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眼科专家写小说《我是你的眼》

01.01.2015  11:47

导读:你没看错,是《我是你的眼》,这不是台湾歌手萧煌奇的那首《你是我的眼》,而是国际著名葡萄膜炎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培增的第一本个人文集。这本新作,收录了杨培增教授近30年诊治一种常见致盲眼病葡萄膜炎的随笔、感悟,以及一篇根据病人真实故事创作出的中篇小说《我是你的眼》。

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报道

以往曾写出了数百万字医学专著,为何这次却提笔写起了小说?前日,坐在重庆晨报记者面前的杨培增,说起了一个医学博士生导师心中的文学梦。

新书 飞机上手写出来的

作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葡萄膜炎专家,杨培增很忙:为了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看病,他经常把每周两天的门诊延长到四天。前天下午,当记者在重医附一院眼科门诊穿过长长的排队人群见到他时,很难相信这本20万字的文集《我是你的眼》,是出自这样一位专家之手。

平时确实很忙,但在出差坐飞机的时候可以让我静下来写点想写的东西嘛。”看病间隙、还穿着白大褂的杨培增接受了记者采访。

杨培增说,《我是你的眼》是自己2013年趁出差乘坐飞机时完成的。“近年,我在业界的知名度有了一点点提升,不少业界同仁、朋友邀请我作各种各样专业方面的报告,参加项目评审或检查,开一些针对年轻医生、大学生的成长励志讲座,一年中就有了近百次坐飞机的机会。”这便成了杨培增忙里偷闲写作的好时机。

每坐一次飞机,杨培增大约可以写出2000~3000字。“因为我电脑打字不行,就每次都用笔手写在稿纸上,最后再由助手帮我打出来。”杨培增说,不仅这次20万字的《我是你的眼》全是手写的,此前自己的《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等3本、超过460万字的医学专著也是手写完成的。

我是你的眼》一书,可以看作是著名眼科大夫杨培增的肺腑之言。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摄

初衷 圆了儿时的文学梦

促使我完成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圆梦。”虽说现在是医学博士生导师,杨培增却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学。“早年我就有成为作家的梦想。”杨培增生于河南农村,从小家里穷,读完高中就因生活所迫跟着父亲在家乡做起了赤脚医生,没能走进文学世界。

1977年高考恢复后,父亲第一时间鼓励我参加高考。”杨培增说,考虑到自己在父亲影响下已经有点医学基础,就报考了医学院校。“上大学后,发现很多课程都需要死记硬背,繁重的学习任务使我无暇顾及这一爱好了。之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科学报国的梦想把文学梦想挤到一边去了。再后来做了医生,我倾注了全部精力,也没时间考虑文学梦想了。

杨培增把自己这本圆梦之作《我是你的眼》分成了7大部分。其中,既有他为病患看病过程中深受他们故事触动的内心感悟,也有追忆他和老师情分的师生情,讲述成长经历的筑梦圆梦,还有让人读后禁不住莞尔一笑的诊室花絮。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一部中篇小说《我是你的眼》。

小说主要人物的原型是我的一位病人。”前天下午,杨培增向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仍然很有感触。

我的一位女病人,已经40多岁了。治疗初期,效果挺好,但后来病情恶化了。”杨培增说,在不断追问下,病人才说出了实情:她是再婚,现任丈夫对她非常好,她要为他生个孩子,但用药引起了月经紊乱,为了给丈夫生孩子,她甘愿冒着失明的危险而停药。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杨培增,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我是你的眼》这篇中篇小说,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歌颂了人间真爱,很多人读后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爱好 还热衷于歌词创作

我们写专业学术著作,既要理性思维,也要艺术性思维。”杨培增说,从专业学术著作到平时科研总结、各种学术报告都是他自己动笔,而长期英文写作积累的经验,也为他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杨培增的文学创作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歌词创作。前天下午,他一下子就拿出了3首新创作的歌词,其中的《再唱东方红》是他最喜欢的。

谈起这首歌词的创作,杨培增显得很激动:“那天我从北京飞往福州,刚好看到报纸上报道习总书记在古田召开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一下子灵感就来了。”杨培增说,从早年的《东方红》到《春天的故事》,可以说过去的每一个重大时期都有一首充分展现时代风采的歌曲,现在习总书记正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也应该有一首歌将她记录下来和传颂下去。

再唱东方红

作词:杨培增

南湖小船迎来一缕曙光

古田会议闪耀万丈光芒

人民军队有了军魂

支部建在连队

党指挥枪

从雪山草地到陕北窑洞

从长城黄河到五指山旁

披荆斩棘一路飞翔

我们唱着东方红

红太阳升起在祖国大地上

春天故事依旧荡气回肠

APEC蓝激荡中国梦想

东方睡狮已经苏醒

总设计师挥手

指引航向

从丝绸之路到欧亚大陆

从黄土高坡到东海南洋

巨龙腾飞再创辉煌

我们再唱东方红

红太阳升起在浩瀚太平洋

相关>书名是刘醒龙建议改的

杨培增开始时给书取的名是《点点滴滴都是爱》,《我是你的眼》这个出版后的书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题的。

我和刘醒龙是2012年7月在北戴河认识的。当时中组部组织专家在北戴河疗养,每个省区只有一位专家代表。他是湖北省的代表,我作为重庆市的代表参加了那次休假活动。”杨培增说,自己不仅在闲暇时向刘醒龙请教了一些问题,从北戴河回来后,刘醒龙也把他主编的《芳草》杂志寄给了自己。2013年12月,杨培增完成了小说初稿后,专程去武汉拜访了刘醒龙,“刘先生在认真阅读了我写的《我的母亲》、翻阅了小说《点点滴滴都是爱》后,建议我把书名改成《我是你的眼》。

对话>

医生不仅需要医术精湛

更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重庆晨报: 辗转河南、广州及欧美多地,为何最终选择扎根重庆?

杨培增: 我来重庆已经快7年了,可以说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对重庆,我总结了3句话,雨而不潮,热而不闷,寒而不冷。这些气候特点,是对比了出生地河南、生活了21年的广州,以及在欧美工作两年多之后得出的结论,重庆是一个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对重庆人,我总结了8个字:耿直、漂亮、大度、文明。

重庆晨报: 你觉得做一个医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杨培增: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我一直觉得一名好医生应该具备两大能力:一是理性的临床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是医生能否把医学知识最大化用于诊断治疗最关键之处;二是要有人文关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技巧,如何能在几分钟内让已经被疾病长期折磨的病人放松下来,让他感觉到可以放心地把一切托付给医生,这不仅需要医生有良好的技术能力,更需要医生有爱心、智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重庆晨报: 刚过去的2014年,有哪些你觉得难忘的事?

杨培增: 过去这一年,《我是你的眼》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从小埋在心里的文学梦也算是实现了。另外一件事是我们团队在国际顶级的Nature Genetics发表了研究论文,标志着我们的研究团队已走在了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的最前列。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依旧被很多病人的真实、美丽故事感动着,希望都能用文字记录下来。

重庆晨报: 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

杨培增: 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光明。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葡萄膜炎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研究成果,为天下所有葡萄膜炎患者造福。最后还希望以后能有时间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诊治疾病的经验和遇到的感人故事一一记录下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