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忙碌了一辈子的文艺老兵

25.11.2015  08:52

  他在重庆接受音乐启蒙,创作了《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等上百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为写好歌剧《江姐》,他在渣滓洞把自己关了7天。《江姐》一问世,不到一年公演近300场,被称为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

  2014年11月18日,歌剧《江姐》赴空军驻福州部队巡演,阎肃和第五代“江姐”王莉(左二)、伊泓远(右一)、曲丹(左一)一起探讨舞台表演。新华社发

  新华社发

   人物小传

  阎肃,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1930年5月出生,1953年4月入党,1953年6月入伍,曾创作1000多部(首)作品,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

  “哪有校长站着讲话,学生却坐着听的?”一位八旬老人突然从椅子上起身,笔挺地站着,把正在向他致欢迎辞的校长吓了一跳。一时间,报告厅内掌声如雷。

  这是2010年9月某一日,出现在重庆南开中学报告厅的一幕。这位老人,就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词坛泰斗、著名剧作家阎肃。

  阎肃是在重庆接受音乐启蒙的。2015年11月19日至21日,阎肃先进事迹宣传媒体见面会在北京举行,此时的阎老已因操劳过度而重病住院。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阎肃的多名战友与亲人,试图从他们的口中,了解这位创作了一辈子的“常青树”的人生轨迹。

   一个念旧的老人

  在重庆接受音乐启蒙,至今保持着那时的许多生活习惯

  在空政,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阎肃。而谈到他,很少有人能绕过“重庆”二字。

  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抗日战争爆发后,阎肃随家人逃难到重庆,在南岸一家修道院的教会学校读书。在唱诗班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音乐。

  “神父教我们唱一些宗教歌曲,我还学会了拉丁古乐谱(四线谱)。”阎肃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重庆是他接受音乐启蒙的地方。

  1946年,阎肃考入南开中学。他对音乐的热爱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凭借在教会学校打下的音乐基础,他顺利成为学校合唱团一员,并担任四声部部长;他和同学们一起学唱进步歌曲,编写了人生当中第一部独幕剧,还自编自演了小话剧《张天师做“道场”》,成了学生中的“演艺名人”。

  在南开中学求学期间,虽然飘荡在重庆城大街小巷的多是《夜上海》《如果没有你》之类的歌曲,但从延安传来的《二月里来》《山那边哟好地方》等歌曲,也像一股股清泉般流入了阎肃的心田。阎肃曾得意地对战友说,“南开的自由空气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几年后,阎肃考进重庆大学,仍然是学校的文艺骨干。1950年,他被选调到西南青年文工团,5年后调入空政文工团。

  “重庆给阎老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文化部艺术司演出处处长杨雄向记者介绍,今年9月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备受关注,“这台晚会我们一直希望有个独特的开篇与定位。作为顾问的阎老告诉我们,当年抗战胜利时,重庆全城百姓欢呼雀跃、额手相庆,奔走相告。他建议晚会从抗战胜利这一角度切入,让我们豁然开朗,并由此确定了晚会主题。

  阎肃至今保持着在重庆时的许多生活习惯,“重庆范”深入骨髓。“老爷子很怀旧,对重庆的感情很深。”阎肃的儿子阎宇说,阎肃最爱吃的菜就是红烧肉、灯影牛肉、麻婆豆腐等,“他把重庆话称为乡音,说它是全中国最幽默的语言。他还特别喜欢川剧,家里那套《川剧总集》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个拼命的作者

  为写好江姐这个人物形象,他把自己关在渣滓洞7天

  李青是空政文工团演员,舞剧《红梅赞》主演。她至今还清楚记得,多年前自己与阎肃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

  2001年3月的一天,空政文工团排练室,李青正在紧张排练舞剧《红梅赞》。一位老人背着手慢慢走进排练室,开口就问:“你是哪里人?看起来有点像是南方的?

  “我是重庆人。

  “哦,《红梅赞》是《江姐》的姊妹篇,你对那段历史熟悉吗?你对演出这个舞剧是真感兴趣吗?”

  就在李青被问得一头雾水时,老人又提醒:“这部剧啊,你得凭自己的感受去跳。”说完,慢悠悠地走了。

  事后,李青向同事打听这老人是谁?同事回答:“他就是咱们团的‘定海神针’阎肃老爷子啊。当年为写好江姐这个人物形象,老爷子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把自己关在里头整整7天时间!

  歌剧《江姐》正是阎肃最经典的代表作。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部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歌剧横空出世,一年内公演近300场,被称为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

  李青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了“经典是怎样炼成的”。

  “当年,阎肃与创作团队许多成员一起去的渣滓洞。为了体验当时狱中生活的残酷,阎肃和创作团队一些成员干脆把自己‘关’了7天时间,戴上手铐、脚镣,还经常要被‘拉去坐老虎凳’,总之怎么真实怎么来,希望能真正感受到当时斗争环境的残酷和共产党员的坚强。”李青说。

  上老虎凳时,阎肃双腿几欲折断,“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词句正是在那时萌芽于他心中的。

  其实,不仅是《江姐》,对于任何一件作品的创作,阎肃都将“拼命三郎”精神发挥到底。阎肃的夫人李文辉至今记得,当年为了写《敢问路在何方》的歌词,这个“憨老头儿”每天像着魔一样在屋里转来转去地琢磨,最终,棉拖鞋竟然将地毯踩出一条深深的印痕来。

  “很多人都说老爷子博学多才、聪明绝顶,实际未必如此。”阎肃的儿子阎宇表示,“在父亲所获得的众多赞誉中,我只赞同一点,那就是勤奋、拼命。

  阎宇说,印象中他父亲总是坐在书桌前工作、学习,“他仿佛不懂娱乐。或者说,创作、阅读就是他的娱乐。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