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了重庆的老工厂,才知道那里曾装满了另一种重庆!

24.05.2017  17:53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厂房

虎溪电机厂(原重庆炮校)507库

位于重庆大学城虎溪电机厂内的507库,为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第二炮兵学校的一部分,周边绿树环绕,三栋厂房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都保留完好。《英雄无名》、《不如跳舞》等影视剧曾将此地作为外景拍摄点。

重钢老区拆迁前全景 摄影:王钢

残存的五号高炉,周围已一片荒芜。

很多重庆人,尤其是一些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都有着在国有老厂区生活过的儿时经历,那里的幼儿园,小学,技校,厂区医院,职工活动中心,每周放电影的大礼堂,以及厂区食堂里弥漫的回锅肉的味道,放学时林荫道边嬉戏的身影……

田径队的少年,綦江四钢厂。

如今,大批老厂早已没落或改制,原有的生产空间和老工业设备已荡然无存。而随之渐行渐远的,还有那些在老厂里生产生活过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半废墟状态的生产厂房,特钢厂。

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木桁架“双重檐“的望江厂厂房。

双重檐的厂房,望江厂。

爬满绿植的厂房,长征厂。

山城手表”、“合川火柴”、“红岩墨水”、“三峡电风扇”、“将军牌电冰箱”、“金雀电视机”等当年在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甚至是带有时尚标记的老重庆工业品牌,随着城市发展已经销声匿迹,工业退出去,记忆留下来,而老厂房原本正是述说那段历史的活化石。

颇具包豪斯风格的立面,川仪16厂。

如今已难得一见的水泥跳台,虎溪电机厂(原重庆炮校)。

八十年代末曾非常流行的转角沙发,望江厂家属区。

钟楼,綦江四钢厂。

綦江三江老工业区

凤栖沱,原重庆二砖厂。

拆迁现场捡到的信封上还写着四川省重庆市

老人90岁了,门前种满了花,二砖厂。

晒被子的人,川仪九厂家属区。

荒废的篮球场上也晒起了被子,特钢厂。

一边拍摄、一边研究、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嘉陵厂、望江厂、二砖厂、虎溪电机厂、磨心坡煤矿、重钢四分厂、特钢厂、长征厂、江合煤矿……有时将图片整理后发到网上,那些当年在这些老厂里生产生活过的人,或感慨,或留恋,总是会在回复中回忆一些那些年里的那些事。

锁在栅栏里的机车,长征厂。

济南第二机床厂”的字样清晰可见

四钢影剧院

在老房前做游戏的孩子们

上世纪30年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整合嘉陵江小三峡地区的煤矿和煤窑,成立天府煤矿公司,位于北碚的磨心坡煤矿,从此成为天府煤矿的一部分,为天府煤矿南井。

废弃的铁轨和煤斗车

2016年7月的一个40度高温天,我们走进其中,一进厂区,四周弥漫带有典型年代感的沧桑,强烈光线下的铁轨如弯曲的五线谱从矿区延伸到矿场而去,一头通向矿区大桥下的矿井,而停在小铁轨上的煤斗车就像一个个落在线谱上的音符。

老厂区的人情味与烟火气

我们随着矿工下到井口,目送他们乘着斗车缓缓的驶入漆黑的深井。随着产业布局的调整,这里也将被关停。矿区内的矿井、铁轨、煤斗车和那些曾经的风光岁月,都将成为历史。

等候下井

升井后的矿工们

望江厂位于距离市区较为偏远的嘉陵江畔的郭家沱,是目前保存相对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国有大厂之一。工厂1933年8月始建于广东清远县浥江口,1938年工厂开始内迁,选定郭家沱为内迁新址。前身曾是国民政府第五十兵工厂、国营望江机器制造厂、望江机器制造总厂,曾经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望江厂的军品生产依旧,民品部分却日渐萎缩,这片位于望江路旁的年代久远的木结构厂房,已经出租给民营企业。

郭家沱码头旁的老厂房

仍在生产的热轧车间

居民区楼间的日常

机床前的老工人

带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家属楼,曾经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福利房。

老厂区的人情味与烟火气

舞台上的那道“耶稣光

在老厂家属区里行走,除了破旧的建筑,时常能感觉到一种不同往常的“烟火气”,像是一幕幕久别的情景剧。从中洞悉每个细微之处,能发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这或许就是隐藏在老厂里的人情味。

工人俱乐部外景

曾经的大礼堂如今全是打打麻将,消磨时光的老年人。

在特钢厂家属区里,有一座空间高大的“工人俱乐部”,据这里打牌的“老特钢人”回忆,这个俱乐部除了放电影,也是以前厂里开大会的地方,“光荣榜”上的照片记录着那些曾经的荣耀时光。厂里的子弟学校时常组织学生来看电影,儿童节的文艺演出也在这里表演过。如今,空旷的大厅里,座椅已经拆除,摆满了麻将桌,退休或下岗的老年人在这里消磨着时光。

照片已经歪七扭八的光荣榜

溜冰场废弃后变成了茶馆

而紧邻特钢厂位于双碑的具有140多年历史的嘉陵厂,生产的“嘉陵本田”摩托曾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在家属区内、学校、医院,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座建在小山上的公园。这里俨然一座小城,一个人的一生,似乎都可以就在这里完成。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走在路上,彼此熟识,点头招呼。

家属区内建于1953年,由前苏联援建的八栋红砖房。

你好,米老鼠!

阳光明媚的午后,沿着小路漫步在那些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家属楼旁,用镜头记录下这些老厂人的日常,感觉生活依旧其乐融融。

老人姓张,退休职工,上海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分配到嘉陵厂。

江边的小厂房出租给民企依旧在生产

一笔一划写黑板板的老人,原重庆缝纫机厂。

2015年7月中旬,在沙坪坝下中渡口遇见这位老人时,他正手拿报纸,一笔一划的写着黑板报,二十来米的黑板上写满了各种新闻。老人当年84,原重庆缝纫机厂退休职工,就是那个曾生产“红岩”缝纫机的厂子。他认真的写,说房子快拆了,以后住的地方也不会有这么多黑板,这个爱好怕是坚持不下去了。给他拍完照后,问我照片能否给他,大约半个月后,我给他送去了冲印出来的照片。

黑板报和休息座椅

2016年底被列为江北区文物保护点的望江厂眷字号住宅

原重庆炮校食堂,正中的”八一“和五角星完好依旧。

百年黄桷树上,爬满了嬉戏的孩子,虎溪电机厂。   

(国家地理中文网,有删减)

原标题:走遍了重庆的老工厂,才知道那里曾装满了另一种重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