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重庆上空响起的防空警报,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05.06.2020  10:41

今天上午10点30分至10点42分,全市范围内将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市民听到不要惊慌。 

据了解,这是1999年《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施行以来,重庆第22次对全市防空警报系统进行集中试鸣放。届时,重庆上空将先后响起4类警报声,分别为 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和灾情警报 ,你能听懂它们吗? 

四类警报信号规定如下: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 

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 

灾情警报:鸣3秒,停3秒,反复30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 

全市防空警报系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市人民防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重庆的防空史是从

抗日战争时期开始

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代

第1代(抗战至解放前)

铁炮、汽笛、手摇警报器

和防空警报球(灯)  

重庆市防空志》记载:1937年9月1日,重庆市防空司令部成立,开始组织全市的防空建设。 

据了解,最初的防空警报器是铁炮,发射空包弹。这类警报器不久便被弃用,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资源浪费,三是传播范围不大。 

替代品很快敲定为电动音响器和工厂汽笛。然而,由于频繁遭遇轰炸,电动警报器不时遭遇断电,因此配以大型手摇警报器。1939年5月后,停用手摇警报器,改用铜钟、传声筒和旗帜等。 

随后,战时重庆最佳防空警报器———警报球(灯)出现了。据《重庆市防空志》记载:警报球(灯)始现于1940年,分为红色圆形和绿色椭圆形两种,直径均大于50厘米,由竹篾或藤条编制球体骨架,辅以丝麻等透光材料裱覆,球内安装灯具可供夜间使用,悬挂于人口稠密处或交通要道的制高点,便于市民观望。 

▲防空警报球(灯)

第2代(解放后至上世纪90年代)

手动警报器、电动警报器  

抗战结束并解放大西南后,重庆再未经历战争,但防空警报装备和体系仍在不断完善,手动警报器、电动警报器等成为主打装备,主要用于鸣放测试、防空演习和纪念场合。 

手动警报器和电动警报器,都是利用风箱风筒式原理,通过拉动和涡轮式旋转发出鸣叫声。相对抗战时期的大型手摇设备,手动警报器改良了不少,便于携带,任何工作人员都可以操作。 

▲手动警报器 

电动警报器虽然报警效果更好,但震动厉害,事后逐渐被电声警报器取代。 

▲电动警报器

第3代(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电声警报器,实现远程统一控制

辅助建设机动警报器

多媒体警报器等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重庆开始人防警报网络建设,修建了第一批警报瞭望两用台,但数量少功率小音响差。 

上世纪70-80年代,虽然开始阔步发展,依然受制于科技实力和技术能力本身。 

1984年,重庆市颁发了《重庆市人民防空警报设施维护管理暂行规定》,这是重庆市第一个有关警报维护管理的规定,促进了警报建设和维护管理向规范化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重庆直辖以及《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出台后,重庆的防空警报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鸟枪换炮”。 

▲电声警报器 

如今,重庆市构建了以光纤通信为主体、卫星通信为骨干、无线电台通信为支撑的信息传输系统,接入党政、公安、消防等多家单位信息或视频系统,将空情、灾情等报知网络延伸到全市所有区县。 

构建了以传统警报器为主,拓展到电视、电台、楼宇广播等多载体的预警报知体系,全市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3%,主城区达97%。

  目前全市有1000多台警报器,警报网点的设置也越来越合理和科学。对新建小区超过10万平方米的,楼顶要预需留报警器位置,全市每年都会增加新的警报设备。 

同时,移动车载警报系统、拖挂式升降式警报系统投用,可以灵活前往任一地区进行警报鸣放。 

如今,重庆各区县防空警报网络通过差转台设置,真正实现了完全联网、集中控制,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对表”,就像古代的烽火台,一个接一个,让警报声“上天入地”无死角。 

▲移动升降警报器 

据了解,从1999年3月1日《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施行起,每年的6月5日,重庆市都会在这一天进行警报试鸣放,意在警醒重庆市民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以前,防空警报只有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3类,汶川地震发生后,防空警报中专门增加了灾情警报。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发展的今天,山城市民对“人防警报器”的记忆一直在延续。新时代的人防警报,既为战争预警,又为灾害拉响。

原标题:今天重庆上空将响起防空警报,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