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说丨科技创新才能“捍卫蓝天”
本周末,2018重庆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简称“国创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在由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等承办的生态环保前沿科技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作了题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趋势分析与科技需求》的报告,他认为,科技创新才能“捍卫蓝天”。
现状:环境空气质量处良性发展
在报告中,张远航院士以其在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科研成就作为支撑,深入分析大气质量变化趋势,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认为,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处于相持阶段,大气污染的有效控制依赖于核心科学问题研究的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战略转型正在起步,科学决策的良性互动取决于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区域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日臻完善,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依赖于多污染物联防联控的实践。
“我们要进一步努力,改善污染的现状,让蓝天不再依赖于一阵大风或者一次重大活动,最终实现‘蓝天白云’。”
臭氧和PM2.5问题是蓝天保卫战中的重点
“二次污染防控是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关键。当前环保部正在牵头实施的攻关项目,基本能够满足蓝天保卫战的科技需求,特别是在区域环境管理、严防严控的技术方面。在蓝天保卫战当中还要加大控制力度,特别是VOC的国家、城市、区域方案,应建立相应的管控措施,才能进一步增强打赢蓝天保卫战决心。”张远航院士认为,大气环境保护中,二次污染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二次污染的问题中,臭氧和PM2.5问题是蓝天保卫战中的重中之重。
怎么做?科学治理+科技创新
张远航院士认为,蓝天保卫战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思路,从四大结构、秋季重污染治理入手。坚持污染防治工作是四大结构调整环境领域的重点,以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清洁空气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公民的全面参与。
“实际上,我国的大气环境问题比想象的更加复杂,许多已知的反应机制与国外经典化学机理尚无法很好地解释我国的污染状况,这给我国的研究者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在中国开展本地化的原创性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的创新也成为团队一直以来的目标。”张远航院士表示,在大气环境工作中,科学的治理加上科技上的创新,将会是我们的“杀手锏”。
“我们已经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未来还需不断巩固,面向世界,力争成为学科的领跑者,成为国际合作中的领袖级合作者和关键技术的提供者。”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