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00多名教育专家来渝 热议创新人才培养
12月22日,第二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下称“双高”论坛)在重庆巴蜀中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2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及100所国内重点高中的专家学者、校长名师共聚一堂,畅议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养与选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表示,高中和高校的对接不应该局限在高考,北京大学也在不断完善自主选拔考试体系,建立高校教育和高中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关注学生人格和能力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多元选拔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和规范自主招生等制度建设。他说,第一届“双高”论坛去年在北京大学举办,期待本届论坛能够诞生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举办本次‘双高’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合清表示,“双高”论坛充分体现了主办方的使命担当。该论坛致力于搭建高校与高中沟通交流的平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庆日报记者获悉,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与《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旨在创新高等教育与高中教学交流方式,解读教育改革政策,落地研讨成果,建立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教育新机制与新路径,为国家储备创新人才。
专家发言>>>
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
高校招生可试点综合素质录取
在刘志军看来,目前高考录取主要根据“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一是高考,二是学业水平考试,这二者最后都还是分数。新高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从2004年开始已经开始探索,不少中小学尝试建学生成长档案,进行综合测评。高校一定要结合高中的档案,参考其表现进行录取评价。
2017年,上海和浙江的新高考录取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刘志军建议各省先推出一些重在以综合素质录取的试点高校,然后逐步扩大,再反过来促使中学从源头就开始认真的、常态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有人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公平性担忧。”刘志军建议建立一个诚信制度,只要发现诚信问题无原则退档,一票否决,从而让学生和学校都不敢在这方面作假。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濮晓龙
为有专长学生创造更多机会
40年前的高考改革,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今天又到了新一轮高考改革。
“从高校来看,我们的录取有几个变化。”濮晓龙说,首先是录取依据,高校可以设置不同的选考科目(如3+3语数外加上3门选考科目);其次是投档方式、录取批次等也有变化。
濮晓龙认为,招生批次合并、专业组的设置、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在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理念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学生的选择权增大,高校自主权扩大,都对高校招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濮晓龙称,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会注重两个因素,一是分数;二是非分数的因素(综合素质),即超越分数来进行招生选拔,“也就是说,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是我们在自主招生里非常想使用的评判之一,我们希望以后把专长的门开得更宽一点,让那些在高中阶段有所专长的学生崭露头角”。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王洪才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人才战略,也是一个持久性战略,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拔尖创新人才不可能“速成”,要拒绝功利文化,建立起发现人才独特天赋的机制,提供适宜的条件训练个体意志和品质,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挖掘其潜能。
“大学和高中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是解决应试教育难题的一条出路,也是实践精英教育的一种策略。”基于这一观点,王洪才提出了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6种基本方略。他认为,高中建立兴趣小组是一个有效途径,但需要有志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专家长期跟踪观察;开设选修课程是一个易于发现学生研究潜力的办法;高校夏令营制度是发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实验班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但有待完善的培养制度;专家联名推荐拔尖创新人才制度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型选拔方式;此外,还应当建立常态科技发明成果鉴定制度。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
引导学生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任学宝以浙江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情况为例,介绍了高考综合改革对浙江高中教育带来的影响及总结出的经验。
他介绍,浙江省从2012年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改,减必修增选修,推动选课走班;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实行选考与多次考试。目前,浙江省已将选择性教育贯穿各个学段的教育。任学宝说,浙江省的高考综合改革有两条经验:一是凸显高考综合改革中自上而下的方向引领,实现两个目标: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二是发挥学校在高考综合改革中的主体作用,进行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如建立个性化的学校课程体系、统筹安排高中三年的教学计划、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等,引导学生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专家发言由本报记者申晓佳、李星婷采访整理,图片由记者谢智强摄)本报讯 (记者 申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