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年轻人愿为非遗产品买单,他们也很喜欢荣昌夏布哟

09.06.2019  20:23

6月8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与支持下,唯品会公益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非遗时尚产品覆盖品类日益丰富,且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溢价认知不断提升,非遗手艺人的生产效率与收入双提高,消费升级打开非遗消费新市场,助力了精准扶贫,“非遗新经济”效应初露。

非遗手艺人数量增加且年轻化

报告》从非遗生产端、行业端、消费端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与分析,在行业聚力、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非遗时尚产品打造、电商公益售卖等方面为政府、机构、品牌等相关方提供智库支持。

两年来,唯爱工坊立足非遗新经济发展的实践,为非遗活化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为非遗重回大众生活获得迭代发展探索了新模式。

在非遗生产端特征及变化层面,《报告》显示非遗手艺人数量持续增加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唯爱工坊第二年度合作的非遗手艺人数量,较第一年度增长7倍,其中“90后”非遗手艺人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00后”非遗手艺人也陆续开始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消费者愿为非遗产品付费

此外,手艺人生产效率与质量明显提升,非遗成为手艺人的“脱贫生产力”。随着手艺人不再因生活压力而放弃传统手艺,在家门口就能通过手艺获得收入,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现象也逐渐得到改善。

报告发现非遗消费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尽管“80后”仍然是消费主力,但“90后”用户占比达到17.2%。相较其它年龄段人群,“90后”更以235元的客单价名列首位。

此外,近五成消费者主动开始搜索和了解非遗产品,线上社交媒体成为用户了解非遗产品的重要渠道,年轻一代对非遗产品的溢价认知不断提升,超七成唯爱工坊消费者表示愿意为非遗产品溢价付费。

中国非遗保护跨界融合形式丰富

在线下,各类博物馆、展览、旅游与非遗的结合,为非遗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但受地域、时间等方面条件限制,传播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非遗的跨界融合开始转战线下。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丰富的非遗传播形式开始出现,各类与非遗相关的影视剧、综艺、动漫、游戏、直播等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让非遗走入更多年轻人的生活。非遗+电商的形式更是进一步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为非遗产品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

报告显示,目前,从开发到销售,非遗产品实现全产业链升级。

设计方面,随着设计师和品牌的不断加入,让非遗产品美感和实用性大大提升,帮助非遗产品走入现代生活;产品生产方面,新共创方的加入为非遗产品的生产带来了丰富的上游供应链资源,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价格更加亲民。非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销量增长迅速。

荣昌夏布成为受欢迎非遗产品

非遗技艺全面开发,消费品涉及的非遗技艺种类不断增加,荣昌夏布进入这一行列。据报告显示,2018年就有彝绣、汉绣、藏绣、蜡染、云南银饰、夏布、黎锦等20余种非遗技艺,成为唯爱工坊非常受欢迎的产品。

从消费者爱好来看,消费者更偏好保留明显民族元素的产品。而相较于大面积使用非遗元素,消费者更易接受小范围巧妙融合非遗纹样的产品。比如将非遗元素多呈现在衣领、裙摆等位置,以小面积使用为主,销量转化表现更好 。

从消费价格来看,亲民化产品定价更受欢迎,300元以内价位的非遗产品接受度最高。从消费者群体年龄段划分,客单价均超200元,90后客单价最高。

70后偏爱围巾,卫衣成90后“团宠”,而女性是非遗消费主力人群,且购买力更强占到77.9%,男性占比为22.1%。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 实习生 黎盛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