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龙骨坡巫山人 重庆历史的最初记忆
一片渐为人知的神秘土地——龙骨坡
在山之间,是大片的平地,村民的房舍就散布在纵横的阡陌上。田里是水稻收割后的茬子,虽是初冬季节,有的却泛出新绿来。
一扇红漆大门的平房,坐落在山脚下,门前是一条河,由于冬天缺水而断流。赵远菊坐在门口,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子,不时地抬头向对面山上望望,因为名震中外的“巫山人”发现地——龙骨坡遗址就在对面的山上,而她,肩负着守护的责任。
龙骨是古化石在中医药学上的称呼,因为可以入药,古化石的中药名就叫“龙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川东、湖北等地,人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大批龙骨出现在中药铺里,与一般龙骨不同的是,这种龙骨个头特别大,一些类似动物腿骨的化石,竟然有脸盆那么粗,还有一些类似动物牙齿的化石,有成人鞋底那么大。
由于太大,在中药铺里,这些化石被分割粉碎成小块,再一两一两地称给来看病的病人。
龙骨从何而来?在政府的组织下,各路人马明查暗访,发现这些龙骨均来自湖北建始县、天星桥等地。于是,由文物部门组织的调查人员奔赴湖北建始、天星桥,查获了大批动物化石,在对药铺经营者的询问中得知,这些龙骨均来自一个叫大庙龙坪村的地方,而大庙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就在庙宇镇集市的旁边。
重庆历史的最初记忆——巫山人
近年虽有专家提出了“亚洲起源说”,我国先后发现了“北京人”、“元谋人”、“郧县人”等不少直立人化石材料,但最古远的元谋人(猿人)也只有170万年,没有超过200万年的,使“亚洲说”缺乏有力的实物材料作支撑,难与发现了有170万年的直立人和300万-500万年古猿人化石的“非洲说”相提并论。
1985年10月13日,龙骨坡的“巫山猿人”首次被发掘出来;1986年10月24日又再有发现。经测定,“巫山猿人”距今201万-204万年,属于早更新世早期,比“元谋人”早30万年。属当时我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人类学家贾兰坡称之为“亚洲金牌”。
质疑中探索的科学家——黄万波
在1985年巫山龙骨坡下颌骨化石被发现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到底是人还是猿?年代判断是否准确?为什么龙骨坡遗址发现的石器那么少?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科学家。
由于化石材料的缺失,巫山人是人是猿尚有巨大的争议,著名古生物学家吴新智就不同意其为人类的说法,国际古生物学界对巫山人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在国内外专家的质疑声中,1997年—199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再次来到龙骨坡。这次除发现了更多的动物化石外,又发现了20余件以石灰岩为原料打制的大型石器。
2003年—2006年,中法联合考察队在龙骨坡进行了第三次发掘,除发现重要的巨猿等哺乳动物化石外,又发现了数百件以变质灰岩为主的石器。由于改变了发掘方法,考古人员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在地层剖面上揭示了23个不同时代的居住面。
黄万波解释道,古猿与人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形态,两者有显著差别,但是在某些方面模棱两可;二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基石。光说形态,不考虑文化的话,不可能把现代人的起源讨论清楚,因为证据不足,亦难令人信服。1960年,考古学家乔纳森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能人头骨,信息传出后,不少人依其形态比较,认为能人不是人而是猿。随后,他们在能人化石的同一层发现了大量石器,从而为人与猿之争画上了句号。
巫山人终现我们眼前——巫山博物馆
2012年12月,巫山博物馆正式开馆,神秘的龙骨坡“巫山人”亮相于世人的面前。
重庆市巫山县博物馆位于长江三峡壮丽的巫峡与5A级景区大宁河小三峡交汇处,主体建筑体现浓郁的巴渝特色,呈现鲜明的现代感,线条流畅,唐貌风格,大气简洁,与山水港湾自然风景完美地融为一体。
从80年代开始挖掘地下文物,从距今204万年“巫山人”至18万年、1.5万年文物和挖掘三峡库区水淹线下新石器时代、战国、汉、唐、宗、元、明、清的历代文物都有,挖掘汉墓超万座,系“中国地下文化通史。”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000余件,上至“巫山人”,下至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
在宽敞的展厅复原了原始时代猿人生活,让中外嘉宾和市民观众感受。在二楼展厅一角建造了4米深、4米高的实景山洞,塑造了“巫山人”原体和复制了石器等文物,洞内长满了植物,呈现古人类的生活情景。
(@巫山人文地理)
原标题:龙骨坡巫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