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积极探索长效脱贫新机制 构建利益共同体

28.06.2016  11:17

  3年的脱贫攻坚战,眼下时间已过去近一半,随着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对他们的后续扶持备受关注。

  “限时脱贫不是终点,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才是目标。”市扶贫办一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不少地方开始将目光转向脱贫后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当期可承受、长期可持续的长效脱贫新机制,我市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长效脱贫新路子。

  脱贫之后不松手,继续扶持“再送一程

  产业带动、搬迁安置、转移就业、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低保兜底……一年多时间以来,在一系列综合措施的施治下,我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一些贫困地区“摘帽”了、不少贫困户也实现了脱贫。

  “然而,‘摘帽’和脱贫的初期,这些地区或贫困户仍然存在实力弱、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如果贸然取消对其的扶持,很可能出现‘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市扶贫办一负责人说,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我市设置了3年的贫困户政策过渡期。在这期间,帮扶人员不散、帮扶政策不变,为脱贫农户提供产业、就学、就医等全方位政策保障,持续提升脱贫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到脱贫之后不松手,继续扶持“再送一程”。

  一些地方也及早谋划,出台具体措施,对脱贫农户进行持续帮扶。涪陵区就建立起长效低保兜底机制、长效医疗救助机制、贫困户农房保险、救灾政策打捆抵御灾害、医疗救助基金等五大长效机制,通过政策的完善,让脱贫群众不再因病、因灾等原因返贫。

  南川区则实施以防止返贫为目标的“3年稳收计划”、“3年救助计划”和“3年帮扶计划”:从脱贫次年起,连续3年为脱贫户送种苗、送技术、送信息、送销路、送岗位,免费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和科技信息。

  张金国是南川区金山镇龙山村二组贫困户,因患骨癌无法进行体力劳动,家中十分贫困。他利用酿酒技艺烤酒,但由于技术不娴熟,烤出来的酒产量不高,销路也不好。

  对口帮扶人员了解到张金国的情况后,不仅为他购买酿酒书籍、联系烤酒师傅传授经验,还通过电商平台等各种渠道帮助张金国销售其酿造的玉米酒,让张金国一家逐渐摆脱了贫困。

  而此时,南川区并未取消和减少对张金国的帮扶,帮扶人员继续与其一道想办法、谋发展。如今,在各方的帮助下,张金国不仅利用酒渣喂起了猪,还扩建了住房办起“金国山庄”农家乐。一年多时间,他的收入达到了7万多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性的持续帮扶长效机制,才让脱贫农户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继续安心谋发展,最终踏上稳定脱贫、增收致富的道路。”市扶贫办一负责人如是说。

  构建利益共同体,强化贫困地区“造血”机能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除了兜底保障的部分特殊困难群众、以及外出务工等群体外,大部分贫困群众主要依托农业产业的发展脱贫。而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市给予了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贫困群众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差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市在持续帮扶贫困农户的基础上,从源头入手,鼓励各地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到贫困地区进行产业发展,强化贫困地区“造血”机能,利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村民致富。

  与此同时,通过创新机制,将贫困农户与企业业主、大户等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捆绑”起来,通过双方的有效结合,形成互补,促进双方长期性的互利共赢。

  在酉阳县可大乡吴家村,当地引入社会资本,利用“公司+合作社=新公司”的模式,动员村民土地入股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再由公司与合作社组建一个新的公司,从而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村民可获得股份分红、劳动力收入、林下经济收入、乡村旅游收入等,从而实现脱贫。

  潼南区则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引导生猪养殖企业与贫困农户进行“捆绑”,推出了生猪“托管代养”模式,利用生猪养殖企业拥有的技术、防疫、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为贫困户代养生猪,让贫困户能持续稳定增收。

  而在梁平县福禄镇青桥村,当地利用产业扶持资金,购买花椒种植大户的股权,通过给贫困农户划转股权的方式,让贫困农户搭上花椒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快车”,并拥有一份稳定的花椒种植收益。

  青桥村贫困户牟联明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已经65岁的牟联明和妻子都患有肺气肿,只能干点简单的体力活,家庭生活很困难。当地政府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后,便通过划转股权的方式,划转了0.8亩花椒地给他们。

  “以前我的收入都靠做零工,但现在不一样了,通过花椒股权划转,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花椒地,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工了!”说起现在的生活,牟联明笑得合不拢嘴。

  他告诉记者,花椒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如果行情不景气,合作社也会以保护价收购,他根本不用担心亏本。按照目前花椒市场行情来看,他家每年可增收3000元左右,加上喂的两头猪和栽种的一些粮食,老两口以后生活有了保障,对脱贫奔小康也充满了信心。

  建立合理退出机制,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探索长效脱贫的新机制,不仅是要保障脱贫困难群众“不返贫”,还要确保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有需求的困难群众。为此,必须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合理退出机制,只有让扶贫对象真正“流动”起来,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

  “通过不断探索,我市已经建立了贫困对象退出验收新机制。”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底今年初,我市就通过逐级逐村逐户自查、交叉检查验收、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和新致贫返贫对象识别工作,清退了不符合条件的1.76万人,并新识别出贫困人口5.7万人,为我市持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各区县纷纷建立创新性的长效脱贫机制,让真正有需求的困难群众,能够获得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帮扶。

  渝北区就建立完善了农村低收入人群滚动帮扶机制,对低于该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的农村居民进行滚动帮扶。即首先明确困难群众标准,实行“可进可出”的帮扶机制,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困难群众,一经纳入,就可按照相关规定,享受梯度转移、产业扶持、危房改造、医疗保障、教育资助、金融扶持等六个方面的扶持。

  下一步,我市还将出台《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长效脱贫机制,加强对已脱贫销号的贫困区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督查,切实巩固脱贫成果,为如期完成全市脱贫攻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