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铜梁龙舞:始于隋唐兴于明清盛于当代

19.04.2017  21:59

△视频:《中华龙乡—铜梁》之《起舞龙乡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汉族民俗舞蹈艺术形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铜梁龙舞艺术先后参加了1984年、1999年、2009年国庆盛典,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多次受国家文化部派遣远赴美国、英国、法国、以及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外文化交流。铜梁龙舞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杰出的文化价值,已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文化品牌。

始于隋唐,兴于明清,盛于当代

铜梁,古为巴国之域。龙是巴人崇拜的原始图腾,被认为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着祥瑞。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是铜梁地区的一种民俗。

有人说,中国龙文化最直观的就体现在龙灯文化中,而龙灯文化又集中体现在铜梁的龙灯之中。铜梁人遇到天旱时会耍黄荆龙求雨,岁末会舞大龙、火龙、稻草龙庆丰收。由笃信演化为娱乐,相沿成习,形成了铜梁地区传统的龙灯盛会,孕育出铜梁龙舞这朵奇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铜梁龙舞既是舞蹈,又是体操和杂技,它始于隋唐,兴于明清,盛于当代。

铜梁龙全长50米,24洞龙身,代表24节气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

一个完整的游行队伍前前后后共有30多个小分队参加:牌灯开道,正龙打头,然后是身长48米的大蠕龙,活泼的小彩龙,还有花灯“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亮狮”、 “开山虎”,最后由火龙押阵。

铜梁龙全长50米,24洞龙身,代表中国农事的24节气。铜梁龙分为雌雄二龙,每条龙由25个队员玩舞,有套路30余种,或腾越、或翻滚,大开大合,张驰有度。铜梁龙的慢舞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激越奔放,动人心魄。再加上欢快的民间吹打乐曲,激越的民间烟火,烘托出一种热烈的喜庆气氛。铜梁大龙既保留了传统的巴渝风味,又融汇了现代舞蹈意蕴。舞蹈意蕴。

在铜梁龙舞中,铜梁"火龙"被冠为"龙舞"之首。

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每到元宵节,人们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购买火药,制造火龙,配以烟架、禹门等多种火焰表演。打铁水,喷火花……真可谓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

最长的火龙长达40多米,表演时场面壮观、惊险奇特。

铜梁火龙是重庆铜梁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庆典,也是最具年味的民俗表演。这是一种在铁水花中进行的龙舞表演,有着900年历史的民间绝技。

△铜梁龙在法国巴黎市政厅前为观众演出

声名远播海内外,铜梁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铜梁龙舞艺术先后参加了1984年、1999年、2009年国庆盛典,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多次受国家文化部派遣远赴美国、英国、法国、以及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外文化交流,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广泛赞誉。

在国内外重大的比赛中,铜梁龙都独领风骚,稳夺金牌,并进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铜梁龙具,被国家体育总局指定为舞龙的标准道具;铜梁龙舞套路,被规定为国家舞龙的竞技规范。铜梁舞龙队,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国家舞龙队。铜梁龙被世人称为中华第一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和50周年国庆大典上,铜梁龙也曾两度在天安门广场起舞为祖国祝福。

如今,铜梁龙舞已不仅是铜梁乃至重庆的名片,更是中国乃至华人的民族徽号,是民族情感的集体凝结。

△曾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的铜梁大蠕龙。

蒋玉霖、周均安和傅全泰,铜梁龙三老

铜梁龙三老———蒋玉霖、周均安和傅全泰,都是上世纪80年代铜梁龙扎制的代表人物。如今,惟有傅全泰还健在,同时,他也是铜梁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哪怕有上百条龙,铜梁的龙,我们也能一眼认出!”就拿龙头来说,别处的龙一张大嘴半开半合,只有铜梁龙的嘴张开近90度,口中含宝,面貌威严而慈祥。大蠕龙华丽的龙身红黄相间,体长48米,大的长百米以上,体型上就比其他地方的龙大得多,火龙和竞技龙也比其他地方的龙做得精致。说起来,铜梁龙发展到今天的模样,与“铜梁龙”三老的努力分不开。

傅泉太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自己一放学就去看扎纸。正是这份爱好,让他放弃了中学教师的工作,走上了纸扎艺人的道路。1986年,傅泉太成立了县里的第一个个体扎龙厂————铜梁县安居纸扎工艺厂。有了自己的作坊,傅泉太就琢磨开了:

原先的龙口中不含宝,显得空荡荡的,如果要含宝,龙嘴就要张得大一些才好看,就这样,铜梁龙的嘴变成了今天近90度的大张口;

原先的龙身用棉纸糊,容易损坏,他就试着用纱布糊,不好看,最后发现了尼龙绸,又好看又结实;

龙的角和舌头是弯的,原先用烤过的竹子做架子,时间久了会恢复成直的,傅泉太就想出了用铅丝来弯,为了好粘黏,又用棉纸缠在铅丝上……

就这样一点点地琢磨,一步步地探索,铜梁龙终于呈现出今天的外貌,傅泉太对铜梁龙的改造也被总结为“铜梁龙工艺的十大改进”,许多做法到今天仍是“秘诀”。“浙江省建德市曾经购买了一条龙回去,打算研究仿制,没想到把龙头拆开之后,怎么也还原不了,每年还是只好来铜梁买龙。”傅泉太自豪地说。

△傅全泰扎制的小龙头,用珠片、金箔手工镶嵌粘贴制成,历经多年仍然鲜亮。

铜梁龙出名不仅因为它制作精美,更在于它舞动起来气势恢弘、变化多端。铜梁龙舞的套路之多,远超过其他省市的龙舞。余德强是铜梁公认的龙文化专家,在他看来,铜梁龙舞单单开头的部分就大有讲究,“先是‘龙出洞’,标志着立春了,龙要上天了;‘二吐须’,龙出来之后要抖一抖自己的须子,就像人出门之前要梳妆打扮;‘三点头’,跟周围的人点一点头,告诉大家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都该起来干活了;‘拜四方’,四处游走,就像人们走亲访友一样。

早期的铜梁龙舞就简单多了,“看父辈们舞龙,那个龙只会两边倒,左一偏,右一偏,跟着龙珠走,纯粹是看个热闹。”余德强回忆说。现在,铜梁龙舞一共有30多个套路,二龙戏珠、孔雀展屏、八仙过海、龙凤呈祥……这些套路都是邀请了舞龙的老艺人和舞蹈界的专家一起琢磨出来的。

蒋玉霖的功底扎实,用料讲究,他扎的龙骨架最好,可惜他的儿子没能学会他的手艺,他去世后手艺就失传了。周均安也是自小学扎龙,他的龙做得精细,他去世后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手艺。”75岁的傅全泰一边回忆着自己的同行们,一边细细地讲解铜梁龙扎制工艺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县里有纸扎铺,纸扎匠们平时制作祭祀用的纸扎品,到年节时扎龙。那时的铜梁龙只扎一个龙头,龙身就用绳子、木棍绑在一起代替,讲求神似。慢慢的,纸扎匠们开始用竹篾条扎架子,外面糊上棉纸,再用颜料画上鳞甲、龙鳍,形成一条完整的龙。颜色则多用红黄蓝三原色,使铜梁龙具有了一种古朴大方的气质。

在傅全泰看来,扎龙最关键就是造型和彩画,造型不像,整个就不像,彩画不好就没有民间味。去年他只扎了两条龙,一条卖到了加拿大,一条卖到了美国。

搞民间工艺到现在,一晃40多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傅全泰手也抖了,眼也花了,但一提起扎龙,这位70多岁的老人依然神采飞扬。

现在,铜梁县里成立了大大小小的龙舞公司12家。全县目前已有6个专门的龙灯制作厂,龙灯系列产品有数十种,有省市级民间艺术大师4名、县级民间艺术家10名、扎龙技师200多人及众多学徒。

综合自铜梁网 经济日报 @非遗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