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窘境也是“中国制造”的困境

12.10.2015  08:18

重庆酉阳,因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青蒿素都来自这里,被称为“世界青蒿之都”,随着屠呦呦获诺奖而名声大噪。记者走访发现,除了之前就出现的跟风种植、产业低端等问题,酉阳在青蒿发展上有了新的尴尬和苦恼。2005年后,青蒿价格起起伏伏。到了今年,预计价格只有5元每公斤,成为多年来的最低值。

(10月11日《华西都市报》)

青蒿素最先由中国人研制而成,中国也盛产青蒿。但中国青蒿素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占据有利地位,其原因有很多,如在青蒿素研制之初的七八十年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缺乏专利保护意识,而美国、瑞典等国的研发机构和制药公司便在中国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研究,申请了大批改进和周边技术专利。虽然1985年后,中国意识到了国产青蒿素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缺陷,但国外已捷足先登,时至今日,中国制造的青蒿素类药物只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1%。

而青蒿素原料药,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好青蒿却卖不出好价钱。如把青蒿素当原料药生产,受到的管制与约束就多,由此也会增加企业成本,一些企业打起擦边球,不把青蒿素当原料药,而当作一种提取物生产,规避了有关部门的不少规定。最后,正规经营的企业亏本,投机取巧的人却赚了钱。这就造成逆淘汰现象,坏的淘汰好的,造成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另外,跟风种植让青蒿素供过于求,目前全球需求量为180至200吨,中国每年产量达四五百吨,国产青蒿素自然一再贬值。同时,国产青蒿素产业低端,也亟待转型升级。

国内生产青蒿素的企业希望借助屠呦呦获诺奖,让青蒿素价格涨上去,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因为随着屠呦呦获诺奖,国际市场可能将更多目光投注于中国生产的青蒿素身上。但要看到,这种关注热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产青蒿素的地位,要改变,最重要的是产能升级,规范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等等。

屠呦呦获诺奖与现在国产青蒿素的窘境形成鲜明反差:完全由中国人生产研制而成的青蒿素,却在技术改进与完善、产品质量等方面被国外反超,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这映射出的也是“中国制造”的困境。戴先任(学者)

相关评论>

马上评屠呦呦为院士?

那才是真扯蛋!

获得诺贝尔奖却不是院士,许多人为屠呦呦抱不平,认为我们的院士评选制度扯蛋,该给屠呦呦评院士——并且早就该给屠呦呦评院士了!对此舆论,我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如果真的马上给她评个院士,这才是真扯蛋!

诺贝尔奖和院士之间,各有各的评选条件,并不存在“获诺贝尔奖就一定该是院士、是院士就一定要获诺贝尔奖”这种逻辑关系。

现在有一种现象:一旦有人取得成绩,原来没有的各种相干不相干的荣誉、称号、待遇纷至沓来,让人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有的甚至对许多制度产生怀疑。中科院也许需要反思院士制度存在的问题,该改进要改进,但也大可不必随波逐流,该坚持的还得坚持!

我不知道屠呦呦是否达到了院士条件,但我不支持因为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就送一个“院士”称号。当然,如果屠呦呦达到了条件,如果院士评选修改了条件(比如获诺奖的一律授予院士),屠呦呦评上院士,我还是衷心支持。胡海军(公务员)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