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重庆也有“兵马俑”, 小巧玲珑全国罕见

12.04.2017  17:48

说起兵马俑,大家都会想以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其实我们重庆也有。只是重庆了土的兵马俑较小,被称为“小兵马俑”,地点就在铜梁。

走进铜梁博物馆“小兵马俑”陈列室,500余件石俑或捧盆,或牵马,或抬轿,吹号击鼓,列队出行,真实再现了明朝时期的生活场景。

铜梁明代石俑数量全国唯 一

“小兵马俑”是对铜梁所出土的明代墓葬中的石刻仪仗俑的俗称。目前仅在铜梁地区明墓中大量发现,是铜梁众多出土文物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随葬明器。自1973年至今,已在近70座明墓出土这种仪仗俑,出土数量达500余件。

铜梁石刻仪仗俑以小巧玲珑、造型生动、雕刻细致、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明朝官宦人家的生活场景,堪称国内仅有,巴渝一绝。因此于1996年5月11日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朱家晋、杨伯达等16位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丧葬理念。但到了明代,一般情况下墓葬已不随葬俑像,只有少数王公高官的墓中有仪仗俑的随葬。

“而像铜梁这样,出土明代石俑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为全国绝无仅有。”据铜梁区博物馆馆长张泽春说。

铜梁出土石俑最具巴渝民间特色

原铜梁博物馆馆长叶作富认为,用石俑随葬,是明代中期铜梁一带官僚、地主阶层流行的葬俗。

这些石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从形态上可分为骑马俑、牵马俑、吹奏俑、呜锣俑、肩舆俑、侍从俑、抬物俑、持物俑等;从年龄上可分为儿童俑、青年俑、中年俑和老年俑;从身份上可分为吏俑、文俑、武俑、侍(仆)俑等,是一批全国仅有的最具巴渝民间地方特色的文物。

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同时也可窥见古人的生活习俗、衣着习惯。这些石俑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明代铜梁地区葬制、葬俗、雕刻工艺、服饰、礼仪等方面的详实资料。

“小兵马俑”比秦俑造型更传神

在众多俑像中,有轿夫、婢女、乐师、侍从、武士等被视为“下人”的普通老百姓,也正是通过俑的这种性质,才使这些形象得以保存下来,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尊尊造像,俨如一幅幅照片,永久性地完整记录了几百年前他们生活的真实情景。

铜梁石俑只有秦俑的一只脚掌或手掌般大,以精雕细琢、小巧玲珑著称。沈氏墓中的八人肩舆俑,在一块长41厘米、宽25厘米、高16厘米的石料上镂空透雕出八名轿夫、两名侍女抬附着一乘大轿,连轿夫的鞋子掉了扯鞋的情节都表现得惟妙惟肖,工艺之精湛令观者瞠目结舌,赞叹不已。

从制作工艺上看,秦俑是陶制品,而铜梁仪仗俑是石刻品。陶俑制作不易,石雕制作就更难了。

秦俑穿戴单一,服饰不多。而铜梁仪仗俑穿戴丰富,品类繁多。人物造形生动,千姿百态,传情入神,这是秦俑所不具备的。

女轿夫俑全国少见最新奇

铜梁明墓中出土的石俑中,有一组女轿夫俑,很是让专家称奇。

男性轿夫很普遍,女性轿夫却很少。古时,女子需要裹足,以“三寸金莲”为美,“三寸金莲”的女子理论上是不宜从事抬轿这种重活的。明代石墓中出土的女轿夫俑,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呢?

据专家介绍,唐宋时,管家无男丁,也就是无夫无子而由妇女为户主的家庭叫女户。这女户要是贵为王侯将相级别,出行靠肩舆代步,那伺候她们的轿夫就不能由男性担任,而为女性。

明初,太祖朱元璋下令,“取福州女轿户”到南京服役。当时,闽南一带,民风纯朴,礼法不拘,女子没有裹足,有闽南妇女以抬轿为职业。明代,女轿夫主要供宫廷大驾、婚礼、选妃及亲王、各公主婚配所用。洪武之后,女轿夫们就多不见于正史之中了,只在一些皇子公主婚礼中,仍有专职负责抬凤轿的女轿夫偶尔出现。

京城北迁之后,宫中肩舆大多开始驱使内宦,而宫外轿户则应差达官,只由男性服务,因此,宫廷女轿户逐渐成为了一种夕阳产业,成为宫廷礼仪中一项配套差役。然而,明中后期,女轿夫在民间反而更为多见起来,开始出现在大家人户的后宅闺园中,为遵守礼法的豪族内眷服务。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