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24.05.2016  05:05

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2016年5月10日)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重庆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载体和平台,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路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部署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地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全市一盘棋,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促进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深入推动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牢牢把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注重补齐短板、缩小差距,注重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注重解难题、打基础、利长远,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导向,鼓励发展基础好的区域提速发展,扶持带动发展条件较差的区域跨越发展,增强全市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刻认识新常态本质要求,立足各功能区域实际,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深入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自觉遵循新发展理念。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提升发展新境界,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战略定位,着眼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独特而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争做中西部改革开放排头兵,在服务全局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二)工作目标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总目标,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力争“十三五”期末,形成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新格局。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坚持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推动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的协调匹配,形成各功能区域融合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到2020年,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富有美丽山水特色的大都市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深入有序推进,生态经济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全市要素流动更加顺畅,资源利用更加集约,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公共资源统筹整合更加科学,配置更加公平合理,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与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更加契合,到2020年,基本构建形成人口有序转移、基础设施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生态环保联护联治的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并举,统筹城乡、区域和“四化”发展,形成加快发展的混合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功能区域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各功能区域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全市全域开放深入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取得新成效,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进一步拓展。

  ——发展特色更加彰显。坚持彰显首要、突出重点,强化各功能区域核心功能,形成符合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各具特色的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都市功能核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5%左右;都市功能拓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65%以上;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5%以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成为绿色发展示范区。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20年,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80%以上;城市发展新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至50%和52%,基本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坚持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产业、财政、考核等方面配套政策体系更加精准。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健全。跟踪监测、督查督办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优化区域功能定位

  在坚持既有功能导向不变的前提下,围绕重庆新的战略定位,突出区域特点和优势,强化功能分担,使各区域功能定位更加科学。

  (三)推动都市功能核心区建设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的国际化大都市风貌展示区。强化都市功能核心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更加凸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核心载体和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展示“窗口”等定位。着力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国际商务交流、高尚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功能;集聚一批总部基地,建设税收亿元楼宇经济集群;打造一批“双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推动一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外迁移或延伸,缓解都市功能核心区交通和人口承载压力;建设和改造一批特色街区、老旧社区、传统风貌区,充分利用“两江四岸”景观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建设一批智慧城区和谐社区,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推动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开放领先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强化都市功能拓展区作为全市开放门户、科教中心、综合枢纽、商贸物流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功能,更加突出西部创新中心、内陆开放高地的核心支撑等定位。着力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两江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大学城等重点区域集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集聚,加快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加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加快重点功能组团开发,统筹推进都市功能拓展区西部、南部板块开发,建设高品质的宜居宜业都市区。

  (五)推动城市发展新区建设全市重要的新增产业和人口集聚区。强化城市发展新区作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主战场的功能,更加突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要支撑的定位。着力推动“四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若干长链条、高价值、上规模的支柱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城市发展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加快构建内联外达、衔接顺畅、城乡联动的骨干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绿色低碳、产业与公共服务布局优化、聚集能力强的重要功能组团,打造全市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先行示范区。

  (六)推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区。强化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涵养和生态屏障功能,更加突出重点板块建设和特色经济发展。以“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为重点,推进区县城、特色重点镇、特色工业园区等集约节约开发,大力发展以特色资源转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特色生态经济,加快打造沿江特色经济带和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加强三峡后续工作,强化以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以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步伐,建设三峡库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示范区。

  (七)推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武陵山绿色发展示范区。强化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更加突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特色生态经济发展。依托区县城、特色重点镇、特色工业园区、特色旅游开发区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以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特色生态经济,加快打造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打好农村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武陵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三、培育壮大区域优势主导产业

  按照各区域功能定位,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各区域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协同一体、逆序圈层化分布的产业格局。

  (八)完善产业分工格局。都市功能核心区聚焦发展金融服务、国际商务、高端商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总部经济高地、金融核心区、高端商务商贸中心。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发展全牌照新兴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设计研发、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业,提档升级中央商务区。

  都市功能拓展区着力建设研发创新中心、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聚区、综合商贸物流中心。依托两江新区等重要平台,加快发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大力发展城市配送及冷链服务、跨境电子商务及结算、保税商品展示及保税贸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建设。

  城市发展新区着力建设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依托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和市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化工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页岩气、MDI及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产业集群。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等生态型产业。依托万州经开区以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精品旅游景区,发展榨菜、柑橘、草食牲畜、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等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链,发展生态、人文和养老休闲旅游业,承接发展电子配套、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特色轻工、绿色食品、中药材加工、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加快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等生态型产业。依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业,培育发展养老休闲旅游业、乡村旅游业,全链式发展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高山蔬菜等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配套发展纺织服装、特色轻工、绿色食品、中药材加工、清洁能源等特色资源加工产业。

  (九)推动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引导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依据区域功能定位,紧紧围绕“6+1”传统优势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七大特色农业产业链,开展集群式招商引资。建立招商引资协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区县和企业开展集团式、链条式的联合招商、互荐招商,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展合作建园。强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市级调控,严格执行产业禁投清单,推动各区域产业有序落地。建立市级招商引资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区县间招商引资行为,强化招商引资行为监控,防止形成新的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严格执行税收基数划转政策。

  四、统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善功能设施配套,促进城市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十)一体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以山水、田园、绿带等生态空间为图底,以主要交通廊道为发展轴带,推动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构建与直辖市体制、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超大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城市空间载体,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支撑。实施《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加快推进大都市区交通一体化和城市运行管理同城化。加快大都市区产业布局一体化,以物流流向、交通线走向、流域关系等为主线,增强各组团产业关联度和融合度。支持璧山城区、江津区几江—双福、合川区合阳—草街等地融入大都市中心区发展。增强永川、涪陵、长寿、铜梁等城区的影响带动能力,拓展大足、荣昌、潼南、綦江、南川、万盛经开区特色功能。

  (十一)建设渝东北城镇群和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分别依托各区县城,沿长江、乌江及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万开云”板块同城化、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有序推进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城口、奉节、巫山、巫溪等县城开发建设。突出民俗文化特色,加快黔江和秀山、武隆、石柱、彭水、酉阳等区县城联动发展。

  (十二)培育打造特色小镇(街区)。分区域、差别化培育生产生活生态相融、“一镇一业”特色分明的新型特色小镇。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创意、特色风貌等街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一批创新小镇、服务小镇、文化小镇。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一批特色工业小镇、城郊旅游小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结合人口梯度转移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旅游小镇、电商小镇、民俗文化小镇等。建立特色小镇创建和退出机制,对特色小镇给予建设资金、建设用地、财政税收、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

  (十三)促进城乡人口合理分布。调整优化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落户条件,有序放开城市发展新区城区落户限制,放开中心镇落户限制。建立完善人力资源数据库,推动大都市区和大生态区间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搭建企业对口招工平台,落实定向招工补助政策,积极引导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超载人口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有序转移。强化转移人口权益保障,为转移人口提供户口迁移、社会保险转接等便捷服务。完善并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等政策。探索建立人口转移与建设用地和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机制。

  (十四)优化城市功能设施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建设各功能区域公共服务、市政以及商业网点等城市功能设施。按照都市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要求,有序推动学校、医院等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转移。以大型人口集聚区为重点,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布局建设一批优质中小学、市级综合医院、大型文化设施和体育场馆,加快建设城市“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和“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顺应城市发展新区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统筹新老城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适应人口转移趋势,分类优化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大型医院等社会公共设施布局,健全区县城市政设施配套,完善社区生活设施布局。

  五、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强化市域统筹,以交通为重点,健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起联通顺畅、高效便捷、一体融合的五大功能区域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十五)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全市统筹。坚持区域大通道规划由市级主导,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由市级统筹编制,加强区县基础设施规划与市级规划无缝接驳,切实解决好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江航道等对外通道体系和城市轨道、市郊铁路、通用机场、城市通道等功能网络体系,加快完善“1+3”枢纽港口体系,推动进港铁路建设,形成联通千亿级工业园区和百亿级物流园区的大运量铁路运输网络;加快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向城市发展新区延伸,试点有轨电车工程,有序发展通用航空。到2020年,新建铁路里程1000公里、总营运里程超过2500公里,新建高速公路里程1000公里、总通车里程超过3500公里,实现市域内所有区县高速公路全部通达。

  (十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统筹。统筹编制五大功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滚动实施计划,统一建立分级储备、动态更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库。统筹项目建设时序和建设标准,主通道项目、干线项目由市级统筹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其余项目由市级定标准。统筹协调多式联运,坚持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旅客零换乘、货物零换装。统筹调度中央、市级和区县基础设施类建设资金,优化市区共建模式,探索两区联建、多区协建等模式。

  (十七)强化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全市统筹。加快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构建五大功能区域共同配送体系。利用干线铁路富余运能开行市郊列车,积极探索市郊列车公交化运营模式。研究推行大都市区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结算机制,逐步将城市“一卡通”系统从公交客车推广应用到各类公共交通领域,最终实现大都市区内公共交通一卡通行。统一规范过路费、过网费收取标准,整合收费窗口探索实行联票收费,鼓励在多式联运等领域实行“一票到底”“一单到底”。规范远郊区县与主城之间的通讯收费,统一市域内资费标准。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重点,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农村邮政设施和宽带建设,实现基层互联网服务站点行政村全覆盖、光纤“入村入户”全覆盖。

  六、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抓住和用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提升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开放引领功能,强化城市发展新区开放支撑能力,拓展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对外开放空间,在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中提升各功能区域发展水平。

  (十八)优化开放功能平台和载体。构建覆盖全市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重点发挥好“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功能,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加快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临空经济示范区等。积极争取设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完善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开放功能,重点推进万州、涪陵、江津、丰都、永川水运口岸建设,在江津、涪陵等设立综合保税区,推进万州、黔江机场等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加快完善进口水果、肉类、活牛、水生生物等多种指定口岸功能,完善查验机构布局,在有条件的区县有序设立海关、检验检疫等机构。

  (十九)完善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内陆加工贸易,着力提升一般贸易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打造内陆国际贸易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中心。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云计算大数据处理、跨境结算等新业务。大力推行全价值链“垂直整合”等招商引资模式,引导外资广泛布局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结算等价值链全流程业务,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以及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金融领域开放,探索建立促进自由贸易的账户体系、境外股权资产境内交易融资平台等。深入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深化全域海关业务一体化,探索完善适应重庆全域开放和新型业态发展的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措施。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探索建立境外产业园区。

  (二十)深化区域合作协作。各功能区域都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在服务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和渝昆泛亚铁路,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和大通关国际协作,加快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通信枢纽。深入推进川渝合作,着力推动成渝城市群建设。构建渝东北与鄂川陕区域协作新通道,积极开展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示范区合作。构建渝湘黔鄂区域协作大通道,深化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示范区合作。

  七、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把绿色作为全市及各功能区域的本底,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守住耕地、林地、森林三条生态红线,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二十一)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以“三带四山四屏”为主体,交通、水系、山体“三廊道”为骨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生态功能区为载体,绿色城镇为节点,农田、林地、绿地等自然空间为基质的复合型、网络化多维生态空间体系。编制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统筹协调城镇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作为永久性生态空间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国家要求。

  (二十二)强化五大功能区域生态调控。立足功能定位,分类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提升整体生态效益。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保护好鹅岭、南山等绿色山脊及长江、嘉陵江水域生态廊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城市绿地、林地、湿地等空间联通,形成绿色生态体系。都市功能拓展区着力保护好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生态屏障,强化耕地、林地、湿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空间集聚,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城市发展新区着力加强华蓥山、大娄山等生态屏障保护、河流湖库污染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促进山水田园错落相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突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着力实施水污染防治、长江防护林、消落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河道绿化缓冲带建设等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生态修复和保护,着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湿地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河道绿化缓冲带建设等工程。

  (二十三)推进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联动。探索建立渝东北、渝东南两个生态发展区与大都市区之间以及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上下游地区商定跨界断面水质目标和核定补偿标准。探索实施对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区域或者流域,控制单元实施区域限批、特别排放限值等政策。探索建立行政交界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和信息通报机制。完善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网格化环保监察执法体系,促进环境监察基础信息数据共享。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制度改革,加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责任追究力度。

  八、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五个坚持”原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保障城乡居民平等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十四)建立统筹规划保障机制。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规律等综合因素,建立健全与各区域功能定位、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规划和保障机制。科学编制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发布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配置标准,统筹五大功能区域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建设。

  (二十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按照供给主体更多元、供给方式更多样、资源配置更高效的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将更多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倾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筹资水平,稳步提高待遇标准。建立健全与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调整优化五大功能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并实现资助全覆盖。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适应五大功能区域人口分布新变化,研究制定全市行政和事业单位编制优化调整方案。

  (二十六)整体推进民生实事。整合资源集中解决五大功能区域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重点民生实事。大都市区重点推进主城区湖库污染治理、背街小巷市容环境整治以及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解决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共性问题,重点推进发展生产、就业扶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医疗救助、教育智力扶贫、低保兜底、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和4G通信网络全覆盖等,整体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九、优化配置资源要素

  突出价值规律、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引导,强化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全市资源要素配置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二十七)完善基本财力保障。完善财力与事权更加匹配的财政体制,优化分类扶持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优化市与区县支出责任。在合理划分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凡属于市级事权责任的,原则上通过市本级支出安排,由市级直接实施;凡属于市与区县共同事权的,按五大功能区域分类确定分担比例,形成合理的市与区县分担机制;凡属于区县事权的,市级适当考虑区县的财力水平和履职需要,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支持。提高专项转移支付切块下达比例,凡区县具有信息管理优势、能够选用客观因素评价的,均转为切块分配下达,逐步将切块下达比例提高到2/3以上。逐年提高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占比和规模,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总转移支付量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中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类资金,除中央有明确规定外,60%以上安排给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区县。

  (二十八)优化建设用地供给。推进“多规合一”,统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发展备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条件建设区,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在空间布局、时序安排上的协调。实施建设用地供给差别化分类保障,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优先保障民生类、公益类和国家、市级重大建设项目,保障城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用地供给,保障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点上开发”用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集约节约用地。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地票制度,实现建设用地行政配置和市场有偿调剂相结合,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探索形成适应人口合理分布的城镇建设用地供给机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景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及用地规划,合理确定景区、度假区发展规模,加大旅游扶贫用地保障力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办或通过联营、入股、租赁等方式发展旅游,鼓励村民利用自有住宅和附属设施开展旅游经营。

  (二十九)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发展要素交易、贸易融资、跨境融资、金融结算、消费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积极探索信贷批量开发。都市功能拓展区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等直接融资力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城市发展新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优先纳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重点投向领域,积极发展银团贷款,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开发推广多种产业链融资产品,提升小微支行对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等的服务水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强化普惠金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继续运用财政奖补措施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稳步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积极开展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农机等涉农动产、地票、保单、存货、应收账款、农业科技专利等抵质押贷款,大力推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争取设立三峡库区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

  (三十)强化资源要素整合。建立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市级重点项目储备、推进和考核机制,突出各功能区域首要任务、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分区域定向筛选符合条件的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和市级重点前期项目,整合财政、土地、资本等各类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紧紧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差异化选择重点产业园区、城市片区、特色小镇等,探索开展小城镇投融资模式创新等试点示范,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形成合力。

  十、建立健全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保障机制

  加强市级统筹协调,完善政策协调、实绩考核、跟踪监测、督查督办等工作制度,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深入实施,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十一)强化组织保障。市委每年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市政府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五大功能区深化拓展中的重大问题。滚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年度重点专项,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区县和市级部门。明确各牵头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与进度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市级相关部门适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有关问题。

  (三十二)强化政策支持。开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配套政策体系专项评估,将行之有效的关键性政策制度化,形成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五大功能区域政策、规划、措施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建立新增政策审查衔接和统筹平衡机制,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协调性。

  (三十三)强化差异化考核。结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整合精简、突出重点,优化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切实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导向性。强化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加强对区县的督促指导。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实施情况纳入市级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三十四)强化统计跟踪监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加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方面的指标,围绕首要任务增加五大功能区域差异化、特色化指标。强化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动态监测、信息反馈,积极关注和跟进活跃点、问题点,有针对性地研究深化措施和解决方案,调整、补充、完善相关专项政策措施。

  (三十五)强化宣传舆论引导。聚焦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和相关政策措施,聚焦亮点区域和特色领域,聚焦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实效,进一步提升和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
第二届轨道交通摄影大赛优秀奖《穿梭城市间》
  为重温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汪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