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属性、课程标准、支撑体系、发展生态亟待完善——劳动教育尚须答好几道“关键题”
本报记者 柴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如何解决劳动教育在属性、课程、师资、机制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难题?面对这些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日前,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劳动教育该有独立的“名分”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劲松分校教学主任韩雪红从1994年就开始教劳技课,也赶上了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好时候。从1992年开始,该校就把劳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进行打造,在紧张的学校用房里挤出三间专用劳动教室和设施设备库房,配备两名劳技教师,还编写了学校劳动技术校本教材。
“劳技课和日常生活结合特别紧密,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学生特别喜欢。”但即便是有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喜爱,韩雪红还是感受到了家长群体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也发现不少学校对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上的支持不够,直接给教学带来困难。
“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劳动教育理论实践研究探索从未停止过,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形成了亮点和特色,但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化是明确存在的,劳动教育亟须回归常态,打造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苏州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傅小芳说。
哈尔滨市教育局勤工俭学技术装备处处长刘晓伟有个想法:能不能把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学科明确下来?是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连续的体系,实现从小学到中学,从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观念教育到更高层次劳动教育的延续。
劳动教育课时减少了怎么办?综合实践活动能否完全替代劳动教育?刘晓伟觉得,有了“名分”,这些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路径。
“劳动教育是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适应未来生产打基础的,应该把劳动教育的性质放在全民教育的高度,将劳动教育的目标确立为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使得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成为必需,真正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意志落到实处。”山东省劳动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党好政说。
劳动教育急需完善的支撑系统
“希望尽快将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论述列入《教育法》,同时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劳动技术教育发展规划。”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卓晴君在谈到未来我国劳动教育工作保障和实施时说。
“劳动教育的开展首先遇到的就是课程问题,如何保证显性课程的课时,如何与相关社会机构合作开展隐性课程,都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支撑。”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陶六一以劳动教育的校本教材建设为例,劳技教材对活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实际上体现了对多领域、多种素养的跨学科整合需求,如果缺乏一定层面的指导,一般学校尚不具备开发能力。在场地、设备等方面,也面临类似问题。
“从一名教研员的角度讲,实践中急需劳动技术课程的国家标准和国编教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技术室主任孟献军说,北京市2012年发布指导意见,规定劳动技术课按照“3+6模块”的专题教学方式开展。在这个前提下,本着学生有需求就开课的原则,9个模块的教研模式显然不是传统教研模式能满足的,便需要借助高校的力量。
“开设这么多门类的课程,教材编写遇到很多问题,因为城区和郊区的差异性非常大,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教材的编选只能罗列出尽量多的项目,让学校选择适合的项目来教,同时希望各区县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教材。”孟献军坦言,课程越丰富,劳技教师的缺口越大,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技术相关学科教师,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已经和北师大、首师大启动了这方面的合作研究,希望将来有所突破。”
稳定与专职的劳动技术教师队伍也是支撑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教师程实建议,应该明确劳动技术教师专业化要求,按比例配备专任教师,建立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相结合的劳动技术教师队伍,保持队伍稳定和发展。
劳动教育创新生态亟待盘活
2014年,成立了15年的北京市海淀区劳动技术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教学辅助中心。更名后,该中心的职责也从劳动技术教育引申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变身为覆盖整个海淀区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的培养和课程研发基地。
该中心主任王越介绍,现在中心有三大类20多项60多个课程,服务的小学生已经从最初的每年1万名增加到现在的每年7万名。受场地和师资的限制,不得不从服务小学一到六年级压缩到只服务四到六年级。
王越一直在思考,如何基于教育教学辅助中心这个基地,真正探索出一条链条式的建设路径,真正搭建起一个更实更新的社会家庭及各个资源单位合力建设的劳动技术教育框架体系,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项目管理方面更好地整合大专院校资源,使基地服务从单一向多元和开放式发展。
包头市教育局局长李占峰对劳动教育体制机制建设体会更加真切。包头市的劳动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到世纪之交,通过在每个区建设社会实践教育中心进行资源整合,2013年这一体系建设演进到包括组织体系、基地建设等在内的覆盖全市的劳动技术教育工作体系。
李占峰觉得,这么多年的劳动教育实践一步步走来,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的推动作用仍待强化,阵地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师资配备、资金保障等相关标准仍不够完善。“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围绕激发活力,建立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搭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共享平台,推进劳动教育的评价创新,进而围绕劳动技术教育素养的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李占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