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老村长“贴”3亩地修乡村公路

25.07.2016  15:11

一家人出工

 

12年义务维护 拒绝子女接他进城

因近期持续的特大暴雨,使黔江区部分乡镇公路“受伤”严重。7月23日,在黔江区中塘乡迎新村辖区内的一段水泥路上,一位老人带着他的儿子和孙子,正忙着清理大雨后垮塌在公路边的泥石。

  “年老的是老村长(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这4公里路,是他在2001年,组织8个村民小组的1000多名群众修通的。当时,他还拿出自家的3亩承包地补给其他组的村民。12年来,他义务维护,直到现在硬化成水泥路,他仍坚守在这条乡村公路上。更有趣的是,他的子女多次接他进城,他却多次拒绝,反而一家人成了护路工。”村民李应学说。

  李应学口中的老村长,名叫安德胜,今年72岁,是迎新村5组人,曾在村里担任过两届村长。当老人坐下休息时,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修路:把自家的承包地补偿给别人

  “当年修这条公路,都是选择农闲的时候。8个小组的村民齐上阵,最多时工地上出工的群众有1000多人,那场面才叫热火朝天。不像现在,用挖机几天就挖出一条路来。”提到以前修路的场景,安德胜长满皱纹的脸上流露出当年的豪迈。

  接通双泉电站公路和迎新村这段路,全长4.1公里,当时有8个村民小组参与修建,涉及迎新村和南山村,安德胜在担任生产队队长时就有此想法。

  1982年,安德胜担任迎新村村长,在此期间,他就着手计划了三件事:恢复村民照明用电、修建南山水库、修村级公路。前两件事均已实现,但修建这条村级公路的计划落空。

  后来两村合并,安德胜也辞去村长职务。2001年农历九月,地里的庄稼刚收割完毕。安德胜再次萌发修公路的想法。他利用一个月时间,把涉及占地的40余户,挨家挨户做工作,虽然每户占地不多,但少数农户不肯让地。他只好与做通工作的30多户签了字,然后和各个小组长商量出工事宜。

  当年农历冬月初八,这段公路开工,当天有几百人上工。安德胜一边修路,一边协调土地和组织劳力。遇到“钉子户”提出的土地补偿,安德胜只好给在上大学的儿子安云打电话商量,后将自家的承包责任地的好田好土拿出来作补偿,这条公路才得以修通。

  “当时修公路也同样占了我们家的地,觉得只要公路修通,占多少地都无所谓。”安云说。

  出工:把嫁出门的女儿喊回家顶上

  “为修通这段公路,老村长全力以赴。当时每天既要负责组织群众修路,又要协调土地问题,他老伴要负责家务活和地里的活。差劳力,老村长就把已出嫁的两个女儿喊回家帮忙。另外就是放寒暑假,小的两个孩子也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李应学说,老村长这样做,就是不让别人说闲话。

  当时修通一条路是需要很多劳动力的,挖毛路、挑土方、炸石头、铺路基石等,必须每户按现有的人口出工。安德胜既要负责工地的安全、协调沿途农户的土地,还要到相关部门申领爆破物资等。所以,他就没有时间去出工。

  “那时候,为修这段公路,他白天在工地上忙活,夜晚就到农户家协调土地问题,经常忙到深更半夜才回来。尽管修路是方便全村人,仍然有不少农户不愿意让出土地,有的还提出补钱或补土地。”安德胜的老伴黄志秀说。

  在修路期间,安德胜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家。当时家里有一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上高中。家里的责任地全交给黄志秀一人打理,原本身材瘦小的黄志秀既要操持家务,还把男人干的活全顶上了,栽秧打谷、犁田犁地等活全由她一个人承包。

  “原本只要两年就可以通车的,在中途因个别农户的土地没协调好,断断续续修了3年多,直到2004年农历的腊月才通车。”安德胜说。

  现任迎新村党支部书记安波说,公路修通后,途经8个村民小组,让2000多个村民受益。不仅方便村民出行,还包括村民所用的生产、生活物资和农产品的对外销售等,不再肩挑背扛,如今行驶在公路上运肥料、卖水果和副食、收购农产品的车辆很多。

  护路:一个人义务维护10余载

  农村机耕道,边沟开得小,每遇下大雨,公路两边的泥石就顺着山洪将边沟填得满满的,导致公路经常被洪水冲毁、冲断。还有不少路段,垮塌到公路上的泥石太多,导致公路被阻断。因此,必须要有专人维护清理,如长期无人清理,公路就成了摆设。

  “请人是要给钱的,这钱由谁出。如果摊派到村民头上,谁都不会接受。因为有的长期在外打工,一年才回来一两次,显然不成。”安德胜思来想去,还是自己去当这个护路工。

  10多年来,安德胜全身心地倾注在这条路上,与这段乡村公路朝夕相处,风雨无阻。每到夏秋之际,山洪爆发,安德胜就扛着铁锹、锄头等工具,将雨后垮塌在边沟和路上的泥石清理掉。他心里想,要是这段路硬化成水泥路了,清理的工作量就小得多了。

  “下一次雨,他都要忙上几天。很多时候,上次垮塌的还没清理完,新的塌方又出现了。有一次,我家房屋附近一处塌方,将公路阻断了。我看到他整整忙了5天,我每天给他送开水去时,就让他歇一下,我去做一阵。”在公路附近除草的村民邓正云说。

  这些年,安德胜挖烂了多少把锄头,用坏了几把铁锹……他心里没数。只有黄志秀最清楚,每次损坏了工具,都是在赶场天由黄志秀去集镇上购买。虽然没有用笔记下来,但在黄志秀的记忆中,共买了10把挖锄、6把铁锹、100多个撮箕。

  “反正我每次买10个撮箕,只能管一年。最近两年,买了2个汽车轮胎做成撮箕,还管用。”黄志秀说,不但维护公路是义务的,就连买工具的钱都是自己出。

  坚守:全家人都成了护路工

  “听爸妈说爷爷以前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现在还坚持护路,我们也很受鼓舞。反正暑假没事干,就过来陪着爷爷一起护路,为爷爷分担一些活儿,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和安德胜一起忙活的孙子说。

  如今,安德胜老人已是儿孙满堂,4个子女中,一人在城里经营生意,另三人在城里的部门和企业上班,条件都不错。

  从2009年开始,安德胜最小的两个子女也先后参加了工作,姐弟四人不想看到父母在农村辛苦种庄稼,还要维护公路,商量将二老接到城里居住,可两位老人怎么也不答应。

  “老爸、老妈都不进城,我们就商量每人出点钱,在中塘集镇上租间门面,让他们俩做些小生意,也不遭日晒雨淋。”安德胜的大女儿安菊英说。

  最近几年,安德胜的身体不如以前,每天都坚持服药。“子女多次来接,我是满口答应,可他就是不答应。”黄志秀见老头子不吭声,也只能在家陪着。

  多次接不进城咋办?姐弟四人只好利用周末,各自带着一家人回家看望二老。若遇上老人在维修公路,全家人就一起上,把垮塌在公路上和边沟里的泥石清理完后,再陪老人一起耍。

  “这位老人护路10多年,一家人都成了护路工。这温馨又感人的劳动场面,是一般家庭做不到的。”该村五组村民安华容说,不仅他深受感动,还感动了过往司机,他们看到老人全家都来护路,都要停下车来铲上几铲才走。

  今年4月迎新村在区科协、区发改委、区扶贫办、区交委等部门的帮扶下,把安德胜之前带领群众修的这4公里机耕道进行硬化,让这条连接8个村民小组的出村公路更加牢固和完善。

  “这条公路硬化成水泥路后,父亲的心愿也实现了,公路不再会轻易被洪水冲毁,两边也不容易塌方,我们都认为他可以放心地进城了。”安菊英说。

  “公路越来越好,越需要有人来护理。我走了,这条公路就没人维护了。想当初为修这条路,也不容易,不能说走就走啊!”安德胜说,他要留下来坚守到最后。

  (记者 李诗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