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讨“7.26”重要讲话精神 营造浓厚理论氛围 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
8月28日,由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专家座谈会在重庆社科院圆桌会议厅胜利召开。市委宣传部、市中特中心有关领导,重庆市有关专家学者代表,以及新华社重庆分社、重庆日报、重庆卫视、华龙网等新闻媒体记者共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重庆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全主持。
座谈会上,14位专家各抒己见,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清明指出,“从严治党、科学建党”要重点抓好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严肃政治生活是内在前提,要严格组织纪律、严谨操守自律;净化政治生态是重要基础,要弘扬执政理性、高扬执政理想;厚植政治文化是根本取向,要保持血脉相通、坚持血肉相连。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起,蕴含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哲学思维等,共同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礼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认识新要求,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观念,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黄蓉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立足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与当代中国现实,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管洪表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在强化主流传播、巩固主流阵地上有新业绩新气象,在正面宣传上下功夫,更好地掌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充分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孟东方认为,“新的发展阶段”论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新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蕴。具体而言,“新的发展阶段”的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新认识,鼓舞了我国亿万人民群众勇往直前奋斗的士气,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新的重大任务和目标。
市委党校副校长曾维伦认为,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就如何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必须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重庆社科院副院长、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张波提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系统学习,要深刻洞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准确把握“7.26”重要讲话的时代坐标;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成就,准确把握“7.26”重要讲话的实践基础;要系统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准确把握“7.26”重要讲话的理论逻辑。
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表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二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不断加强理论传播和营造氛围;三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加强理论阵地建设,需要党报在理论传播上不断探索创新。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洪认为,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在宣传工作方面,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成绩,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全力做好十九大前的意识形态工作。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认为,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确立“四个自信”,有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放到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发展中,放到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实践中,放到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势中做多方面的考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与把握,深刻懂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石加友认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这一科学论断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茂华表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与问责制在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中的强大推动力与“利器”作用,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建立健全政党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系,即构建权力、责任、担当“三位一体”的党内监督体系,从而逐步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目标。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跃表示,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及其系列重要讲话,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三个伟大”到“四个伟大”,新增了“文化自信”和“伟大梦想”,并指出“文化自信”的理据是中华文化有“宽度”“厚度”“实践品质”, 繁荣中华文化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应有之义,繁荣中华文化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目标,繁荣的中华文化是伟大梦想实现的标识。
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周廷勇出席会议并作会议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