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57)|九园包子:陪都时期最奢侈的小吃

04.06.2017  07:54

老重庆的味道是什么,只有老重庆人心里知道。那些几百年传下来的老字号里,不仅有着让人垂涎的美味,更存放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享有中华名小吃、重庆老字号、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十大包子名店及中国特色包子等荣誉的“九园包子”,对于许多老重庆人来说,正是这番幸福而甜蜜的回忆。

诸葛亮发明的“面人头

吃包子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刚刚出笼的包子新鲜欲滴,拿在手里滚烫柔软。咬第一口,吃的皮比馅儿多,面皮带着一点馅儿的咸香,第二口是货真价实的肉馅儿香味,吃在嘴里满是汁水丰富的肉和油。肚子里少有油水的年代,这般享受实在难得。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以智慧七擒七放孟获,收服了南方的少数民族的蛮夷。蛮夷人每逢祭祀,要取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当贡品。诸葛亮为改变这害人性命的风俗,便与伙头军商量,用米酒、面粉揉在一起,做成和人头相像的样子,里面还包上牛羊猪肉的馅,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用以代替“真人头”作祭品。

祭祀活动完成以后,诸葛亮又请大家一起分食剩下的祭品。人们从未尝过如此美味,顿觉精神焕发,包子顺其自然成为民间美食。因为“面人头”是按蛮夷人头的样子做成,称之为“馒头”。后来才细分出没有馅的是馒头,包了馅的是包子。

气质不凡的九园包子

民国时期的1931年,在重庆城鱼市街(现在的较场口得意广场轻轨通风口前)有一家叫“九园”的小吃店开张了,老板叫苏泽九,内江人氏。

苏原为孙中山革命军喻毕威部的参谋长,后退伍,由开书画店的公孙长治资助2000个大洋开办餐馆,公孙长治以苏泽九名字的第三字“”为题材,取名“九园”。有期盼“长久”之意。据说公孙长治为九园题写店招时,适值年三十深夜,当写完店招最后一笔时,窗外初一的第一声火炮刚好炸响,公孙笑曰:此乃大发之兆也。苏泽九是个好吃狗,虽然什么东西都吃过,但对家乡菜念念不忘,现在开馆子了,请内江厨师郑均林主厨。郑大厨深知在众多的面食中,食客最喜欢的可能要数包子。于是以内江名小吃“一品点心”为基础制作出“九园包子,博采众长,在制皮、调味、做工上狠下功夫。为满足不同需要。

九园包子与众不同。九园包子不以个出售,而是以客出售,一客两个,甜咸各一,统称“九园包子”。咸馅用带皮猪宝肋肉、精瘦肉、干贝、金钩、口蘑、加老姜、小葱、甜酱精盐、芝麻油、胡椒粉、味精、酱油、料酒等原辅料制成;甜馅则用猪板油、冰糖、蜜枣、蜜樱桃、蜜瓜条、核桃仁、芝麻、白糖等原料制成,

由于包子做工精细,其形美观好看,其味鲜香适口,深受食客欢迎,苏老板深懂经营之道,他知道好东西要吃得欠,不要吃得厌,才能吊起食客的胃口,他的包子选料绝对上乘,现做现卖,每天只做500客,上午10点开门,售完为止,绝对不多做。一时间九园包子“洛阳纸贵”人们争相品尝。

魂牵梦绕的幸福滋味

陪都时代,一代名媛蔡文敏酷爱上清寺九园包子,小少爷早上醒来要看到色泽润白、面皮松泡的包子,才笑逐颜开。可是九园的包子每天限量供应,500客包子(每客两个,咸甜各一)8点准时出笼,不出半小时便一抢而光,所以天刚蒙蒙亮就排起长队。

1938年苏泽九遂以20两黄金将“九园”转让给傅文彬经营。1939年五月三日、四日重庆遭日机轰炸后,傅文彬将“九园”转给南京人孙伯清经营。到1945年,孙伯清又转给张壁成。临解放时,“九园”由申子华主持。其间,该店先后迁至关庙、磁器街、新生市场、五四路、道门口、打铜街,最后在小十字驻足;制作师傅还有关玉祥、闵柱槐等。九园包子多次被评为重庆名小吃。

1958年以前,“九园食店”早餐以供应包子为主。中晚餐供应品种齐全:一是面食:有抄手、鳝鱼面、鲫鱼面、鸡丝面、炖鸡面、炸酱面、稀卤面、三鲜烩面、伊府面(各色伊府炒面、伊府烩面)、酸菜肉丝面、自由面等。其供应有燕窝耙、八宝饭、鸭参粥、伊府面、三鲜烩面、抄手以及软酥鲫鱼、陈皮牛肉等。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园包子进入鼎盛时期。在很多重庆人的儿时记忆里,往往有这样的场景:父母带着自己,买上一个九园包子,作为奖励或者礼物,父母自己却舍不得吃。在九园包子因为旧城改造而消失的十几年中,那么多人一直在寻找它。

深得真传的九园蒸菜

在主城消失十多年后,2011年11月在上清寺中山四路1号恢复营业。

九园包子已有80年历史,如今升级成为九园蒸菜馆。九园包子最权威的传承者龚志国先生最擅长面点,对九园包子老字号的恢复有着独特的理解:既保留九园包子从选材到制作的优秀传统,也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良。

九园蒸菜馆的中餐品种极其丰富,继承了九园包子的精髓——讲究。乳鸽汤先要大火冲开转中火小火,炖至8成熟再蒸,使食材本身的蛋白质分解到汤里,锁同时避免食材散架。蹄筋牛腩煲也先烧至8成熟,再换煲仔蒸,以保留原材料本身的香味。

另一方面,现代饮食不太提倡大油,所以在选肉的肥瘦比例上做出一些调整。制作包子皮的面粉也用了高档的进口面粉,使面皮在口感上更加细腻化渣。除了经典小吃,还开发了如奶黄包深受小孩喜爱的港式新口味。

综合自华龙网 大渝网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