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纪录片《城门几丈高》隐藏故事大揭秘!诗仙李白为重庆母城写下第一首诗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重庆城的来路在哪里?是每一个重庆人都想知道的问题。随着9月2日晚上五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开播,问题的答案开始一点点浮出水面。
2日晚上,当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的第一集《朝天门》在电视荧幕上拉开序幕之时,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接受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专访,揭开了这部纪录片背后所隐藏的一个个远旧的故事。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接受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专访
朝天门就是重庆3000年历史来路的标志
为什么纪录片要选择从《朝天门》开始?周勇说,首先是因为朝天门所在的位置是重庆历史上第一座城门修筑的地方。在历史长河中,朝天门更成为重庆城的标志所在。
“城门,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人精神的象征。要追溯重庆的城市起源,一定要从城墙和城门开始”。因为在中国古代,一个地方能被称之为城,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高高的城门和城墙。
▲片中三维复原的朝天门
“重庆,有城门、城墙的历史,远远不是人们现在所看到的九开八闭十七门,其实早在公元前,重庆就已经是一座城,那时,它名为巴郡。”
翻开手中的《重庆通史》,时光顺着周勇的手指回到了公元前的秦朝。公元前316年,在张仪和司马错等人的运筹下,秦国攻灭蜀国和巴国,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北可提供天府之国的粮草,顺流而下可攻打楚国。
巴郡建立后,郡治江州。在如今的朝天门一带,张仪第一次筑城,建起了重庆的第一座城门和城墙。
▲朝天门古城墙
由此开来的历朝历代,这块两江交汇之处,都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门户。
中国都城南迁以后,重庆人在这里迎官接圣,迎来送往顺江而上的大小官员,接下朝廷从水路而来的一道道圣旨。同时,不少文人墨客来到重庆,尤其是从唐代开始,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黄庭坚……一大批代表着中华文化顶尖水平的大家名家,从朝天门无数次地穿行而过。重庆开埠,第一艘外国轮船,就是顺江而上,在朝天门码头打开了重庆对外开放之门。清末民初,邹容、杨闇公、聂荣臻、邓小平、陈毅等川渝先进青年从这里登船出发,走上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在古代,重庆是一座军政城堡,城门是封闭的标志。到了近代,城门打开了,从此再没有关过。朝天门既是重庆城市历史的标识,也是重庆人秉性和精神的象征。因此要说重庆,怎么能不从朝天门开始呢?这也是为什么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用《朝天门》开篇的原因。”周勇说。
李白是历史上第一位为母城写诗之人
历朝历代那么多大家名人来过重庆,那么他们都为重庆留下了名篇佳作。但是哪位第一个写下对重庆母城渝中的赞美呢?
通过自己的多年研究,周勇给出了答案。
“在汗牛充栋的史料中发现,从唐代开始,不少文人的诗作中开始提及了重庆母城。”周勇说,在唐代以前的诗词中,重庆母城有关的诗句却几乎不见其踪迹。
“根据我研究的史料表明,诗仙李白是有明确记载的吟咏渝中的第一位诗人,《峨眉山月歌》是吟咏渝中的第一首诗。”
周勇称,在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武德元年(618年),巴郡为渝州。《峨眉山月歌》作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途中,这里所提到的“渝州”,即今天重庆主城的渝中区。
▲渝中区的洪崖门,如今成了著名网红景点洪崖洞
在李白眼中,在这首传诵千年的诗篇中,重庆城是怎样的美景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而紧随李白之后的,则是和李白同时期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曾经写下了《晓行巴峡》,诗中有“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句。当时王维大约投宿于主城渝中最高处枇杷山或浮图关一带,故能观赏到“万井出”和“二流明”的景色。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晚于《峨眉山月歌》。
这些史料表明,李白是有明确记载的吟咏渝中的第一位诗人,而《峨眉山月歌》则是吟咏渝中的第一首诗。
英国人对重庆的丰富资源和市场潜力垂涎三尺
1898年3月9日清晨,英国人立德乐带领“利川”号蒸汽轮船出现在了朝天门码头,这是第一艘试航川江、开进重庆的轮船,这也是真正撞开重庆城门的历史事件。立德乐之后,外国商船、军舰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洋人来到重庆。重庆航运业和城市近代化历程从此开始。
▲英国商人立德乐夫妇最早将照相术带入重庆,留下了城市的第一批影像
为了撞开这扇让西方人垂涎三尺的城门,英国人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40年的努力。
究竟重庆为什么能让当时的英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只为打开它的大门呢?周勇揭开了谜底。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抢夺并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列强已先后将中国的近邻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并以此作为根据地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国出现了边疆新危机。地处西南的川、云、贵、桂、藏成为英法分别从缅甸、印度、越南侵夺的目标。而重庆首当其冲。
▲英国档案馆中保存的重庆19世纪末影像
1876年9月13日,在英国军舰的威胁下,李鸿章和英国公使威妥玛在中国烟台正式签署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有三个部分,其中“通商事务”一节中规定:
“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
“又四川重庆府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轮船未能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俟轮船能上驶后,再行议办。”
烟台条约将川江通航作为重庆开埠的前提。因而要实现重庆开埠,就必须首先实现宜渝通航。1881年12月,英国驻重庆领事谢立三(Hoise)乘吃水0.91-1.2米的帆船安然越过新滩后声称:“有什么理由会堵住一艘同样吃水,利用蒸汽动力而又有特殊构造的轮船上驶呢?”
谢立三加速对宜昌以上的航道进行全面勘测,并对重庆地区的丰富资源和市场潜力进行深入了解,他在报告中强调,重庆开埠的意义远远超出四川一省的市场开拓,它实际上是涵盖中国大西南的庞大市场的重要步骤。
英国造船不远万里运到中国只为打开重庆大门
如何才能让轮船开进重庆,以符合《烟台条约》的要求?最早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的是英国冒险家立德乐。他1883年3月18日,乘坐木船从宜昌出发,考察川江航道,21天后,4月7日抵达重庆。随后返回英国,在格拉斯哥的造船厂按照在峡江中航行的木船吃水能力,专门制造了一条特殊的轮船,并把它拆开后不远万里运到了中国的上海进行组装,开始沿长江而上冲击重庆的航路。
▲19世纪末,重庆东水门
周勇说,1889年2月,这艘在英国设计制造的长53米,宽8.5米、吃水104米,能装载350顿货物和92位旅客的“固陵号”蒸汽轮船,就在运抵上海装配完成后,驶达宜昌待发,准备正式开辟宜(昌)渝(重庆)航线。
就在立德乐积极准备的同时,英国驻华公使也正式照会清政府总理衙门,要求清政府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立即向立得乐颁发宜昌至重庆的长江航线开放通航的行轮执照,并转饬沿途地方官弹压当地船民,保护“固陵号”。
由于“固陵号”既快捷又安全,运价也远低于木船,必然抢夺木船业的生意,特别是川江险滩林立,航道狭窄,轮船碰撞、浪翻木船的事故难以避免,直接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计和生命安全。
为了害怕激起众怒,清政府不得不开始与立德乐进行谈判,1888年,谈判开始。1889年3月,中方与立得乐终于达成一项协议:中国出资12万两白银,买下立得乐的“固陵号” 轮船及其在宜昌的码头等设施。
但此举最终没能阻止英国撞开重庆的大门,中英双方经过反复交涉和权衡利弊,在1890年3月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其主要内容是:
一、重庆即作为通商口岸无异;
二、英商自宜昌至重庆往来运货,或雇佣华船,或自备华式之船,均听其便。
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国终于实现其扩大商务的战略目标,将其势力范围延伸到了重庆。至此,英国正式取得了重庆开埠的条约权利。
▲1898年 第一艘蒸汽轮船“利川号”到达重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实习生 刘雨濛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