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第0701号建议)收悉。经我委与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协同创新机制已推进实施情况
一是加强统筹,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去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需求导向,三链协同;人才为先,企业为主;遵循规律,全面创新”的实施原则,以构建企业主体的创新体系、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营造全面开放的创新环境、建设完备的投融资体制机制等工作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实现全社会R&D经费支出超过GDP的2%、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达到50件和将两江新区建成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区的目标任务。
二是深化改革,推出科技创新机制。 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破冰,对科研项目、科技经费、科技金融的管理在全国率先大胆改革,探索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九项制度成果,正在释放改革红利、调动创新激情。实行财政科技经费定额资助,所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由政府购买专业机构的评估服务,合理确定财政经费资助额度。推行市场类科研项目事后补助,对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实行约束性后补助,按目标进度拨付;对于企业个性技术创新项目采取奖励性后补助,一次性到位。大幅提高人力资源费比例,科研项目人力资源费比例提高到政府资助经费的30%-60%,实行签字领取。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充分放权,除人力资源费支出比例限高外,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研发的实际需要,自行确定和合理调整政府资助经费的支出结构,不用再报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科研经费结余一律归己,对通过结题验收的政府科研项目,其结余的科技经费不论多少一律不再收缴,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用于科研相关工作。实行政府科研项目结题第三方验收,对于申请结题的科研项目,由政府购买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服务,由其进行独立、专业化验收。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一视同仁,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科技奖励等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承担来自于市场的横向科研项目与来自于政府的纵向科研项目完全同等对待。科技金融只做“引导”、不做“直投”,政府资金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全部调整设立为“引导基金”,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做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不直接投资具体项目。科技金融只参股、不控股,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组建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不超过40%,子基金一律由创投机构负责专业运作、由市场决定具体投资项目。
三是强化服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推进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突出“资源共享、成果交易、金融支撑、人才保障”四大功能,为市场主体提供科技集成服务,目前已入驻机构4289家,储备科技成果9000余项,实现交易额23.95亿元。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基础平台建设,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的科研设施与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等基础资源,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科技服务,目前已完成116类科技资源整合,开展科技服务1.27万(项)次、服务企业4039家。推进国家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重大创新驱动培育计划,重点推动在液晶面板、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组建5家以上同行业领先的研发创新中心,加快组建石墨烯、机器人、3D打印等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继续完善“校(院)企合作”机制。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盘活区县存量物业资产,整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群团组织的资源,建设各类众创空间405家,其中科技创新类众创空间277家,已入驻创客团队2900个,盘活闲置楼宇约300万平方米,完成投融资65.49亿元,实现新增创业33.7万户,发放扶持创业贷款30.3亿元。着力打造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科技园区等科技园区推进计划,促成璧山高新区成功升创国家级高新区,永川工业园成为市级高新区,新增江津、永川、长寿、涪陵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正在加速推进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四是集中资源,推动实施协同创新项目。 以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为重点,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和创投资本跟踪“两手并用”,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采取集中策划和滚动实施“重大主题专项+项目集群+重点研发项目”的办法,集成科技资源攻克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首批实施了17个主题专项项目集群、112个重点科研项目,成功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服务)1440个,培育科技小巨人244家。同时,推动了长安集团、重庆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等学校等,搭建自主品牌汽车、化工过程反应等国内行业领先的研发创新中心;完成引进和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科技研发机构103家,其中引进院士团队3个、上市公司研发机构2家。
五是完善机制,加大协同创新政策奖励力度。 出台《重庆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办法》,从政策法规角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并新设立1亿元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主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印发《关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通知》,从2015年起,市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设立重庆市产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项目后补助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支持。市级各类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成果在渝成功转化的重大研发项目,按技术合同市级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资金补贴。对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2年内按引进人才年收入的一定比例对企业进行补贴,降低引智成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获得的收益,可提取不低于50%的收益比例,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和团队。
二、下一步的工作考虑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以推动西部创新中心建设为动力,按照目标定位,抓重点、补短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实现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
(一)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制。一是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改革。以推行竞争立项、定额资助、事后补助、第三方验收为重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益。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改革。以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转化转移奖励、无形资产管理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传统科研院所管理改革。以完善院所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人才激励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激发传统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四是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以强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建立知识产权质押物收储运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激励创新作用。
(二)升级载体,加快完善协同创新体系。一是从科技研发环节考虑,引进培育高端研发机构。把研发机构作为集聚创新要素、整合跨界资源、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力争在机器人、3D打印、精准医疗、物联网等领域引进培育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机构10家左右,在液晶面板、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组建一批国内行业领先的研发创新中心,大幅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从成果转化环节考虑,升级创建品牌众创空间。围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嫁接现有创新资源,积极搭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孵化载体,力争引进培育国内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众创空间10家左右,整体带动全市众创空间从1.0版迈向2.0版。三是从产业培育环节考虑,加速布局重点科技园区。统筹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力争依托国家级高新区与两江新区核心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永川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同时新培育若干个市级高新区和特色产业科技园区,积极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三)强化服务,加快推进协同创新的服务体系。一是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通过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科技资源检索、信息查询、检验检测、专家在线咨询、“双创”项目线上孵化、科技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内容,力争年内聚集各类科技机构8000家以上,开放共享科技文献资源40T、仪器设备3500台套以上。二是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行动,引导支持设立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科技成果交易撮合,力争年内促成科技成果交易100亿元以上。三是科技金融创投支撑服务。支持区县、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创业种子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力争年内参股基金规模达到170亿元。同时,整合科技金融服务资源建立科技金融服务联盟。四是科技人才协同保障服务。依托科技平台聚集各类科技人才50000人,围绕培育发展新兴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协同服务。
(四)协同创新,切实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引领。围绕先进制造、互联网、大健康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策划实施第二批科技创新重大主题专项,着力攻克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二是强化创投资本跟踪。依托种子投资、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三支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基金引导、融资风险补偿等办法,推动各类创投资本投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三是推动科技企业培育。研究制定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和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办好创投每周行、创业训练营、年度创业秀等活动,引导更多企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年内新培育科技型企业3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00家。
此复函已经李殿勋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反馈在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6年4月21日
联 系 人:余林林
联系电话:67511393 15902388235
邮 编:401147
地 址:渝北区新溉大道2号重庆生产力大厦1015室
(回执请寄市科委办公室)
关于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701号建议的复函 -
重庆20:49 08.06.2016 科学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