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你肯定去洪崖洞“打过卡”,但你知道千厮门纸盐河街吗?

28.11.2017  00:37

源重庆微信公众号消息,说起纸盐河街,外省人不清楚倒也罢了,本土重庆人能有几个人晓得?在哪里?有多大?以及它的故事。

而洪崖洞,这个地名,倒是响亮,特别是小天鹅集团修建打造成重庆的一张名片后,名扬中外。每位来重庆旅游的观光客,必到此一游,看两江汇流夜景,品天下美食,观洪崖滴翠,游特色吊脚楼。白天游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夜晚江景灯火辉煌,犹如江上明珠,尽收眼底。

曾几何时,洪崖洞只是一个臭水沟,在附近崖壁上,住着很多流浪汉,为他们遮风避雨,是丐帮的老巢。

△现在的必游景点洪崖洞

洪崖门,广船开,杀鸡敬神。

其实,洪崖门的修建年代在重庆诸门中,是比较早的。相传至元八年(1271年)汪惟正纠集四川行枢密院合兵围重庆,欲从这里攻城,并发生过很惨烈的故事。

洪字本来意思是大,亦指洪水。《杨子方言》中注解为“石阻河流为洪”;《水经注》称“”字又与“鸿”字相通。而崖就好理解,多指石岩,高地陡峭山坡。嘉陵江畔的洪崖门雄踞山崖之上。因此得名。

旧时从临江门到千厮门之间,都是悬崖峭壁,城墙和洪崖门都建立在悬崖上。在洪崖门下面的悬崖上有一个洞,就叫洪崖洞。洪崖洞有一股清澈山水从大梁子(现新华路)经大阳沟、会仙桥到现在的沧白路流入洪崖洞,从悬崖跌落于此,形成瀑布(即现在的‘’洪崖滴翠‘’景观)。直接流入嘉陵江。由于重庆多次建城,扩城,树木砍伐,城内居民暴增。这股清水逐渐变成污水。再后来,城市管理将污水管网化,这里就不再有污水流过,只是在春、夏季,下雨时有小股雨水顺崖流下。每当人们路过此地,得加快步伐,快速通过。稍纵即逝就会有水点溅落下来,打湿衣裳。

△曾经的洪崖洞

在洪崖洞景点没修建以前,洪崖洞并不出名,而上面马路是沧白路,路名取自重庆名人杨沧白,再上面是民族路,重庆老城主要大街,现在是解放碑步行街。旧重庆最热闹的当数下面临河而建的纸盐河街。

纸盐河街,又称纸盐河巷,位于洪崖洞外,千厮门旁嘉陵江边。对河遥望江北巴县衙门。与城垣和外江平街。前后全长有五百余米。旧时是专门的纸码头和盐码头。抗日战争时间,纸码头,盐码头,猪毛街,大火巷合并为纸盐河街。

连接着千厮门正街、行街以及二码头,陕西路下段以及过衔巷,有不少有名的建筑现在还保存完好。比如建国银行旧址,刘义凡府旧址,川盐银行旧址(陪都时期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国银行重庆分行旧地,以及美丰银行,川康平民,交通银行旧址,最重要的是国民政府盐业总局也在这里。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

△曾经的千厮门正街

从现在朝天门三码头往嘉陵江上游一一数来,码头无数,棉码头、盐码头、纸码头、糞码头、砖码头、渡船码头,一溜子到临江门。而千厮门一直是重庆货物的集散地。嘉陵江上游,长江下游的船舶不少,都停泊在这一带。而千厮门外因临江一面有纸码头,盐码头形成一条“纸盐河街”因此得名。当年重庆城吃的盐,用的纸,统统是从这个码头进来的。

1925年,爱国商人卢作孚创立了民生轮船公司。开辟的第一条航线,就是从纸盐河街的盐码头起航,驶到合川钓鱼城。渝合航线一直经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停航。红岩小说里江姐去华蓥山,就是从这里乘船,当时甫志高前来送行。

△民生公司轮船

纸盐河街,名为河街,就是临河之街,旧时的街是指两边商铺较多的道路,临河且有较多商铺,又因码头从而形成街。街不长,一华里左右,道不宽,仅两人力车可行,但两边商铺林立,生意兴隆,白天各种吆喝声声,晚上仍然吆五喝六。白天是生意吆喝,晚上是酒肆吆喝。百货、日杂、茶馆、饭馆、妓馆、酒馆、洗衣铺、裁缝铺、当铺、钱庄……

又因为纸盐河街居民房屋,都是在悬崖下建起的一排排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纸盐河街特有的风景线,可以想象旧时纸盐河街的繁华和热闹景象。住在这里生活、工作的人都和码头有关,所以这里的码头风情,码头文化氛围特别浓郁,可以说能代表重庆文化之一的码头文化。

△1945年的洪崖洞

在四川,袍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袍哥并不是象现在的影视作品宣传的那样,尽是坏人。袍哥,绝大多数是好人,善良之辈,劳苦大众。何为袍哥,哥老会的成员称为袍哥。取《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且袍与胞谐音,同胞哥弟。袍哥兴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灭绝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与青帮、洪门成为当时民间帮会三大组织。

袍哥的始祖是胡德帝。袍哥是清代在四川,曾经是少数人的秘密组织,主要任务是反清复明。辛亥革命时,革命党曾充分利用这一组织,以致在国共两党有很多高级将领实际上就有袍哥大爷的身份。辛亥后,四川的男性几乎直接或间接都参加袍哥。抗日战争时期,袍哥利用自己的威信,积极募捐钱粮,参军上前线,出川抗日并浴血沙场,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筹备军需、药品出力不小。

袍哥的历史很久远,渊源极深,这里不展开。但要表明的是,袍哥曾经也是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的。

在重庆,袍哥的活动地点绝大部分在茶馆里,坝坝茶、露天茶棚这是在河边码头上开设,大型茶馆则配有川剧、折子戏、四川清音。而纸盐河街则有小茶馆,只管茶水,不唱戏,“休谈国事”标语贴在门柱上。

在这条街上有位张姓老板,长寿人氏,出生贫寒,幼时从农村来重庆,欲在这大码头混个出身,张老板为人善良、待人耿直,也入了袍哥,做事从不拉稀摆带,为朋友总是两胁插刀。虽然是农村出来,但在家里,老家的家规牢记在心,做善事、积善德,再加上见人三分笑,一副弥罗汉相,凡遇街坊邻里有难,总是慷慨解囊。久而久之,得一美名一一“张善人”。

张老板在纸盐河街也是一个人物,说话一言九鼎。河街上大事小情,摆不顺,捡不开的,在茶馆请得张老板,任何吵架割孽的事统统摆平捡顺。加之又有保长身份。在这条街上还是很有声望的。这位张老板,开了一间小店,生意倒是兴隆,而且还多子多女多福多寿,孩子们也都有出息,他帮助过不少穷人,也资助过共产党人,送钱送物。虽然嗨过袍哥,还当过国民政府的保甲长。但也是善事做得多,连连躲过解放以后的若干运动,连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没人敢动他老人家一下。

莫问我楞个晓得,莫扯把子哈,告诉你,真有此人此事,他是我的远房亲戚。

△19世纪50年代的重庆码头

纸盐河街,因地势较低,相对平缓。每年嘉陵江涨水季节,纸盐河街总逃不脱洪水的侵扰。洪水每天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变化着涨落,居民整天都在担心水一涨到临界点,就会把那河街淹没,自然也会淹没那些以木材和竹子捆绑而成的捆绑房,很少采用砖石房,一般屋顶采用小青瓦修建的悬空吊脚楼,或者是采用竹笆夹泥而成的篾巴墙。

靠岩一边都是吊脚楼,捆绑房,篾巴墙,别以为这里的人们住不起砖瓦房,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很有智慧。用吊脚楼,捆绑房,蔑巴墙抵御洪水。大水冲走篾巴墙,几根大木柱仍然屹立。退水后,又用竹篾编制好,里外塗上泥巴,一座新房又成。

△老重庆码头

当受到洪水灾害袭击,要抵御猛兽般的洪水,临河百姓很有作战精神,洪水如不是太大,只将衣服,被盖等细软搬到高处,一般在通向洪崖洞的石梯上。而把桌椅板凳,床铺柜子用绳捆在房子的木柱上。如洪水再涨,把锅盆碗盏装进背篓背起就走。

一旦洪水退却,满街的大人娃儿一起出动,扫的扫、冲的冲、铲的铲、擦的擦,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努力冲洗淤泥,然后把搬到高处的家什搬回家。不多久,街道、房屋又干干净净,生活又重新开始。

纸盐河街的人们,年复一年,就这样展现着重庆人的毅力和坚强。

望天空,云卷云舒;听涛声,前浪后浪。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轮船替代木船,上下船上货物有机械了。公路替代了水运,速度更快。纸盐河街逐渐衰落,已无民国时期繁华。上世纪60年代一场大洪水,把纸盐河街临江一面吊脚楼彻底冲垮,而靠近洪崖洞一侧的房屋大多数变成危房。那些吊脚楼也就没有再修复。洪水过后,积在那街道上一米多厚的泥沙无人清理。又因为纸码头,盐码头,棉码头已失去使用价值。因此政府安排居民异地安置。

花开几度、岁月更迭,纸盐码头早已湮灭。曾经轰轰烈烈的纸盐河街就结束了她的繁华,人们仿佛早巳忘记曾经有一条纸盐河街的存在,过去终将成为历史。现如今,连遗址都无法考证,修建千厮门大桥及高架桥时,彻底埋在水泥残滓之下,留下那块写满沧桑的古城墙,多少还可以让人回忆。

原标题:消失的重庆|千厮门纸盐河街的寻常故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