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麻城孝感,真是重庆人的共同故乡吗?

09.07.2017  16:04

这句话有点拗口:重庆人大多数都不是重庆人。

重庆应该是国内少见的移民城市,大部分世代居住在重庆的老重庆人,祖籍都不是重庆,我们是飘来的移民后代。从秦汉到现在,重庆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七次大移民,号称中国之最。重庆人的老祖宗们,可真不安分!

我听好多老重庆人讲过,他们的祖籍和我一样,都来自湖北麻城孝感,居然这么多老乡。我一直想,要是搞个孝感同乡会,估计这会是重庆最大的同乡会,不会低于1000万人。

但是,随着身边的孝感同乡越来越多,疑问也越来越大,区区一个乡,在清初,撑死也就几万人,就算全部搬空了,而且全部到的是重庆(事实上很多四川人也一直认为自己祖籍是孝感),也不会这么多人吧?

必须好好琢磨一下。

把麻城当做自己的故乡,这是从明朝就开始的传说。

明崇祯年间泸州官员发布的《招民榜文》中,就有“国初,亦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实富(顺)、荣(县)”的说法。

但是,来自麻城的移民实在太多。康熙七年(1667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就非常纳闷,在给康熙皇帝的报告中,他说:“查川省现存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民……地方所以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然无可稽考。”那时还没有开始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是在从明初开始),但已经有很多老百姓自称来自湖广麻城。所以有句老话: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

这种关于麻城故乡的重庆人集体记忆,已经沉淀了几百年。湖广会馆里面,有一副珍藏的楹联,清楚记载了这种集体记忆: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川黔。大概意思是说,俺们湖广人在明清六百年间,从麻城西行,现在后裔已经遍及川黔。

更多的重庆人,祖籍则细到麻城县孝感乡。

巴县刘氏。2006年重修的《刘氏族谱》称,先祖是元末避战乱,“从湖广武昌兴国府慈口乌岩镇苦竹街西迁,经湖广麻城孝感乡洗脚河入川”;

涪陵汪氏。同治十一年《入川始祖仁甫公传》记载:仁甫公“生于湖北麻城孝感乡汪家街之洗脚河”;

万州范氏。民国年间修《范氏族谱》记载:其祖范永忠于明洪武二年由麻城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入川,一行达1200多人;

江北姜氏。2001年修《姜氏族谱》转引道光21年谱序,称“明德公”于元明宗五年(1332年)迁“北楚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三代后,明初入川,住在江北长沟这个地方。

这些族谱,指明先祖来自麻城孝感。

还有些族谱很好玩,虽然也自称来自孝感,但是他们笔下的孝感却天南海北。

合川张氏,称来自“湖广德安府孝感乡”;

合川永里李氏,称来自“湖广汉阳府孝感县”;

江北鄢氏,称来自“湖北长沙府麻城县多街堰孝感乡”;

还有好些是来自“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孝感乡”。

从现有明清移民档案看,族谱中记载来自麻城的移民,占整个重庆地区外来移民总数的25%。而人云亦云,自称来自麻城的更多。

连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也犯过类似错误。杨尚昆回忆:“杨氏家族是哪个省移来的?过去我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1987年,第一次回到家乡潼南,县里正在修新县志。我这才知道双江镇杨氏家族的源流。据记载,我们这一族的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湖南永州零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县定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四川,沿涪江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

湖北有两个孝感。一个是现实中的孝感市,离武汉仅60公里。这个孝感显然不是重庆人祖籍的那个孝感。另外一个传说中的孝感,在麻城。

麻城,位于湖北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

据考证,麻城确实曾经有个孝感乡,但那是明朝初年的事情。

明朝以前,没有孝感乡,但是在明初,曾经短暂地出现过孝感乡这个地方。康熙九年(1669)的《麻城县志》记载,麻城曾经有过四个乡:太平、仙居、亭川和孝感。但是在明成化八年(1472),孝感乡就被并入仙居。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立黄安县(现红安县,著名的将军县),仙居的一大部分又并入黄安。所以,那个著名的孝感乡的地盘,从明朝后期就大部分在红安县,少部分留在麻城。

一个明朝就撤并了的山区偏远小镇,怎么成了明清两代上百万移民口中的共同故乡?尤其是进入满清后,孝感乡已经消失近百年,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把它当故乡?

这个问题百年前就有人发现。民国版的《南溪县志》作者就大为不解,在县志中,这位聪明的作者质问:现在来自湖广的家族,都说自己是麻城孝感人,算人数,就算这个乡全部人都搬空了,也不会有这么多嘛。更奇怪的是,这么多孝感人,为什么都搬到川南南溪来,四川这么大,何处不可去?

这位可爱的县志作者估计没有怎么出来旅游,不然他会发现,何止南溪,全川、全重庆,满山遍野都是孝感人。

从现存的家谱资料看,重庆人当中,无论是宋代移民,还是明清两代移民,都大量自称是孝感人。但是,几乎可以断定,宋代(那时孝感这个地名还没有出现)和清代都是假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人不冒充北上广深大城市的人,偏要冒充那个偏僻小地方的人?此中一定有名堂。

依我看,原因有三:

一、   麻城孝感正好是明朝移民川渝的集中转运点。和民国时期的《南溪县志》一样,民国《忠县志》的作者也发出疑问:“区区一县一乡之人,何得有如此之多?”然后自问自答:考证湖北《通志》,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安排江北各省难民集中在麻城孝感,待命移川。其中山东、河北各地都有,不止是湖广一省之人。这些人到了四川、重庆,人们问来自哪里,一个个老老实实回答:来自麻城孝感。久而久之,就都把麻城孝感当做故乡了。

、  当初确实有一批孝感人来到四川、重庆。光绪八年的《麻城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麻城有14.8万人,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还有11.6万人,这个数据到清初都没有大的变化,几十年战乱后,清初还有人口11万。也就是说,明朝中叶的60多年间,麻城突然消失了至少3.2万人(这可不是小数目,占了麻城总人数21.8%)。由于从元末明初开始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势头一直持续到明末,加上这期间麻城一带并没有大的战乱灾害事件发生,所以可以大胆猜测,这3.2万麻城人,很可能是受大量集中在孝感转运川渝的移民影响,也随大流,陆续搬迁到了四川、重庆一带。

同时,正因为孝感乡的大多数人搬走了,才导致人烟稀少的孝感乡被合并进仙居乡——这种因人口大量减少而导致区域合并的事例,不是个案,比如铜梁、安居就因为人口稀少,在清初曾经被合并进了合川。

3万多孝感人,陆续来到地广人稀的四川、重庆,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庞大的势力,被铭刻进了川人的集体记忆。

、  冒籍麻城孝感的则占大多数。由于短时期内大量麻城孝感人涌入,必然形成庞大势力,以至于后面从湖广入川、渝之人,也纷纷冒籍孝感,以便获得前辈、同乡的帮助。

还有一部分冒籍者,本来是本土土著,明清之交战乱频仍,纷纷或外迁、或上山躲避,一个个跑得飞快。战争平息后,又迁回原籍,为了利用当时清政府“湖广填四川”的优惠政策(给移民送银子、送土地),这些老重庆人灵机一动,也冒籍孝感人,向政府要移民补助政策。

随着时间推移,到现在,麻城孝感就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一样,成为明清两代移民的集体回忆,并以讹传讹地得到传播和固化。

这就是不少重庆人祖籍孝感的秘密。

(水煮重庆)

原标题:麻城孝感,真是重庆人的共同故乡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