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40年 一路改革一路前行

06.06.2017  08:40

2017年高考大幕将启。从1977年恢复高考,转眼40年过去,它悄然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40年来,这项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试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改革。高考的指挥棒,一直指引教育改革家们试水前行,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推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完善。

中国的快速发展,高考也不再是独木桥,人们也开始以平常心看待高考。如今,高考也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可以在国内上大学,还可以用高考成绩申请一些海外的大学;过去“一考定音”的模式在悄悄改变,现在要综合考察学生的素质;自主招生则丰富了高考的形式。

伴随着高考改革的前行,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而唯一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学子孜孜以求的大学梦。

明天,重庆将有21万多名学生走进高考考场。学子们,祝愿你们都能梦想成真!

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在这40年间,改革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改革方案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全面落地实施。从1977年到2017年,高考的科目设置、考试内容、次数、招生体制和方式等,都在不断地进行变革。

考试科目

多次进行改革或试点

历年高考中,针对考试科目的改革次数最多。

1977年 ,分为文史和理工两类,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1981年 ,高考科目变为文科6门(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7门(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1991年 ,湖南、海南、云南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进行了高考改革实验,将高考分科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文史考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理工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医农考数学、外语、生物、化学,地矿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地理。考生根据报考的专业参加有关科目的四门考试,但不得兼报两组。

1994年 ,国家教委(1998年3月更名为教育部)在高中会考基础上,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考“语数外+历史、政治”,理科考“语数外+物理、化学”。

1997年 ,高考科目组开始试行“3+X”方案,并于1999年在广东率先试行。“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X”指由高校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

2000年 ,吉林、山西、江苏、浙江施行“3+X”方案。2001年这一方案扩展到18个省、市、自治区。2002年,全国全面推行。

改革之初,“X”有多种选择,但在实施中,大多数省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高考招生

2001年开始自招试点

40年来,高考的招生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4年 ,我国进行保送生试点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高校扩大试点。当年,保送生制度主要针对部分有特殊才能或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推荐、选拔和考察,免予参加高考,直接录取。

近年来,保送政策连年收紧,高考保送经历了多次“瘦身”。 2017年 ,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从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

近几年,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风生水起。 2001年 ,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 2003年 ,教育部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22所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要求各高校进行自主考试与面试,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与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 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28所, 2005年 扩大到42所, 2006年 扩大到53所。

2010年 ,清华和北大各自联合其他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初步形成了“华约”、“北约”。 2011年 ,“两大阵营”自主招生考试同时扩军。同时,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牵头成立的“卓越”联盟,也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联考,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015年起 ,教育部的规定,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

高考命题

从自主命题到全国一张卷

1981年至1985年 ,国家教委开始在广东进行标准化考试试验,并于1989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规划》。标准化考试,是指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目的、命题、施测、评分、计分、分数解释等都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从而严格控制了误差的考试。

1985年 ,同时进行了分省命题的尝试。上海市率先试行自主命题,2002年北京市也获得了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单独命题权。2004年,分省自主命题范围扩大,天津、广东、重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辽宁9个省市开始分省命题探索。

2014年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后,恢复“全国一张卷”成为改革大趋势。

2014年 ,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15个实行统一命题;2015年,江西、辽宁、山东加入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2016年,使用统一命题试卷的省市增至26个。

2000年 ,北京、安徽进行春季招生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此外,录取方式也在改革。2002年,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2004年,全国共有15个省区市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

重庆高考40年

招收人数越来越多 招生工作越来越规范

中国恢复高考四十年,重庆的高考也经历了诸多变化。

重大招生增长了5倍多

1977年,重庆大学计划招收955人,涉及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冶金技术、电厂热能设备、炼铁、炼钢、轧钢等25个专业。

1978年,重庆大学计划招生人数为1315人,新设数学、物理、化学、应用力学、电力学、矿山工程物理、无线电通讯、电视技术、金属材料等十个专业。

2015年和2016年,重庆大学分别招生6319人、6318人,相比40年前,招生人数增长了5倍多。

四川外国语大学(当时叫四川外语学院)1977年招生225人,其中英语专业120人,法、德、日语专业招生105人;1978年招生249人,其中英语专业142人,法、德、日语专业107人。

招生工作越来越规范

紧跟相关政策要求,重庆在不断地调整和规范招生工作。

2015年,重庆高考加分政策降低6项照顾分值,并界定了获奖时限。对原加分政策中,“市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一、二等奖者”和“体育尖子”6类加分照顾,由以前的加10分调整为加5分。

2017年,重庆制定的“报考市属院校的三峡库区搬迁移民考生加5分”和“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线下5分可视为达线,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2项照顾政策取消。

2010年,重庆首次在本科第一批试行“平行志愿”。2015年调整志愿结构,在本科第二批、第三批和高职专科一阶段、二阶段4个批次中,将原来的“3+3”志愿结构调整为6个全平行志愿。

专家说高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高考应从“指挥棒”向服务转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1977年恢复高考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恢复中国整体的教育制度,而对当时的一些青年人来说,则意味着改变命运。

恢复高考10年后的1987年,高考整体的升学率也是不高的。甚至到了199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在精英化教育阶段。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高考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改变命运。

1999年起,高校开始扩招,中国的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发生了彻底改变,现在整体的升学率已经达到了75%,到2020年基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考的意义就不再是改变自身命运。

相比40年前的高考,今天的高考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但高考应该朝着变成评价考试的方向努力,教育要回归到关注人本身,促进每个个体的完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考。

也就是说,不能用单一的分数选拔来评价学生,高考应该变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考试评价,要从指挥棒功能变成服务的功能。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傅柃畅 实习生 郭俊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