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太平门和太安门:这里曾是全城报时中心

27.04.2017  23:06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

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

一扇城门开启一段辉煌往事。

太平门是重庆“九开八闭”城门中的开门,据清光绪年间张云轩刊刻的《重庆府治全图》记载,太平门建有瓮城,城门上书“拥卫蜀东”四个大字。

今日,在东水门之南约700米的长江边上,渝中区白象街一带,仍可看见太平门的遗址,只是,城门上的刻字不见踪迹。

城门秘史

太平门宋代就有了

其实,早在宋代,重庆的太平门就存在了。

元史》中记载,元军在至元十五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复攻重庆太平门,不老先登,杀其守陴卒数十人” 。

这意思是说,元军攻打南宋大军的这段时间,曾挥军到了重庆,并且多次攻打重庆的城门太平门,杀掉了守城的士兵数十人。

这场战争的血腥,让《元史》都要为此记录一笔,太平门也这样进入了历史。

太平门遗址

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修建房屋时,无意中发现一些特别的城墙砖,砖上有“淳乙巳东窖城砖”和“淳乙巳西窖城砖”等字样,后来考古队考证,这是南宋烧制的太平门城墙砖。

有史籍,有物证,由此推论,太平门应该是宋代就存在的城门。

今天的太平门遗址,修建于明代

城墙斑驳,抚摸沧桑。

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平门遗址,修建于明代,它的建造者是明朝初期重庆卫指挥使戴鼎。

考古专家们发现,城墙和城门并不是建成后就一直维持原样,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重庆城的执政者们,还对太平门及附近城墙进行过两次大修。

太平门遗址

曾参与发掘太平门遗址的考古工作者孙治刚说,在考古发掘中,他们在城墙附属台阶下发现依次叠压有由晚至早、不同时期的三次台阶使用面,城墙顶部也对应有三次比较明显的道路面,外侧城墙立面上更清晰保留有7-8次相互叠压的修葺痕迹。

考古工作者们还在如今的城墙根部发现了一些红色的夯土,这些夯土的年代被初步判定为宋代。因此,不排除戴鼎是在宋代重庆城的基础上修筑了如今的太平门。

太安门无迹可寻

离太平门最近的太安门是闭门,太安门现状如何呢?是否有迹可循?孙治刚告诉同茂君,太安门的城址很可能就在望龙门缆车站的地基下。但是目前并没有挖掘开发,只是一种推断。

太平门和太安门的地图

据1927年《重庆商埠月刊》第7期记载,太安门城门在1927年被拆毁。

所以,太安门已无迹可寻。

两门之间,

是重庆的行政中心、显赫之地

然而,在一开一闭的两个城门之间,这一带,曾是重庆衙署的集中地。

川东道、重庆府、巴县三大衙门和行台(大臣出巡时的临时驻地),县文庙、县学就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有白象街、商业场等繁华之所,显赫至极。

巴县衙门遗址

重庆开埠后,这一带集中了许多洋行、中外商号,多个轮船公司也在这里设立总部,太平门也由此成为轮船码头,停靠着各种江轮、木船。

白象街旧址

从抗战时期的老照片看,太平门码头石阶梯上人山人海,气势宏大。当时它被称为“太平门大码头”。

这一带,一度是重庆政治经济中枢,相当吃皮。

辉煌一时的老鼓楼,

曾是全城报时中心

车水马龙,市井繁华。重庆的达官贵人,头头脑脑时常在太平门至太安门周围出入,想想那时的太平门一带,怎一个显赫了得!

说到显赫,不得不提著名的鼓楼。

原来,在重庆府署旁边有一个鼓楼,建于

明朝洪武年间,里面设有漏壶4个,所以又叫漏壶台。康熙年间重修,改名为丰瑞楼,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鼓楼就成了全城报时中心。

上世纪20年代的太平门

所以民间有谚语“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极准。

重庆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后,外商、洋行集中,风光无两,虽然当时已经有了钟表,但来这里看时间,听时间成了人们的一种摩登之举。

据1927年《重庆商埠月刊》第七期记载,太平门城门在1927年底修建码头时被拆毁,而鼓楼也在同期修建公路时被拆毁,其中珍贵的计时仪器也不知所终。

太平门见证着历史

岁月悠悠,太平门迎来送往,也见证了不少重要的历史时刻。

1920年8月,16岁的邓小平与82名川东学子,在太平门码头乘坐 “吉庆”轮,转道上海赴法勤工俭学。

抗战期间,日军狂轰滥炸,太平门多次遭受重创。据《新华日报》1940年8月21日报道:“太平门和新丰街也着了燃烧弹,顷刻之间火蛇爬上了商业场,西大街西二街也着起火来,火焰成为全城最猛烈的一处。

上世纪20年代的太平门码头

但是重庆是炸不垮的,哪里受到灾害,哪里就要重建家园。

人们在这一带重建家园,太平门也见证了重庆人的血性和英雄气质。

正在修复的太平门

今日,抚摸太平门的残垣,时光不曾走远,太平门四周逼仄、拥挤的旧房子早已被拆除,人们可以看到裸露其外的城门。

至于今后如何打造?

孙志刚说,也许是打造一个城门遗址公园,也许是就地保护、不做开发,至于到底选择何种方式,目前尚未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