“因盐而兴”。古代巴渝地区是我国盐业生产起源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个地方盐矿埋藏较浅,大都以“盐泉”的形式自然流出,量大且便于开采,因而古代巴人至少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对盐的开采与加工。后来,巴国大巫师控制了巴渝地区的盐业,通过与部落贸易交换,巴国逐渐强盛。  

巴人尚武善舞,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据说,周代纪念武王伐纣的“大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另据《晋书·乐志》记载,汉高祖定三秦,仍然以巴人之师为前锋,汉高祖看其作战勇猛,以舞为武,就让宫廷学习其歌舞,并称之为“巴渝舞”。由此,巴渝舞成为历史上著名歌舞节目之一。 

巴渝舞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宫廷舞蹈,而且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巴渝舞历经多次演变,到唐代时,已经从渝水(今嘉陵江上游)流传到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相传表演时舞者有36人,身披盔甲,手持戈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战歌,在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伴奏下,节奏明快,载歌载舞,气势逼人,激情四射,难怪诗圣杜甫发出“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的赞叹。

灭亡•与蜀交战国力削弱

频繁的战争,让迁徙成为巴人生活的常态。曾经,巴国与楚国往来密切,关系时好时坏,时敌时友。东周时,巴因受楚西进压迫,不断将政治中心向西部地区转移,丰都、涪陵、重庆、合川、阆中等地都曾当过巴国政治中心。历史上,巴与秦、楚联盟灭掉庸国后,得到庸国渝东峡江地区,也是其进入今重庆地区的重要原因。

而巴与邻国蜀的关系,《华阳国志·巴志》载有“巴蜀世战争”。与蜀国的长期交战,让巴国国力大大削弱,最终导致了灭亡。有资料显示,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为战,巴求救于秦,遂引狼入室。秦国派司马错、张仪率师伐蜀。在蜀国灭亡后不久,巴王被俘于阆中,巴国灭亡。此后,秦国在江州筑城,设巴郡。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登司马错古城》,正是当年秦灭巴蜀的真实写照。

后记•巴人后裔繁衍形成土家族 

巴国灭亡后,其后裔在汉魏时期演变为五溪蛮的一部分,生活在武陵山的“酉、辰、巫、武、源”五溪之域。五溪蛮直到宋代,绵延千余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民族特征。宋以后,五溪蛮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人,融合其他少数民族及部分早年迁入湘渝鄂黔接壤处的汉族移民,经历了漫长岁月,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

(九龙坡新闻)

原标题:九龙坡巴人博物馆为你揭开船棺葬与巴国消亡之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快来给你心中的“巴渝工匠”投票
    谁是你心中真正的“巴渝工匠”,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