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天下,读苍生

28.04.2015  09:12

导读:20年来,在晨报周围就聚集了一大批忠实的阅读者,他们在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中通过报纸阅览天下大事,洞察世事人情,掌握理财知识,了解健康资讯,和各种新闻人物对话,开启美好一天。对记者、编者、读者而言,我相信,这是一段心心相印的幸福时光。因为阅读,我们在一起,心灵相通。

重庆晨报评论员 王方杰 前几天是世界读书日,关于阅读的话题,讨论得很多,很广泛了,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说几句。

图片来源:网络

我理解,阅读是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免疫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开阔视野、延续文脉、构筑精神家园的一种行为自觉。从表面上看,我们阅读的是天下事,其实是身边事,阅读的是天下人,本质上阅读的是芸芸众生。

阅读改变了时空的距离,让人置身事外又徜徉其中。小而言之,阅读让你看到他人的思想、经验、方法和情感,大而言之,阅读能让你从只言片语穿过时间河流,经半尺案牍运筹千里之外,于方寸斗室阅尽天下兴亡。

阅读日久,经验愈丰。你会发现,你从一只蝌蚪,变成了青蛙,跳上了井口;你会发现,现实中的你和作者笔下的你,会在某个时刻不期而遇;你还会发现,你的心灵因时间淘洗,岁月锤炼,渐渐变得丰盈而坚韧。

是的,喜欢阅读,是人生幸事,做一个悦读者,是幸福的。

在一起,是一种缘分。一张报纸和一个城市的读者,本身就是一种缘分,我们能够为你提供最丰富有营养的精神早餐,那是我们的幸运。换个角度说,你们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感谢你,感谢这份缘。

在一起,是一种情感。20年牵手同行,我们根植于这座城市的山山水水,为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只争朝夕,一路走来,已结成深厚友谊。有不少读者,一份不落地收藏了20年的晨报,与其说这是对报纸的爱好,不如说这是对晨报、晨报人纯洁的爱恋,我们会珍惜。

在一起,是一种互动。20年我们已经互为一体,为你的成功而欢呼,为你的义举而感动,为你的努力而自豪,也为你的不幸而伤感,为你遭遇不公抱不平。所以,我们总是在新闻里相遇,我们帮助你,其实也是帮助我们,你为贫困者捐上一床棉被,也给我们盖上了一份温暖。

在一起,是一种成长。一份报纸的成长,一定是和读者一起成长的。报纸只有和读者建立了互信,才有报人的自信,对报业市场竞争的自信,我们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心怀感激,这不是谦卑,而是对你们无限的敬意。

20年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传媒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我们都在改变,从读者到用户,从办报方式到阅读方式,从传播方式到互动方式。变化,是我们前行的脚步声,是我们对自我的回响,是我们对时代进步的应答。

不论是读者,还是用户,“阅天下,读苍生”的本质没有改变,对新闻真实的追寻没有改变,对晨报的情感没有改变。对我们而言,服务城市、服务读者、服务用户的初衷没有改变,关注生活,关注人物命运,心系苍生的情怀没有改变,为你们提供最公信、最全面、最优质的服务内容的追求没有改变。

这所有的变,皆因不变,在一起,阅天下,读苍生,这光阴的故事,诉说的就是成长的力量。

他摘编17年晨报 整理出一本 反腐警世录

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报道

和《重庆晨报》交朋友,很值得!”袁镇涛总是喜欢用“朋友”来代替“重庆晨报”这四个字。

重庆晨报》的很多记者,袁镇涛都能一下子叫出名字。“杜海、刘敏、刘琳……我都认识。

在袁镇涛的家中,还有一本特别的剪报。这是他20年来收集的《重庆晨报》对他的报道。

我遇到什么新鲜事、烦心事,都第一时间想给晨报这位‘朋友’说。”袁镇涛说,“朋友”家的电话很好记,是“966966”。

袁镇涛以前住在嘉陵江边,有一天,他发现污染物排入江中,就给“朋友”打电话,没想到“朋友”当天就和他去现场调查污染原因,并最终阻止了嘉陵江水被污染。

小区附近建了一个免费体育场,袁镇涛也不忘把好消息告诉“朋友”,分享生活的新变化。袁镇涛还将“朋友”写的关于老烟民的文章贴进电梯,在电梯里抽烟的人看到后,都自觉熄烟。

和其他人交朋友,我担心他们会离开;和晨报交朋友,我很放心。”袁镇涛说,“我要和晨报做一辈子的朋友。

图/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人物简介

袁镇涛 84岁

1946年在泸县职业中学读书时,受教于地下党员贾梦遥、王凡生。1949年来到重庆。

1950年1月分配到巴县(现巴南区)人民政府税务局工作。1953年被选派到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留重庆市税务系统工作至退休。

退休后留用,主持编纂《重庆税务志》(1986-1994卷),2005年7月完成初稿后,才彻底退休。

577页,41万余字,84岁的袁镇涛老人是《重庆晨报》20年的老读者,他通过摘编《重庆晨报》,整理出了一本《反腐倡廉警世录》。

不久前,袁镇涛将这本书亲自送到《重庆晨报》总编室,作为送给《重庆晨报》创刊20周年的生日礼物。

袁镇涛是市国税局一名退休干部。他坚持每天看《重庆晨报》,而且养成了一个习惯:将报纸内容分类整理,并重点整理《重庆晨报》关于反腐倡廉的报道。

我和晨报做了20年的朋友,收获很多。”袁镇涛说起《重庆晨报》,就像在介绍一位老友。

读晨报成了一种习惯

袁镇涛家住渝北区天一东苑小区。每天早上,他都会做同一件事:下楼打开邮箱取出《重庆晨报》带回家。

“要是哪天早上没看到《重庆晨报》,他早饭都吃不下。”袁镇涛的老伴沈莹说,20年来,早起看晨报,已经成了袁镇涛的生活习惯。

今日要闻、今日时事、重庆新闻……袁镇涛每天至少要花一个小时看晨报,每一篇报道,他都看得很仔细。

晨报版面新颖、文风正派,重庆和国内外的热点新闻,我只要看晨报就都知道了。”袁镇涛说。

20年前,袁镇涛在报摊上花5角钱买了一份报纸,“我看后非常兴奋,我当时就认为这是一份会带给重庆人惊喜的报纸。”袁镇涛就这样和《重庆晨报》结下了缘分。

他将晨报分类做剪报

袁镇涛家中有一间书房,里面堆满了20年来他收集的《重庆晨报》。不过,袁镇涛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集。他将《重庆晨报》分类做成剪报,并按照年份和内容分类,装订成册。

袁镇涛将每一年的《重庆晨报》按“国内时事”、“重庆新闻”、“政策法规”等分成了多册,并制作电子目录。想要查找《重庆晨报》某年某天的任何一篇重点报道,都相当方便。

我看报的时候,就把当天的重点报道勾画出来,然后再把它们剪下来,整理成册。”袁镇涛说,最开始剪报,只是出于兴趣,可他很快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当我看到一条新闻,想要找之前的相关新闻时,我一下就能找出来。”袁镇涛说。

一篇报道让他有了新想法

在众多剪报中,有一部分是袁镇涛最重视的,那就是反腐倡廉的新闻。袁镇涛摘编的《反腐倡廉警世录》一书,全来自这些剪报。

我能完成这本书,真的要谢谢晨报。”袁镇涛说,是《重庆晨报》的一篇报道,触动了他,让他有了新的想法。

1998年5月10日,《重庆晨报》14版,《哈尔滨原副市长朱胜文受贿,被判无期徒刑》。

这篇报道对我触动很大。”袁镇涛说,自己是一名入党50多年的老党员,这篇报道让他看到了贪腐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严重危害。

袁镇涛认为,应该让更多人意识到贪腐的危害。

自学电脑摘编反腐新闻

从那以后,袁镇涛开始将《重庆晨报》反腐倡廉的报道专门归类,做成剪报,并将剪报内容进行摘编。

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首先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就是,我要学会熟练地用电脑。”袁镇涛说。

袁镇涛花钱买了一台电脑,并买了不少电脑实用教程自学。“用的是拼音输入法,最开始还是不够熟练。”袁镇涛当时整理一篇报道要花上几天时间。后来,袁镇涛渐渐熟练起来,还安装了手写板,方便摘编。

对比剪报和摘编的报道不难发现,袁镇涛摘编每一篇报道都非常讲究。“我只做文字上的删节、订正,从不会‘添油加醋’。”袁镇涛强调说,他摘编每一篇报道都力求保持事件原貌,而且每一篇报道最后都附有出处,便于查核。

他将所有案件分成五类

老伴沈莹非常支持袁镇涛摘编《重庆晨报》的反腐倡廉报道,两位老人在家中一起剪报、选材、录入、编排、校对,每一篇摘编的报道,都凝聚了二老的心血。

袁镇涛将摘编的内容分成了五个部分,并按此形成了五个章节,最后集结成书,包括了:中央指示、报载惩治贪腐大案要案选、贪官堕落原因剖析、行贿人的险恶用心、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第二章节“报载惩治贪腐大案要案选”是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共摘编了385个案例。

袁镇涛将这些案例根据案件大小又分成五类,其中“大案、要案”占的比重最大,有近200页的内容。

这是送给晨报的生日礼物

17年,袁镇涛整理了《重庆晨报》573篇报道,摘编完成了书的初稿,并给这本书起名《反腐倡廉警世录》。

全书共577页,41万余字。虽然还只是初稿,这本书却已经获得了不少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杜萌昆教授在看完这本书后,多次与袁镇涛书信沟通,并称“这本书反映了老共产党员的心声,你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这本书里面,也有晨报的功劳。”前不久,袁镇涛和沈莹来到《重庆晨报》总编室。袁镇涛将厚厚一本《反腐倡廉警世录》送给了我们。

谢谢晨报陪伴了我们20年,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生日礼物。”袁镇涛说,《重庆晨报》就像是他的一个老朋友。“老朋友过生,我当然要来庆祝了。

袁镇涛还在书中夹了一封亲笔信,信上写着:“20年读《重庆晨报》、剪《重庆晨报》、用《重庆晨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对话>

这本书我还会

继续摘编下去

重庆晨报: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为什么还要剪报摘编,而不直接上网搜呢?

袁镇涛:我希望这本书,是一本很严谨的书。你可以注意到,书中摘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具体的出处,有真凭实据。用网络搜是做不到的。

网络上的新闻,可能会有删减、添加,可能会不准确。《重庆晨报》报道权威可信,用它来做剪报摘编,是最合适的。

重庆晨报:我们注意到,这本书的书名用的是“警世录”而不是大家更常用的“警示录”,有什么特别用意吗?

袁镇涛:起名的时候,我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特别是一些老党员、老干部。

我们都觉得,“警世录”的“”字,寓意“世人”,更能体现我们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搞贪腐的人悬崖勒马,幻想贪腐的人打消念头。同时,我也认为,反腐倡廉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我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党中央“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决策及反腐倡廉工作轨迹,用全社会的力量营造出反腐倡廉的新风气。

重庆晨报:20年来,你坚持剪报、摘编,有没有想过放弃?接下来,你还会继续摘编吗?

袁镇涛:说实话,最开始还是觉得有点累,也想过就此作罢。但是,每天看《重庆晨报》,总是有新的内容会让我兴奋,让我忍不住想把它们珍藏下来,所以我坚持了20年。

接下来,我当然会继续摘下去。我们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对惩治贪腐下了很大的决心,也陆续有很多新的举措。这些我都要摘编进我的书里,与时俱进嘛。

我曾在晨报发稿近百篇

重庆晨报记者 卢雨 报道

4月22日中午1点,江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驰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翻看着4月9日与16日的重庆晨报。他关注的是财经新闻版关于江北嘴的系列报道,在他看来,这个善于发现和传播城市价值的报纸媒体,精准地将有着“2.0版陆家嘴”之称的江北嘴全方位地呈现了出来。

图/重庆晨报记者 雷键

人物简介

张驰 39岁

江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主任

用张驰的话说,他是重庆晨报的忠实读者,既因为这张报纸20年来不断传递出精准、有用、可读的新闻,也因为他与晨报有着近20年的不解情缘,在他进入宣传系统工作后,几乎就没间断……

18年前午后才看得到晨报

现年39岁的张驰,并非新闻专业出身。1996年,他从实用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万盛南桐镇广播电视站;同年,因参加万盛报社组织的通讯员培训会,被推荐到万盛宣传部,因此才干起了宣传工作。

1997年,因为要参与万盛的外宣,慢慢熟悉宣传工作的我开始关注市级媒体。”张驰说,那时主城与万盛没通高速,时空上的距离是3小时汽车或4小时火车的车程;加上当时报纸的“下乡之路”只能通过邮发、装车运送的方式,所以每天主城的都市报运抵万盛,要到下午甚至晚上了。

尽管如此,张驰现在还记得晨报那句颇为响亮的宣传广告语“太阳最最红,晨报天天新”,他每天对这份晚到的报纸充满期待,“下午2-3点,上班时间,跑收发室都要跑好几回,就为等到当天的晨报。

我当通讯员给晨报供稿近百篇

张驰对重庆晨报的期待,除了基于读者受众的层面对这张报纸的钟爱,还有一个特别原因是,他经常以通讯员的名义为晨报撰稿投稿。“看到报纸上有自己的文章,可以兴奋一整天。”他这样形容当时读到自己发表的稿子时的那种喜悦。

原来,力求打造石林旅游新区的万盛,1997年成立了对外宣传报道组,由宣传部的外宣骨干和万盛报社记者组成,张驰就是其中一位外宣骨干。“那时刚20岁出头,还没谈恋爱,所以每天吃过晚饭就往办公室跑,去写通讯员稿。”张驰说,尽管当时的稿件要通过手写、打印、传真的方式传给主城的报社,但当年写稿的心情,可以用激情澎湃来形容。

据张驰估算,1998-2003年的高峰期,他交给主城各报的通讯员稿,平均每周3篇、每月10来余篇、每年100篇左右;刊发最多的都市报就是重庆晨报,共计有近100篇。

中午没空看晨报就带回家晚上看

作为通讯员,张驰为何爱将稿件投给晨报呢?他半开玩笑地说:“因为当时通讯员的稿子在重庆晨报上比较好发。

张驰其实话里有话,他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是:重庆晨报一直关注主城周边区县的发展,而这些发展的声音当时通过通讯员的稿件传递到全重庆。“可以说在那时,晨报的视角就没有局限在主城,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区县,这也符合它‘城市价值的发现者和传播者’的价值观定位。

2002年,张驰调任江北区委宣传部后,更明显地感觉到了晨报的价值定位,“晨报总能通过稿件,准确地将信息与价值传达到市民和读者那里。

现在,中午抽空翻看晨报,成为张驰午休前的习惯;即使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时间午休,他也会把晨报带回家,晚上再看。“现在纸媒发展面临互联网冲击,但都市核心纸媒在内容价值上的权威性还是不可替代的,希望晨报既有互联网思维,又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导向作用发挥出来。

15年前接受晨报采访我很腼腆

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报道 在艺术的道路上,“钢琴王子”李云迪一直在探索着更多可能。

人物简介

李云迪 33岁

世界著名钢琴家

趁着两天的工作空当,李云迪接受了重庆晨报采访,他想对晨报说声谢谢,“晨报给我的感觉就像亲人,用温柔和鼓励的目光,关注着我这15年来一点一滴的进步。

重庆走出的肖邦赛冠军

李云迪出生在大渡口重钢厂,从小就开始练琴。2000年,18岁的李云迪一举摘得素有“音乐界奥林匹克”之称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肖邦赛金奖得主,他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从那时起,我就与晨报结了缘。”李云迪回忆,中国的首个肖邦赛金奖被重庆琴童摘得,这让不少北上广的大师名家对西南地区的钢琴教育刮目相看,“除了晨报对我重点报道,好像还有一些中央的和外地的媒体通过晨报记者找我做采访,而我那时初出茅庐,比较腼腆,被那种阵仗搞得有些遭不住。

通过晨报为家乡建言献策

15年过去,时间的历练让李云迪举手投足间多了份艺术家的淡定与成熟,他还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现在,李云迪在力求艺术精进的同时,也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我走过全世界那么多城市,真的觉得重庆的音乐基础教育堪称一流,我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帮助家乡打造钢琴之城。”李云迪说,他时常牵挂自己2013年首次参加重庆两会时提的那个提案,因为里面贯穿着他的音乐梦想和家乡情结。

晨报对我的每次提案都精心报道,让政府和民众都能了解到这些努力对于重庆的明天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我觉得在这点上,晨报作为重庆主流大报发挥了积极作用。”李云迪说,正因如此,只要是重庆晨报的采访他都尽量满足,因为与晨报记者的每次对话都很开心。

坚持纸质阅读丰富艺术感悟

此次接受晨报专访当天恰好是“世界读书日”,李云迪自然也聊起了关于阅读的话题,“我还是比较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书本带来的阅读感受,是电子载体所不能比的,题材方面会更偏爱艺术、文学、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可以丰富人生感悟提升艺术感知力的好渠道。而且我本身个性比较安静,读书是很适合我的消遣方式。

我也听说报纸这两年在转型,可能会有一些艰难,但与其说一味唱衰不如多给报纸一些信心,反正我自己平时都会看报纸。坦白说,虽然现在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很快,它们或许在速度比拼上有优势,但报纸上的评论和分析还是要更深入一些,报纸新闻的可信度也更高。”李云迪说。

祝晨报读者每天开心

对于最近的工作计划,李云迪说,他最近在忙着准备录音,七月份要到美国巡演,而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十月份去华沙做肖邦赛评委。此外,今年6月26日,李云迪会回重庆,为家乡父老带来一场演出。

谈及对重庆晨报未来的期许,李云迪说:“重庆晨报一直言之有物,在媒体报道手段和内容上也在不断创新,我觉得这点要保持下去,我还希望晨报能更重视音乐艺术方面的内容报道,比如可以设计一些类似音乐周刊之类的栏目。总之,祝晨报20岁生日快乐,越办越好,祝晨报的读者们每天开心,和晨报一起成长!”受访者供图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
第二届轨道交通摄影大赛优秀奖《穿梭城市间》
  为重温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