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宜居茶业生产坚持“两条腿走路”

19.05.2015  12:44

茶园

中新重庆网5月19日电(通讯员 汪登平)“半幅园林如画,四围山水宜居”。近日,记者前往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宜居乡采访,一畦畦茶树,犹如绿色的彩带铺满一个个山头,给人无限美感。泡上两杯茶,看着一片片绿色的茶叶直立在杏绿的茶水中,无不调动品茶人神经。轻轻呷一口含在嘴里,满口的茶香里透出板栗花独有的香味;再品另一杯,金银花浓浓的药香让人神清气爽。

传统工艺  宜居茶久负盛名

宜居乡是重庆著名的茶叶产地,该乡生产的宜居茶一直严格运用传统手工技法,因其炒制的茶色泽嫩绿、茶条均匀、浓香持久、汤色杏绿、品味上乘,深受酉阳本土及市内外客户青睐。

宜居茶久负盛名。早在清代,宜居茶就成为朝廷贡品。据同治二年编撰的《酉阳州志》第19卷记载:“酉属维有之……在白衣、三会两地(今宜居),凡摘之最早曰‘雨前’、曰‘毛尖’ ……

在上世纪90年代,精明过人的张清洋申报的“宜居双池”茶叶品牌,并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书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在二十一世纪初,冉美光等开发的“宜居美池茶”、“龙头山”品牌也同样获此殊荣。

宜居为何能出此好茶?据宜居乡党委书记谢太双介绍,除了该乡平均海拔800米,四季云雾朦胧,同时土层深厚而肥沃,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土壤PH值在5-6之间,最适宜茶树生长。由于在纯天然无污染、无任何激素,加上全程手工烘焙制作,茶叶具有芽毫肥壮、色泽鲜润、汤色清亮、口感清纯、香气浓郁、味甘爽宜人等特点。

据该乡茶农陈国政介绍,宜居茶一直运用传统手工技法,经过杀青、散湿、揉捻、做条、紧条、定型、提毫等繁复工序,因此其传统制茶技艺也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变迁,掌握该技术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为了不让传统工艺失传,向顺和、冉美光等老一辈逐渐开始传授制茶技艺,冉景发、冉月华等年轻炒茶师傅开始接过衣钵,其炒制的清明茶、谷雨茶“芽头”、“一芽一叶”价格已经飙升至每市斤1800元——4200元不等。连普通的办公用茶也在100元每市斤以上。

只采春茶  资源浪费很严重

宜居人只采春茶,不采夏茶和秋茶,再加上手工生产,不仅产量低、资源浪费严重。”谢太双介绍,由于春茶价格高,宜居人觉得夏茶和秋茶缺乏含金量,总是任其生长,弃之不用,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谢太双介绍,宜居春茶每年产量在40吨左右,总产值7000万元。他说:“如果采收夏茶和秋茶,产量将突破150吨,按均价200元每市斤计算,当地群众能增加7000万元收入。

宜居人除了春节之人员几乎全部聚集外,春茶采收时节人员更为集中。男女老少人人采茶,家家户户处处升烟,走街串巷到处叫卖,连红井、丁市甚至贵州、湖北鹤峰等地的茶叶也鱼目混珠,可见宜居茶名气之大。

记者也曾亲眼看到村民手挎竹篮,穿梭在茶树间,双手翻飞,忙着采摘春茶盛况。

但日前看到满山茶叶抽出嫩芽,无人采摘觉得实在可惜。

引进公司  坚持“两条腿走路

为了保障和提高茶叶品质,该乡不仅与西南农业大学和重庆永川中国茶叶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还广泛挖掘整理本地民间茶文化和茶叶传统制作工艺精华,并引入了曦凯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扩大茶园的规模,提高茶叶产量,并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传统工艺不丢,二是现代科技要上。”谢太双说,目前该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按照有机茶标准进行茶叶生产和加工,积极引导群众除了采春茶之外,同样采收夏茶和秋茶。

对于春茶我们采用传统手工模式,对于夏茶我们采用机械采收、机械加工模式。”谢太双介绍,目前公司厂房修建已经完毕,杀青、揉茶、烘焙、提香等机械安装完成。再加上县工商局在去年打造该乡微企村扶持了57户茶农基础上,今年将增加40户微企户,对宜居乡做大茶业产业是很好的推进。

谢太双说,目前该乡已经建成了1500平方专业茶叶市场,并将打造宜居茶文化,除了茶圣陆羽塑像外,还将其所作《茶经》雕刻出来,并全面展示中国茶业品种、茶具,演绎茶道,用茶文化提升宜居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