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旅游“小费”:境外遵循习惯 境内还很尴尬

09.10.2015  12:23

    境外遵循习惯,境内还很尴尬——黄金周旅游“小费”热议

  对于出境游客来说,“小费”并不是个陌生的词。今年7月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提出,国内旅游也将探索基于游客自愿的“小费机制”。在今年黄金周,你给“小费”了吗?

  在出境游的旅行团中,导游会告知游客当地的“小费”习惯:例如给行李搬运、清洁工等酒店服务人员1-2美元“小费”;如果餐厅、酒店包含了服务费,则不需要再给;在欧洲国家,旅游场所不含服务费的情况下,游客会给5%-15%不等的“小费”。这些已颇为国内游客所接受。

  与对境外“小费”“习以为常”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境内旅游给“小费”则难免尴尬,甚至会有些“火药味”。

  今年黄金周期间,前往横店旅游的蒋先生说,4天吃住花了3000多元,住宿、饮食价格普涨,远远超出了出发时的预算;交通拥堵、景区人山人海,导游接待差强人意,更别提主动给“小费”了。“而且一直以来,在国内旅游并没有给‘小费’的习惯。”蒋先生说。

  导游索要“小费”,还成为降低旅游体验的“导火索”。今年6月份,三亚一名潜水教练员在多次向游客索要“小费”不成后提供劣质服务,导致游客身体不适。随后,该涉事教练员被列入行业黑名单。

  多名游客对记者表示,国内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旅行社、导游提供的服务往往是敷衍了事,谈不上亲切融洽。与境外一些优质旅游目的地“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感受形成强烈反差。

  同时,游客也担心“小费”变为旅游服务的“门槛”。黄金周期间,“大虾38元一份买单时变38元一只”“导游明确要求游客在景点购物”等新闻,反映出国内旅游行业的种种“顽疾”还亟须治理。

  实际上,一些导游也颇为“无奈”。上海导游小李说,自己主要带长三角短途游的团,包车、谈门票这些全部都要自负盈亏,其实压力非常大。

  专家指出,导游辱骂游客、索取“小费”、强制购物等屡屡为国内消费者诟病的“无赖”,透露出国内旅游业被“低价”绊住脚的无奈。

  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彭志凯曾评价,“不合理低价”问题是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百病之源”。据了解,组团社低价揽客、导游地接“买团”抢客、导游胁迫消费赚“返点”,已经成为旅游行业一种畸形“食物链”。这不仅使得导游本身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降低服务质量,更让游客难以在休闲度假中真正得到放松。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楼嘉军坦言,不少消费者在参与旅游过程中还抱着“天上掉馅饼”的心态。切记,一分价钱一分货,对低价不能期待过高。

  今年7月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基于游客自愿支付的对导游优质服务的奖励机制”。如何让“小费”在国内旅游市场从“尴尬、强制、被自愿”的代名词,变为“自愿、奖励”的体现?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指出,目前国家所倡导的“小费”是奖励性质。对游客来说,它应该是维护自身权利的手段;对导游来说,它是对其增值高质服务的奖励,并非“强制”“索要”的理由。(新华社记者陈爱平)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