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车辆产业亟待集群突围谋划新路径
奔驰中的重庆轻轨。
(图片由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提供)
“如果不辨清竞争态势与产业发展趋势,提前对轨道车辆产业集群进行科学合理的路径设计,重庆轨道车辆产业集群可能面临存亡危机!”7月下旬,在以“加快打造重庆轨道车辆产业集群”为主题的企业沙龙上,见证并参与重庆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全过程的沈晓阳大声疾呼。
这是由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企业沙龙,来自市级部门的主管官员、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国有及民营企业的企业家150余人,就重庆轨道车辆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之策展开思维碰撞。
重庆轨道车辆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将梦想变为现实。如何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好?沈晓阳的话,似乎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现状
——重庆轨道车辆产业初具形态,成为国内唯一的单轨车生产基地
沈晓阳曾是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卸任后担任重庆市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轨道交通的研究。
深耕重庆轨道交通30多年的沈晓阳,对重庆轨道车辆产业发展可说是了如指掌,在他看来,重庆轨道车辆产业发展“初具形态,单轨特色,已有成效”。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重庆轨道车辆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2011年由重庆轨道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业内数十家单位形成国内首个跨座式单轨战略新兴产业联盟。目前,重庆已全面掌握了单轨车辆整车开发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带动并形成了车辆整车和车辆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安全认证试验评价的基本体系,建成国内唯一、世界知名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生产线7条、新产品63个,已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5亿元。其中本地配套企业达到50多家,转向架、车体、内饰结构件等已实现本地化生产。
“重庆轨道交通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全产业链市场竞争能力。”沈晓阳满怀信心,他认为,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重庆跨座式单轨整车生产基地,并扩大成为地铁列车生产基地,已具备年产500辆的生产能力,与日立、庞巴迪并列,位列全球单轨交通车辆制造企业前三甲,跻身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十大制造商之一;二是形成了整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具备协作配套能力;三是形成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装备产业链,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四是成功开发出全动车六编组单轨列车,并成功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实现了车辆整车的自主开发与产业化;五是单轨列车整车和主要系统及总成部件已成功实现了自主开发,车辆国产化率达95%,为单轨交通建设在车辆方面节约了20%以上的费用。
机遇
——重庆轨道车辆产业集群面临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等机遇
早在去年,我市便将包括轨道车辆生产在内的高端交通装备产业,纳入十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部署。与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重庆轨道车辆产业集群面临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等机遇,辐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沈晓阳说,由于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轨道交通成为诸多大城市发展大交通、公共交通的首要选择,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来自有关方面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城轨投资将达2万亿元,通车运营线网将达6000公里以上。全国已有11个城市已明确了规划建设单轨交通线路约1000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79个城市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到2020年总规模1.4万公里,远景规划设想约为3万公里。
与此同时,国家对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和市域铁路(市郊铁路)给予了重点支持与政策扶持。西部地区已有8省的省会城市获国家批准城轨建设规划项目,包括重庆、成都、西安、昆明、贵阳、兰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到2020年通车里程将超过1500公里。
除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相关国家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也给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带来难得的市场机遇。
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胡智勇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对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包括轨道交通合作建设将是重点领域之一。我市走在世界前列的跨座式单轨车,具有中高运量、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运行噪音低、综合造价省等优点,非常适合人口规模100万左右和以上大中等城市,尤其是在受地形等建设条件限制多、景观和环境要求高、投资经济合理性因素考虑多的城市更具优势。该技术尤其适合“一带一路”战略覆盖范围内的东南亚国家。
胡智勇介绍称,目前重庆单轨交通制造产业已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巴西圣保罗17号线道岔的供货,韩国大邱单轨轨道梁模板设计制造,以及印尼万隆、日惹等城市的单轨交通工程前期规划工作,正与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重要城市洽谈单轨技术合作事宜。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均对低造价、中运量的重庆型单轨颇感兴趣,市场规模可能超过1000公里。
挑战
——若订单不足,重庆轨道车辆产业集群有“散伙”风险
与会者认为,机遇并不是唾手可得的,重庆轨道车辆产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有“散伙”的风险。
客观分析,挑战来源于五个方面:
挑战一,由于轨道车辆制式之间的竞争,轨道产业市场前景不确定性较大。跨座式单轨并非轨道交通制式的唯一选择,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路线优势并不突出。如果市场前景不明确,企业生产动力不足,产业发展没有足够订单支持,整个重庆的轨道车辆产业集群有“散伙”的风险。
挑战二,由于推广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国内各城市对单轨车辆集约用地、环保和节约投资等独特优势的认知尚未形成共识。
挑战三,重庆轨道制造产业虽然已经做了100公里单轨,而且也组建了产业联盟,但联盟组织相对松散,整个产业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建设、营运尚未整合形成很强的整体竞争力。
挑战四,PPP模式的推进也给我市单轨车辆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2014年我国开始在全国推广探索PPP投融资模式,国内轨道交通项目将逐步转变为以PPP模式发包。与国内央企及大型国企相比,本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尚处成长阶段,相关本地企业的综合实力大多难以和央企、大型国企相提并论,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挑战五,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还存在专利申请与布局问题。发达国家常常对我国企业涉及知识产权的贸易和投资设置障碍,而面对竞争对手的侵扰,国内企业往往不敢应对、不及时应对、不善于应对,从而被迫放弃海外市场。
发展路径
——发挥大项目牵引作用,培育重庆轨道车辆产业集群
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之一,重庆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建设,对于加速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向智能、绿色、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有效带动装备制造行业兴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重庆轨道车辆产业已经发展到了唱‘国际歌’的阶段,选择科学合理符合市场要求的发展路径是推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峙认为,要抓住机遇,重庆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有三条可同时并举,又分阶段性重点采用的发展路径。
路径一,积极开拓和创造跨座式单轨交通市场空间,进一步开展跨座式单轨新型车辆的研发和生产,保持并进一步扩大重庆在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制造技术方面的优势。
路径二,在保持单轨制式可持续独特优势的基础上,紧贴市场需求,拓展多制式发展空间。
路径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新的技术和制式,牵头建立世界级产业标准体系,为跨座式单轨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安全运营并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标准化依据。
重庆轨道公司按照大项目带大产业原则,贡献了促进本地轨道产业发展的第一、第二份订单。“但是这种订单没了,你怎么办?市场没有,什么都没有。”沈晓阳说,如果不辨清竞争态势与产业发展趋势,提前对轨道车辆产业集群进行科学合理的路径设计,有可能关系到重庆轨道车辆产业集群的存亡。
包括沈晓阳、王峙、胡智勇以及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黄勇,中铁二院重庆公司总工程师张奇瑞和市科委副主任袁杰等与会人士均表示,当前正处在“十三五”规划制定档口,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抓紧对我市轨道产业集群或者产业发展做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同时,大家建议,通过政府引导,积极拓展我市轨道交通车辆产业集群发展空间,支持相关企业参与各省市城市轨道公交建设,扩大单轨车辆相对优势的辐射半径,争取其他省市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和总承包权,同时支持本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走出去”,争取将重庆单轨交通产业“走出去”纳入“一带一路”战略,在国家层面进行推介,增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