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Vlog|非遗扶贫:车田绣娘的巾帼脱贫路

03.01.2020  10:52

图为车田乡苗绣“非遗工坊”的绣娘们在制作苗绣。新华网 黄俊辉摄

图为伍小拉在一针一线地编织苗绣。新华网 李相博摄

  新华网重庆1月2日电(黄俊辉)“非遗扶贫”是一种创新扶贫模式,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手艺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结合起来,实现贫困户能够增加收入的一种“扶贫模式”。近年来,重庆市酉阳县积极出台政策扶持苗绣等非遗技艺的传承,让非遗文化与市场对接,带动当地村民从事苗绣产业,使非遗技艺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也解决了当地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伍小拉,是酉阳县深度贫困乡车田乡苗绣“非遗工坊”里负责人,她自己也是一名手艺精湛的“绣娘”。家族世代从事苗绣的她,为了帮助贫困乡亲,主动承担起苗绣手艺的传授任务,让车田乡50余名“绣娘”通过这门手艺摆脱贫困。

  据介绍,这项非遗脱贫项目,获得了鲁渝东西扶贫协作项目的资助。乡里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妇女,可通过3个月的免费学习,然后在工坊从事苗绣工作。培训除了通过“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点,帮助贫困妇女初步掌握手工编织技巧外,合格人员还可以直接当“绣娘”,也可以回到家中当“织女”。完成的苗绣作品由酉州苗绣公司按照市场价进行收购,以此达到帮助该地区贫困户脱贫的目的。

  伍小拉说:“每位绣娘月保底工资1200元,然后根据每月工作量进行计件。平均一位绣娘每月可绣200件加工品,获利800元。加上保底工资,每月一共就是2000元。

  今年30岁的耿宝华也是苗绣工坊的“绣娘”,她说:“我每天上午9点开始刺绣,下午3点可以下班去接孩子。从事这门手艺不仅让家里脱贫了,还有多余时间照顾家庭。”她觉得这项非遗脱贫项目可谓一举三得,很适合家庭妇女。

  据介绍,车田乡当地的留守妇女可以自主选择到工坊来上班,也可灵活在家当绣娘承接订单。自该项目启动以来,猫头坝村“非遗工坊”已组织了四期培训。截至目前,非遗工坊累计培训400余人次,吸纳留守妇女52名,其中贫困户45名,残疾人3名、低保户2名,苗绣产品年销售额达300余万元,“绣娘”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这根小小的绣针,不仅绣出了美丽的苗绣图案,更绣出了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美丽画卷。 

编辑: 李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