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33)| 快要消失的儿时味道:麻糖

28.04.2017  14:26

重庆,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如今何在?会不会再也看不到?

麻糖匠,叮叮当,打烂碗,卖婆娘……

随着一代人的成长,这首童谣已淡出重庆人的记忆,但只要你经历过小时候的翘首以盼就不会忘记那香甜的味道。

重庆的麻糖(tāng)不同于其他地方用芝麻等制作的零食,它是用玉米、谷物等熬制的一种糖。

它曾经是小孩眼中的奢侈品。麻糖匠人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一大批孩子围过来。小孩买了糖之后一定要先炫耀一下才吃,而其他的小孩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

那个时候,麻糖是威风的。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的孩子零食越来越多,有蜜饯、薯片、肉干、果冻、干果……卖麻糖的越来越少,匠人也越来越老。

麻糖的制作工艺复杂,且没有像重庆米花糖一样形成工厂式作业,利润又薄,因此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继承这个工艺。

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甘甜可口风味独特。但是现在的小孩已经很少有吃过的了。

曾经重庆媒体采访过一个已经年过八旬麻糖匠人,老人至今都还在坚持卖麻糖。每天老人都将麻糖琢好,分装进口袋。路人放一块钱就拿走一袋,老人也不抬头,专心琢麻糖。

麻糖很硬,一定要用锤子等工具才能琢成小块。小时候,只要一听到“叮叮当,叮叮当……”的敲击声,就知道麻糖匠人来了。现在却鲜有此声。

有些人偶然看到街边卖麻糖,想品尝,却担心麻糖脏,最终放弃。事实上,但凡有一点脏东西都势必在麻糖雪白的表面上留下印迹。

但就这看似简单的一盘麻糖,制作工序十分繁琐,并且费时费力,有五道工序。

浸泡 将麦芽浸泡一周,待麦粒长出麦芽后切碎、晾干。糯米只需浸泡2小时,让米吸水饱满即可。

浸泡后的麦芽和糯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用大火煮沸再文火慢熬。

过滤 将煮过的混合物连汤带水,用四角吊起的白粗布包袱过滤。

将控出的汁液放进大锅中,用文火熬制,锅中汁液渐少,色泽渐深,浓度渐稠,待到能以竹筷挑起汁液而丝连不断时,便可以起锅。起锅前先在竹筛中摊上包袱,上覆一层火灰,用木瓢将汁液舀出倾入竹筛,静待冷却。

拔糖 拔糖多用一根茶杯粗细的花梨木曲棍,双手将冷软的麦芽糖拉拽成绳状,挽在花梨木曲棍上,再用擀面杖样的短棍挽结在糖绳两端绞成麻花,将糖绳慢慢拉长,待到将要断开时,再回至曲棍前,复挽糖绳于曲棍上,再拉再挽,反复无数次,直到麦芽糖由深色到浅灰色到白色,糖面成丝状,弹之嘣脆,即从曲棍上取下,蛇盘到竹筛中。

熬糖的锅,要四五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抱得住,一百斤的糖,要三百多斤粮食才能熬出来,煤炭要烧八百多斤。以前村里没通公路,车子开不进去,熬糖用的煤炭就得老黄自己一点点挑回来,从镇上回来一趟,挑着煤炭要一个多小时,碰到下雨天,还有可能摔跤。熬出来的糖,也得老黄一点点背出去卖。

所以,下次看到卖麻糖的老人一定要记得品尝一下,让这个充满回忆的重庆小食活得更久一点。

来源于:北碚发布、山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