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传奇铁血西迁 钢铁工业敦刻尔克大撤退

19.08.2015  11:43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40年5月,英法联军用9昼夜的时间,将33万联军人员、装备从法国抢运到英国。这就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早在1938年,一场同样伟大的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已在川江航线上演。

  作为抗战时期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现重钢集团)于1938年开始西迁重庆,成为众多兵工厂的“原料库”,为源源不断地补充前方械弹的损耗奠定了坚实基础。抢险航道运送兵工物资,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露天炼钢……钢迁会不仅为国家保存了钢铁工业命脉,同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拆卸 最轻零件重3吨 飞轮沉江花10个月重做

  走进位于大渡口区的重钢集团档案馆,丰富溯源的史献资料、保存完整的工厂物件,都让人对这个百年企业肃然起敬。透过这些历史沉淀,仍能追忆一个企业的传奇,以及一个城市与一个时代的难忘记忆。

  “重钢在抗战时期的名称为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现重钢集团档案馆馆长温勇耀说,钢迁会为兵工署与资源委员会合办,收买、拆迁汉阳钢铁厂、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设备移地迁建,兵工署第三工厂后来也合并其内。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2月7日,汉阳钢铁厂奉令迁渝。同年3月,钢迁会在武汉正式成立。

  56800余吨的机器材料,怎样才能从汉阳运输至重庆?钢迁会相关人员提出了先拆卸,运装到重庆后再重组的方案。“在大型冶炼设备中,最轻的零件都有3吨。”温勇耀说,因汉阳铁厂的设备均大型且多引自国外,拆卸时相关的国外技术人员已离开,钢迁会立即召集散落在香港、湖南、上海等地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参加拆装工作。

  “每一个零部件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温勇耀说,据厂史记载,当时钢条厂有一用于轧钢的设备,其中一个零件大飞轮在运输过程中沉入了长江,后来打捞时也没找到。因缺少了该零件,设备无法运转,钢迁会联合兵工署第24厂重新配置该零件,“这个过程花了10个月时间”。

  西迁 设7处中转站 为送千吨物资勇闯水雷区

  机器拆卸工作完毕后,钢迁会迎来了艰难的转运工作。据史料记载,钢迁会的转运工作从1938年6月初开始,到1939年年底告竣。

  由于当时宜昌是沿海沿江物资、人员西迁的一个中转站和枢纽,钢迁会首先是将机器设备集中至宜昌,再抢运至重庆。宜昌行船至重庆全程648公里,航道狭窄,滩多水急,而在1958年峡江航道整治前,大小船舶一律不能夜航。“当时白天有日机轰炸,很多人冒险夜航抢运物资。”温勇耀说,一面要躲轰炸,一面要斗风浪,西迁进程困难重重。

  途中,钢迁会采取了分段转运的方法,自宜昌西上,沿途设巫山、奉节、万县等7处中转站。“重要的、需求急的设备直接运至重庆,其余的先运到中转站。”温勇耀说,对于来不及抢运的设备,就地破坏或沉入长江,“不能让日军占领利用”。

  西迁过程中,有个西迁故事令温勇耀印象深刻。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进犯破坏设备运输,当时的长江藕池下方水域布有水雷。然而运输途中,有近100艘船行至了水雷区,又面临燃料不足的困境,而这些航船承载了上千吨物资。“当时船上有人动摇,不愿再往前开。”温勇耀说,船上部分领航员和职工不愿放弃进程,于是他们冒险探路,最后在一名勇敢的大副带领下,所有船只顺利越过水雷区域,将物资安全送至重庆。

  据史料记载,运输途中,行船在湖北省内即遭日机轰炸9次,炸死员工23人,伤50余人,损失物资2000余吨。尽管如此,广大兵工员工用他们的汗水、热血乃至生命,换取了数万吨兵工物资的安全抵达。

  生产 烟囱伪装成塔和大树 工人冒生命危险炼钢

  “一般大型工厂投产需要三四年时间,但当时情况不允许,必须马上投产!”温勇耀说,不过因为物资不齐备,给当时的生产带来了一定困难。

  “钢迁会的第一个工厂是1939年2月投产的。”温勇耀介绍,当时钢迁会最大的高炉有100吨容量,需要大量的燃料供给。可綦江铁矿和南桐煤矿远在100多公里外,原料、燃料通过水运送达码头后,还需要工人肩挑背磨,一点点转运到厂内。因为运输的船只经常翻船,不少高炉也常出现故障,导致钢迁会不能如期完成进度。

  在生产期间,敌军随时可能来轰炸,工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作业。对此,钢迁会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如挖18处防空洞,又架设防空高炮,进行拦截阻击。

  “由于钢铁生产的特殊性,必须露天作业,只有对其进行伪装。”温勇耀说,经过构图设计,工人们将烟囱伪装成塔、大树,高炉、热风炉、重要厂房等全部使用伪装网,晚上进行灯光控制。

  虽然做了多种保护措施,但钢迁会仍避免不了敌机的袭击。据重钢集团历史资料记载,钢迁会遭到三次大轰炸,死伤160余人。

  成效 重庆钢铁业迅猛发展 最高占全国9成产量

  “钢迁会是抗战后方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温勇耀介绍,1943年到1945年,各兵工厂制造枪、炮、弹,使用大渡口钢铁厂的钢材总量达到50-70%。据《新华日报》1944年1月1日载:作为“战力的一个标识”的钢铁工业在重庆也曾有过迅速发展,最多时竟占了全国90%的产量。

  据重钢集团档案馆资料记载,1940-1945年大渡口钢铁厂共生产生铁96057吨,钢28657吨,钢材15456吨,分别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钢铁总产量铁的90%,钢的65%,钢材的40%。“产量是最直接的体现,而这些钢材基本上全部用于抗日战争,可见钢迁会在对日作战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温勇耀说。

  如今,一些在抗战时期用于生产钢铁的老机器,仍留在了大渡口重钢老厂区。例如一台8000匹马力蒸汽机,这是我国轧钢工业第一台大型轨梁轧机原动机。2013年,大渡口区与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綦江区联名申报的“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成功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重庆兵器工业旧址支撑了长期抗战,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记者 向青 周舒曼 实习生 黄乾)

  钢迁会工人日记(节选)

  我们的生活

  乙丐

  马达噗噗的在耳边嚣叫,轮轴迅速地在转动。车工们将枪筒、节套……一件一件的装上车床,让车刀车成和样板一样;刨工们同样的把零件装上刨床,也一件件的刨成各种图样;钳工们精心的拿着各种各样的锉刀,把零件锉平或者磨光;锻工们赤着脖子,在熊熊的火光、煤烟缭绕的炉中,用钳子夹出来烧红的铜料,一锤又一锤的打出应具的式样;检验的把成品拆开又装好,仔细的观察着尺寸的大小,精度与硬度是否和技术员设计的一样……

  抗战是这样紧急,人们的生活是这样煎迫。我们并不觉得难过,因为我们早已了解了现实。我们的生活目标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利,我们只有一个愿望,一个思想,一个期待,那就是努力造械,争取抗建大业早日的完成,以及和平的早临。

  1944年9月3日

      选稿编辑:张应梅

      链接: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5-08/18/c_1116283372.htm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