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条江,江上有座桥……

14.06.2015  10:07

雍溪古镇的老大桥

嘉陵江大桥 长江大桥

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报道

近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通车,成为主城区通车的第29座跨江大桥,今天为你摆摆我知道和亲历的重庆大桥往事。

雍溪

我最早过的桥,是妈妈老家大足始建于唐宋的雍溪古镇的老大桥。小时候有几年,爸爸妈妈把我扔在外婆家里,我成天在这座桥上跑来跑去。老大桥是一座三孔石桥,表哥有一艘打鱼的白木船,平时就泊在桥头河边,拴在大黄葛树下。有一年铜梁文管所的人下来查验桥龄,就是喊表哥撑船把他们带到中间一孔桥洞下,发现洞壁上刻着道光年间的字样。

我也曾坐表哥的船穿过桥洞,仰头从水面望上去,平时在你脚下的桥,这时从你头上滑过,感觉很舒服,桥洞下面特别荫凉。这座古桥,和沿着桥面石板路穿过老街就到的道光年间的古戏楼,是我对老家最难忘的记忆。

离开雍溪回到重庆上学,就碰到语文书上的《赵州桥》。跟野草闲花似的雍溪古桥相比,单孔石桥赵州桥太高大上了。我现在都还记得第一句:“在河北赵县美丽的洨河上”;还记得里面两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营建的”;大桥桥孔左右两边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就像两个小耳朵”。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里还有这篇课文。略经对比,字句差不多,只是“美丽的”、“营建”和“小耳朵”被删掉了。

李子坝

1966年,重庆有了主城第一座大桥——嘉陵江大桥。前几天经过李子坝轻轨站,在站内墙上展示的一张民国老报影上,发现了嘉陵江大桥最早的芳踪。这张报纸是中华民国38年(1949)3月1日《中江半月刊》第28版,上面有一篇《嘉陵江大桥兴建计划》,作者署名“许行成讲”,显然是一个演讲稿。据我查考,许行成乃民国35年(1946)制宪国民大会四川职业团体代表、交通部桥渡工程处处长。

非常模糊的字迹,我只辨认出了开头几句:“第一计划址在曾家岩与陈家馆之间,长五百六十四公尺……法币三五0万元,第二计划址在××嘴码头与江北水府宫之间,长七百三十八公尺,法币四六O万元。”接下来好像是重庆各区分摊建桥费的数量,江北要负担百分之六十以上。许处长在何时对何人演讲的这个计划,现已无考。

在这张老报纸中缝的婚庆广告上,“王雪芳小姐、潘啸先生在长沙举行结婚典礼 恭祝青春欢跃”、“王李良老兄、谢菊轩小姐1月13日在无锡结婚”。这些民国末年的帅哥靓妹在内战的阴影下,依然在山河破碎的祖国各地鹊桥飞渡,共结百年之好。但重庆山河之间的鹊桥还在纸上,所以我们在这张报纸上看到,重庆的民国工程精英们,在民国半年后行将完结之时,仍苦心经营嘉陵江大桥的桥址和经费,而且从经费的分摊份额来看,江北人民摊得多一些,显然他们更渴望这座桥。

事实上,就在“王李良老兄、谢菊轩小姐1月13日在无锡结婚”之后第三天,1949年1月16日,民国重庆士绅还为嘉陵江大桥举行了奠基典礼。这座桥是重庆望龙门缆车的设计者、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大师茅以升先生设计的,计划从沧白路到江北水府宫,全长460米。在沧白路沧白堂举行的奠基典礼,由民国最后一任重庆市长杨森主持。

牛角沱

遗憾的是,内战的风烟,中断了从许行成、茅以升到杨森的民国嘉陵江大桥计划。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嘉陵江大桥计划在民国计划的基础上重新启动,桥址移到江南上清寺牛角沱和江北董家溪之间,总长600.56米、宽21.5米。1958年12月开工,1966年1月,嘉陵江大桥终于一桥飞架南北。

江北人民终于可以进城了,他们从观音桥坐5路电车,经华新街、上清寺、文化宫、观音岩、七星岗、临江门这几站,就进了城。票价4分、6分、8分、1角2分,全程6.5公里。其中华新街到上清寺这一站,因为刚好跨过嘉陵江大桥,又叫坐“过河车”。

但1967年8月重庆武斗高潮,嘉陵江大桥交通中断,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炮战。

现在,在嘉陵江大桥的南北四个桥头堡上,都可以看到“嘉陵江大桥 一九六六年一月”的桥名牌,字迹典雅厚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桥名牌是谁题写的。1966年刚一落成,就历经十年动乱,炮火熏染,直到1975年,就托重庆博物馆首席书法家李德益先生写了挂上去,一直挂到现在。从此,出生9年还没题名的“黑娃儿”嘉陵江大桥,才算上了户。

菜园坝

好像是1978年,我刚上初中,在66中大操场上,有一天,来了一位穿一身米黄色风衣的中年大叔,给我们讲“人民大桥人民建,人人为大桥作贡献”。市里面要在菜园坝修一座长江大桥,我们都要为它作贡献。

不久,我们全年级人人马马,就拉到珊瑚坝大桥工地,锤鹅卵石。枯水期的珊瑚坝边,靠近菜园坝这边的内河道断断续续非常窄,有些地方已经和岸上连成一片,徒步就可以走过去。有天收工以后,哥几个不知不觉爬到了山城电影院,匆匆买票跑进已经熄灯的堂子。我们中彩了,看到了日本电影《追捕》。

走出电影院,哥几个像喝醉了酒或第一次抽烟,都晕乎乎的,完全看傻了,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当时还不知道女主角真由美对男主角杜丘说的“我喜欢你”这句台词,会从此在中国日常语汇中扎根,作为“我爱你”的替代语,更不知道她说了“我喜欢你”之后,两人单骑冲破警方的封锁线,藏进一个山洞,围着一堆篝火,真由美再也没说什么,一件一件脱去衣服,两人在火边“妖精打架”。

追捕》最后,反派大BOSS长岗被杜丘击倒,矢村警长接过枪继续射击。他对冲进来的手下说:“不要慌,长岗是我打死的,正当防卫。”当时我们根本听不懂什么叫“正当防卫”,哥几个出来还讨论了很久。后来,“正当防卫”在中国,已经成了无人不知的法律常识。

回头一看,正是《追捕》给我们上了最早的法制课,就像大桥工程处那位大叔,他带来的“人民××人民建,人人为××作贡献”的万能句式,给我们上了最牛的口号课,后来,这样的口号到处流行,比如说“人民厕所人民建,人人为厕所作贡献”,中国就成了一片大工地。而当初在大桥工地以卵击铁然后在山城电影院遭遇《追捕》的少年们,36年过去了,他们渡过无数愤怒的河,终于熬成了父亲。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