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戳锅漏输齐唐家沱成了大阳沟的鲫壳……这些重庆言子懂不懂?

15.01.2021  10:41

方言:戳锅漏

锅原本是用来煮饭的,谁也不愿意它漏,可偏偏有人将它戳漏了,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故意的,要么是无意的。

戳锅漏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暗中捣鬼的人”。李二娃虽然千翻,但人品不坏,最恨那些小偷小摸的人。一天,隔壁李婆婆惊抓抓地叫起来:“哎呀,哪个背时的,把我养了10年的君子兰偷走了嘛?”李二娃听到后非常气愤:“肯定是吴老三那个戳锅漏,李婆婆不要着急,我去给你找回来。

戳锅漏还有一层意思是“好心办坏事、弄巧成拙”,在重庆方言中,这个意思占主流。

李婆婆的孙子就是远近出了名的戳锅漏。那天李婆婆六十大寿,一家人忙活了好几天。到大寿当天中午十二点,还有一些客人没有到,桌子空了几桌没人坐。李婆婆着急了,叫孙子去看看。孙子一边数空着的位子,一边自言自语:“也,啷个该来的还没有来哟。”旁边一家人,是李婆婆的远亲,原本关系不太和谐,但碍于李婆婆盛情邀请的面子,终于放弃前嫌来祝寿,听了孙子这话,不依较了,牵起娃儿就走。这孙子一阵阻拦没有留得住,急了:“怎么不该走的走了呀。”又被一个心眼小的亲戚听到了,心想:看来我是该走的那个。也不打招呼,抬腿就走了。

李婆婆看孙子久不回话,出来看个究竟,人都走了一小半,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孙子的头就是一阵数落:“你个戳锅漏呀戳锅漏,你做得成啥子事情嘛!

有戳锅漏就有补锅漏的

俗语:输齐唐家沱

唐家沱,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长江北岸,铜锣峡上游入口处,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回水沱。清初“湖广填四川”,一唐姓人家在此落户,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于是有了“唐家沱”之名。

唐家沱回水面积之大,达25万平方米,又因为地处重庆主城的下游,所以从重庆城、江北城,甚至更上游的地方掉入长江的各种破烂玩意儿,经历种种冲刷,都会到唐家沱打转,最终被回水冲到岸边。甚至上游溺亡的人的尸体,最后也会和各种破烂一样,归总到唐家沱。所以,一般有人口失踪或溺亡,首先想到的是到唐家沱寻找尸体。不仅重庆城,甚至连长江上游的泸州、宜宾,嘉陵江上游的南充等地,也到唐家沱寻找尸体。

重庆人对于漂浮在长江上的尸体见惯不惊,因为每年都会有几具尸体顺江而下。尸体经江水泡发,全身浮肿,犹如充气的气球,重庆人称之为“水大棒”。“水大棒”的终点就是唐家沱。

重庆有句俗语叫做“输得只剩内裤了”。而到了唐家沱的水大棒,全身衣裤已被冲刷得丝缕不剩,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如果要论输赢,唐家沱的水大棒应该是输得最惨的,输到了极致,不但内裤都没有了,连命都丢了,“输齐唐家沱”,就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输了。所以,重庆人用“输齐唐家沱”来形容输到了某种境界。“”,就是“”的意思。

早些年,重庆人忌讳的地方有三个:一是石桥铺,因为那里有火葬场;二是金紫山,精神病院所在地;三就是唐家沱,原因?你懂的!

唐家沱是重庆最大的一个回水坨

歇后语:大阳沟的鲫壳——死的多活的少

如果要区分“老重庆”与“新重庆”,一个问题足以见真章:大阳沟在哪里?在重庆,如果你不知道大阳沟在哪里,肯定不是“老重庆”。大阳沟在老重庆人心目中的地位,决不亚于解放碑。

那么,大阳沟究竟在哪里呢?就在解放碑的边上,曾经是重庆最大的农贸市场。形成于上个世纪40年代,1956年公私合营。占据了今天五一路全部,北至江家巷,南达新华路,是一个典型的马路市场,两旁钢架棚屋,高高的屋顶,四周通风,屋顶有透亮的玻璃瓦。每天像赶场,特别是过年过节,摩肩接踵,重庆各区县的口音,在这里大荟萃。

大阳沟市场之所以在重庆人心目中至今还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为这里曾经是重庆物资最丰富、品种最齐全、价格最低廉、市场最繁荣的地方,而且是重庆商业系统率先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个世纪80年代,大阳沟市场开始承包经营,以前在国营公司里卖菜的、划黄鳝的、杀鱼的、卖调味品的……纷纷承包各自负责的小摊位,成了重庆市第一批个体户。大阳沟市场也一跃成为中商部命名的全国十大菜篮子市场之一,盛极一时。

从国企大锅饭,转变为为自己打工的个体户,大阳沟的经营户们干劲十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午夜还在准备进货,足迹遍及全国各地。那个年代,有一个特别的词汇来形容发家致富的人——万元户,大阳沟催生了重庆首批万元户。

大阳沟卖鱼的给人印象最深刻,大盆小盆的,顺街边摆了长长的一溜,一到下午,由于缺氧,盆子里的鱼死了一大片,白翻翻的。特别是鲫壳(不知为何,重庆人硬是要将鲫鱼称为鲫壳),更是死的多活的少。所以,了解行情的大妈们,最喜欢半下午去大阳沟“捡耙活”——这个时候的鱼价格最便宜,死而不僵,拿回家马上处理,和现杀的没有什么区别。

依托大阳沟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做好当有钱人的准备就突然变成了有钱人,很多人要么得意忘形,要么无法适应,从而染上了赌博、吸毒等恶习,最终走向破落。到1997年大阳沟拆迁时,这些曾风光一时的万元户,犹如大阳沟的鲫壳——死的多活的少,很大一部分被打回了原形,终点又回到起点,让人不免欷歔。

当然,也有小部分经营户做得更大了,成就了一番事业。对了,重庆至今有名的老四川、胖子妈、王鸭子等品牌,都是从大阳沟走出来的。

大阳沟的鲫壳成了老重庆的集体记忆

文/范时勇 摘自《重庆掌故(典藏版)

原标题:范时勇|戳锅漏输齐唐家沱成了大阳沟的鲫壳(重庆言子三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