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科技助力防灾减灾——重庆市气象局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24.08.2016  17:32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讲话谈到的。如何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在气象领域开展科技创新,重庆市气象局有着一套自己的办法。     8月16日,在重庆市“互联网++”俱乐部,重庆市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获得了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2016年重庆市“互联网++”试点项目授牌,被评选为2016年重庆市“互联网++”试点项目。这是对重庆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鸡窝地”、“巴掌地”多,土地资源利用限制因素多,肥力欠佳,是重庆耕地的特点。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提高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多品种、小规模农业生产气象服务能力是重庆农业气象服务的现实需要和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能否建立一个“入乡随俗”的软件或者平台,成了重庆市气象局研究的方向。     2014年10月,“重庆市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应运而生。精细化与智能化是该平台的两大特色,围绕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集约化制作、精细化智能化服务、专家农户互动化应用三大目标,该搭建了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子系统、智能服务网站、掌上通子系统以及业务监控系统,在重庆18个区县推广试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市不同区域、不同海拔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将及时有效信息送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农户手中,用最精细的服务帮助农户增产增收是这个平台的重点任务。看,来自巴南二圣镇的农户李坤国就感同身受。今年3月,李坤国发现自家地里几棵梨树的叶子都发黄了,便拍了张照片,发到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的“朋友圈”,询问是什么症状。农业专家伍加勇和许静随即回复“是梨树的黄叶病”,并提出喷洒农药的具体建议。类似这样快速的交流和有针对性的服务贯穿了“种、管、收、储”每个环节,在平台上,专家可以大展身手,农户在生产中也更安心。      随着平台的开发和完善,目前已建立了水稻、玉米、柑橘等9类作物农业气象服务指标 69 项、农业气象服务模型26个、专家知识147条,注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户2801户,圈定高产示范片195块,农田 1283 块,发布春耕春播期气象适宜度、再生稻萌芽适宜度、柑橘低温冻害等决策服务产品36种,直通式精细化农业气象产品34种。利用科技,创新发展,依托重庆市农业气象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集约化制作,重庆气象部门从真正意义上将科技运用到生产生活,让农户可以从中受惠。     “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是庄稼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天气谚语,曾经,人们借此可提前预防躲避冰雹造成的人身伤害,然而地里的庄稼却躲不了。而现在,因为有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重庆市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管理平台,“庄稼们”也可幸免于难了。      8月2日17时31分左右,雷达强回波逐渐移近黔江区,人影综合指挥管理平台于17点37分至18点57分监测到黔江部分作业站点满足防雹预警条件,未来10-30分钟内下冰雹的几率非常大。于是,值班员立即向黔江区的邻鄂、马喇、水市等作业点推送了17条防雹预警通知,并通过平台密切关注回波变化,对防雹条件较好的作业点进行人工指导,要求各作业点抓住时机开展好防雹作业。当天下午,黔江白土、中塘等8个作业点开展了人工防雹作业,共发射高炮弹72发,火箭弹8枚,作业区域内未出现雹灾。     2014年3月开始,重庆市人影办就着手开发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管理平台,平台根据重庆人影的市-区县-作业点“三级联动”作业指挥响应模式建立,它以智能手机、对讲终端、视频摄像为扩展设备,充分利用了3G网络、ARCGIS、GPS定位及云端数据库服务等新技术。平台集业务流程化、功能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等优势于一体,按照人影业务流程进行功能开发与资源整合,基本实现了作业条件分析科学化、作业指挥智能化、安全监管规范化以及上下功能一体化,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影工作的集约化。     与平台一起兴起的还有一个聚焦“互联网++人影”的重庆人影APP,该APP是重庆市人影综合指挥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人影各级业务流转的重要载体,突出了对地面作业端人影业务的支撑,体现了“移动工作站”式“互联网++”思路,实现了“指尖上”的业务管理。2016年市人影办对各级需求进行梳理,对各种功能进行完善,主要功能设计涵盖人影信息的发布、查询,市-区县-作业点的三级互联互动,作业点的空域申请、信息上报、灾情上报等,力求做到让每位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收得到,看得懂,实时交互,掌控全局”,提高人影作业执行力。今年5月,重庆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对APP进行了升级,该APP被纳入了重庆市气象局2016年拟培育创新项目,并即将参加第二届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会议交流展示。     5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把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重庆山脉纵横、水系发达,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重庆的天气特点呈现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及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准确监测强对流天气,做好临近预警服务,成了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的重要环节。2010年,重庆市气象台开始建设针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平台,并结合重庆的地理环境,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重庆市强对流天气预警一体化平台(简称CANNAS平台)横空出世。     6月18日17时30分左右,重庆市气象台短临预警值班人员在主城偏南的地区发现了零散的强对流回波,值班人员预计此降水回波会给主城区带来较强降水,在18时19分,通过CANNAS平台强对流警报制作页面,预报员勾选了短时降水、阵性大风选项,并圈定了重点降水区域,平台自动生成了一条强对流天气警报文本,自动选取了圈定区县及其周边区县作为联防提醒的对象后,值班预报员点击了发布按钮。     与此同时,值班员选定的区县及其周边区县的用户通过CANNAS平台的预警监控页面,就会看到市气象台用户的头像闪动,并伴有提示音。直到接收对象点开消息,或者此次过程结束,闪动和提示音才会结束。     大雨如期而至,18时-20时市区降水普遍在30mm/h以上。短短不到2小时的时间下这么大的雨,从19时开始CANNAS平台上山洪地灾模块的网页上已经有蓝色到黄色的警报符号在闪烁了,原来是系统监测到降水强度超过了设置的山洪地灾气象风险预警阈值,阈值显示,这些地区很容易造成城乡内涝、山洪等次生灾害。市气象台值班预报员也觉得事态紧急,马上拿起鼠标,在20时通过CANNAS平台圈定了市区及其以南的区县,发布了山洪地灾气象风险预警指导产品对区县进行指导。这些位于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强降水区域的信息员接收到信息后,可直接根据当地情况,展开减灾服务。     对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是CANNAS平台的“主业”,除此之外,重庆市气象部门还认真分析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创新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工作机制。     目前,CANNAS平台目前已建立了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的市-区县一体化流程,能对全市1924个自动气象监测站、299个山洪易发点、16655个地灾隐患点和19659个发布对象(信息员和应急处置人员18945个、电子显示屏714块)进行精确定位。结合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和临近预报,预报员可对自动圈定的预警范围进行修正,自动定位发布预警信息,实现了市-区县一体化,强对流监测预警和山洪地灾气象风险业务集约化,实现了预警产品的“测得准、传得出、用得好”。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如何用人才开展新技术研究,又如何利用技术发展来促进人才培养,让二者相辅相成是关键。2011年,重庆市气象局以主要业务单位为依托组建了9个业务技术攻关团队,围绕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业务急需的关键技术开展持续攻关和联合攻关。5年来,9个业务技术攻关团队紧密结合业务服务需求,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建立了重庆暴雨预报方法,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与短临预警技术,气候监测定量化评价指标、气候诊断和预测物理概念模型等,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是气象人不断奋斗的结果,也是科技创新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十二五”以来,重庆气象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建成重庆市雷电灾害鉴定与防御、农业气象与卫星遥感两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市防雷接地野外试验基地,完成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一期建设。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业务科技攻关,与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博士后。五年来,新增科研立项27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6项。     “十三五”已开局起步。“要大力推进创新能力建设”这是2016年全市气象工作暨汛期防灾减灾会议上,中国气象局于新文副局长和重庆市刘强副市长针对“十三五”重庆气象创新工作提出的要求。下一步重庆将着力构建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气象事业发展提质增效。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