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钟法律诊室”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分钟法律诊室”采取三级和议方式,第一级是由村和村民组的和议员进行和议;第二级是由村支“两委”主持和议;第三级是由镇街党委和政府主导和议。
●20多年前的乡村调解是揉“包包散”,现在的和议则需要有运用法律法规和以德服人的本领。
●石桥村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都是通过调解来化解的。而一些涉及到政策问题的矛盾纠纷,则需要启动二级和议来化解。
“你觉得我家承包地的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1月24日上午11点,重庆日报记者刚走进綦江区新盛镇石桥村“分钟法律诊室”,就碰上一位农民在向和议员袁后立咨询。
这位前来咨询的村民名叫陈宗永,是新盛镇阳台村的村民。“我是专门来这诊室‘问诊’的。”他说。
诊室里有三级“处方”
石桥村的“分钟法律诊室”(下称诊室)设在村便民服务中心,有10多平方米。诊室陈设虽然简单,但墙上贴着“接诊程序”“诊断方法”等,很完备。连村里和各村民组17位和议员的照片都贴在了墙上。
“2017年10月在石桥村试点,去年6月在全区推开,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起这样的诊室92个,诊室总共配备了和议员1945名。”正在这诊室对和议员进行法律指导的綦江区法学会秘书长邹建说。
“‘分钟’的意思是要快。‘诊室’参照‘110’的接警模式,向村民公开值班电话,有专人值班,在接到‘报警’电话后,和议员要在第一时间赶到调解现场。”邹建说,在具体的“诊疗”方法上,则采取了三级和议方式。第一级是由村和村民组的和议员进行和议;第二级是由村支“两委”主持和议;第三级是由镇街党委和政府主导和议。这三级和议制度是逐级启动,层层化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邹建介绍,在“三级和议制度”中,还创设了“控、疏、明、商、和”的“五字工作法”,每一级都能开出精准的“处方”。目前,通过这一制度,化解的矛盾纠纷成功率非常高。
“和事佬”的新本事
今年75岁的和议员袁后立,已是第二次专职当乡亲们的“和事佬”。他说,1992年开始,作为村委会的调解员,干了10年的调解工作。去年初,村里建立“分钟法律诊室”后,又重操旧业,每天到这里来“接诊”。
“现在这和议员与我20多年前的调解员,有着质的区别。”袁后立说,那个年代的调解是揉“包包散”,现在的和议,则需要有运用法律法规和以德服人的本领。袁后立用他当“和事佬”的两个故事作了说明。
上个世纪90年代,石桥村五组有老两口,原本其5个儿子商定,每人每月给父母5元的生活费。可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其中两个儿子借故不给,老两口请求村里调解。“当时,我去调解了2次,讲了很多道理,但都调解不下来。后来,村里的书记和主任也去调解,也没有效果。直到前后通过5次揉‘包包散’,才勉强调解好。”袁后立说。
现在“分钟法律诊室”的效果就不一样了。他说,前不久,一村民组有一位老人,打电话来要求和议员为他调解4个儿女负担其医药费等问题。接到电话后,袁后立上门去,把这位老人的4个儿女喊拢来,对他们说,“按照《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的规定,你们有赡养父母的责任,承担父母的医药费,是最起码的赡养责任。”用法规进行调解后,效果非常好。不到1个小时,4个儿女除同意承担老人的医药费外,还表态今后要多回家陪伴老人。
“要掌握用法律法规来化解矛盾纠纷的本事,作为和议员,首先得自己学好相关法律法规。”袁后立拿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案例》等一摞法律法规知识读本,“只要一有空,我就读这些书。而我们村的17名和议员,除了平时自学相关法律法规外,每个季度还要集中学习一次。”
村党总支书记李福全说,2018年,“分钟法律诊室”“接诊”的74件纠纷案子,有73件都是在第一级和议中一次和解成功。只有一件涉及到一个群体的案子,才启动了第二级和议。
和议出和谐乡村
李福全说,村里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都是通过调解来化解的。而一些涉及到政策问题的矛盾纠纷,则需要启动二级和议来化解。
邹建说,在所化解的矛盾纠纷中,通过一级和议解决的占了62.7%,二级和议的占了32.8%,而三级和议仅占4.5%。这说明,“分钟法律诊室”已把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记者 罗成友)