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百年老街”戴家巷

21.05.2017  17:03

戴家巷位于老城中心地段。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母城编为29坊,戴家巷划归临江坊。此地毗邻临江门城墙,早年的贫民沿着城垣搭建棚户居住,从事挑水、做奶妈、当佣人、跑跟班等职业。史书记载发生过火灾,但因当时人口少,损失不大。

戴家巷的兴盛,与西方势力深入重庆密不可分。

最早传入重庆的西方宗教是天主教,时间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当年春,罗马教廷传信部派遣传道士毕天祥、穆天池来到本埠,住三牌坊罗姓教友家,开始传道。同年4月,穆天池在老鸡街口购买地产,建成华光楼圣堂,为本埠最早之教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天主教在临江坊蹇家桥建真原堂,就是如今国泰大剧院那个地方。教堂竣工,定为四川主教区主教府驻地,主教贝罗书在此办公。真原堂与戴家巷面对面,只有一条马路之隔。

五四路”修复的真原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戴家巷建立本埠第一家西医院

清同治三年(1864年),基督教内地会进入重庆,随后美以美会、圣公会、伦敦会、公谊会、浸礼会、英美会等鱼贯而入。牧师麦加利在戴家巷租赁房屋传教,不久在戴家巷口建起基督教教堂。

这两座教堂近在咫尺,常有礼拜祷告、洗礼圣餐之类的宗教活动,加以官员拜访、教民出入,轿子滑竿扎堆,小商小贩叫卖,顿时成为热闹之地。据史料记载,甲午战前,重庆已是“教堂林立,处处均有司铎,住居既久,人地自熟”。

与西方宗教结伴而来的是西方的文化、科技。

1890年,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下属“女布道会”美国人费女士,在戴家巷创办收容孤儿的育婴堂,开设初级小学。1953年改为普通中学校,命名为重庆市第十五初级中学校。

1892年,宽仁医院在戴家巷落成,为本埠第一家西医院。大门为圆拱形,两旁为八字型照壁,院中掩映着四幢中西合璧式青砖楼房,主楼四层,临江两幢带有长廊。宽仁医院创办人系基督教卫理公会派出的美国人马加里医生和一名英国伦敦传道会医生,经费由教会承担。马加里任院长,此后又陆续派来外籍医护人员,包括内科、外科、牙科医师及教师,首批培训四名中国学生。

距解放碑中心400米  老重庆城北部闹市

在渝中区临江路北侧,夹在洪崖洞历史街区和重医附二院之间是一片老房子,这就是解放碑戴家巷社区。从江北嘴望过去,戴家巷背后就是高楼林立的解放碑现代商务中心区,前景是已成重庆旅游标签的洪崖洞传统风貌街区。

相关负责人说,戴家巷历史上是老重庆城北部较热闹的街区,街区北靠老城墙,并因下临嘉陵江董家咀码头和盐码头而商业繁荣。“这里先后有洪崖门、镇江寺(及镇江寺河街)、顺城街、九龙巷、骆家花园、美国福音堂等历史建筑,尤其是江岸的镇江寺河街是周边码头各界人士聚集的餐饮街。

新中国成立后各单位部门,如市委统战部、运输公司、盐业公司、航运公司等也在此设立。现存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70~90年代。

从解放碑区域地图上能看到,戴家巷距离解放碑中心约400米,沿岸至朝天门1300米,是渝中半岛十字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与国泰广场、解放碑、人民公园、南宋衙署遗址、白象街历史街区等共同构建了重庆市最重要的文化轴线。同时,与江北嘴CBD隔江相望。

戴家巷老屋,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料来源自华龙网)

原标题:“百年老街”戴家巷

上文由上游新闻-重庆晨报综合自巴渝古文化及重庆晚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