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土家三老汉 一台“扶贫戏”

28.01.2019  17:36

67岁的腾树长为栽种好的桑树苗撒上浮土(1月24日摄)。

    寒冬腊月,年味渐浓。这本是农闲时节,在重庆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深山里,却有3位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的土家族老汉,带着20多个村民在寒风中奋力劳作。在一片片千辛万苦平整出的“巴掌田”里,他们栽下一株株桑树,播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长春村土地瘠薄,石漠化严重,在条件最差的四组,很多土地被村民撂荒多年。为了脱贫,65岁的腾树文拉上67岁的腾树长、71岁的陈正文一起创业,3位老汉每天背着装满干粮、水和工具的小背篓爬坡上坎,一家一家走访村民。村里青壮年劳力欠缺,他们就带着村里的中老年人一锄头一锄头地在撂荒的地里苦干。渴了喝口随身暖壶的水,饿了吃两块干粮,想要吃上口热的,就把家里做好的咸菜饭放进铁锅里,用在山上捡的枯枝败叶生火炒上两下。

    依靠这种“愚公”一样的坚持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2017年,他们硬是在荒山上种下近400亩桑树,村里也成立了蚕桑股份合作社,第二年就收入10多万元,一户农民多的能分四五千元。初步见效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以前是我们追着别人要地种,现在是人家主动把土地送上门。”腾树文说。目前,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已有近200人。见到了效益,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老汉们有了更大的干劲。在长春村四组的山沟沟里,3位当代“愚公”带着村民为他们的脱贫事业继续努力奋斗着。 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告诉记者,近几年黔江发展脱贫致富带头人400多人,这其中有类似长春村这样“退而不休”的“老把式”,也有返乡大学生和农民工,他们正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平整出来的土地里栽种桑树苗(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平整出来的田地里栽种桑树苗(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腾树长(右)和村民一起加热带来的咸菜饭(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村民们生火准备做饭(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65岁的腾树文(左)、71岁的陈正文(中)、67岁的腾树长3位土家族老汉在工作的荒坡上合影(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村民在桑树苗周围撒土(1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田地里整理保温用的薄膜(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65岁的腾树文在田地里劳作(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65岁的腾树文(左一)和村民一起将桑树苗肥料和用来灌溉的水运送到平整出来的桑树苗种植地里(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田地里栽种桑树苗(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67岁的腾树长在检查桑树苗上覆盖的薄膜(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在荒坡的“巴掌田”里,村民将薄膜覆盖到种好的桑树苗上(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栽种好的桑树苗田地里整理保温用的薄膜(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山坡上的桑树苗田劳作(1月2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平整出来的田地里栽种桑树苗(1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田地里栽种桑树苗(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71岁的陈正文(左)和村民一起在田间劳作(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腾树长用铁锅加热咸菜饭(1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田间劳作(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一名长春村村民在展示自己背来的午餐(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长春村村民在山坡上平整好的田地里挖桑树苗种植坑(1月2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这是长春村一名村民背的背篓,装有一壶水、几把工具和用塑料袋裹着的午餐(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一名长春村村民背着肥料沿着陡坡艰难前行(1月2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编辑: 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